醫師示範口罩佩戴。
紅網時刻11月2日訊(通訊員 陳思雨 楊正強)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打了疫苗後,不僅能夠降低被感染的幾率,而且如果不慎被感染,發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會大幅度降低。
然而近期,國内多地發布疫情通報,多省份出現新增病例,再次敲響了防疫“警鐘”。
對此,11月1日,湖南省胸科醫院院感科主任黃希提醒,注射新冠疫苗之後,可以産生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但疫苗保護作用并不是100%。因此,即便接種了疫苗,也不可掉以輕心,需堅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防疫四件套”。
做好防護,口罩要戴好
面對此輪新冠疫情,黃希表示, 戴口罩是減少公衆交叉感染,有效降低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确保群衆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攜帶者與健康人近距離接觸,在兩者都未戴口罩的情況下,傳染率是90%;健康人戴口罩,傳染性率是30%;新冠病毒攜帶者佩戴口罩,傳染率是5%;而兩者均佩戴口罩,傳染率就降至了1.5%。
佩戴口罩時,口罩應遮蓋口鼻,調整鼻夾(口罩上緣的金屬絲)至貼合面部,佩戴過程中,要避免用手觸摸口罩内外側;摘口罩時,隻能接觸口罩兩端的系帶。黃希表示,佩戴多個口罩更容易讓口罩潮濕,降低防護效果。
“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戴口罩的過程中,脖子、下颌都是露在外面的,口罩如果拉到下面來以後,就會被脖子或者下颌的細菌、病毒污染。”黃希介紹,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細菌病毒的傳播,但如果口罩戴錯,反而會增加感染風險。
此外,黃希介紹,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一次性使用,使用時間以不超過4小時為宜。在出行過程中,建議随身多備一兩隻口罩,以備不時之需。醫用防護口罩使用時間則應遵循口罩說明書。
注意衛生,學會勤洗手
經常洗手是預防這類傳染病最便捷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它甚至被稱為最經濟的“疫苗”,在戴好口罩的基礎上,保持手衛生工作,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除了通過飛沫傳播,也會經手接觸傳播。在生活中,如果有感染了病毒、細菌的患者通過打噴嚏、咳嗽等方式使門把手、公交車欄杆、電梯按鈕等物體被污染,那麼其他人就很容易在無意間觸碰這些物體,從而導緻手被污染了。此時若用髒手摸鼻子、嘴巴、眼睛,病毒就很容易被“送”入人體,誘發病毒感染,危害健康。
“通過洗手能預防80%的疾病,降低50%以上的腹瀉及1/4的呼吸道感染,對血液系統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膚病、眼部感染等都有預防作用。”黃希提醒,除了科學佩戴口罩,還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保持手部衛生,以減少病毒和細菌的傳播。
空氣流通,常開窗通風
疫情當前,“戴口罩、勤洗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有一項和它們同等重要的事情卻被不少人忽略,那就是開窗通風。
開窗通風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量,也有助于室内外空氣交換,室外的空氣經過“稀釋”,幾乎不可能把病毒帶進室内。
開窗通風要注意保證通風的次數,每天至少通風3次,而可能污染的工作場所通風要求5分鐘左右一次。應保持空氣流通。
同時注意通風時長,在無風或微風的情況下開窗,建議開窗時長以20—30分鐘為宜,如果隻是開一條小縫,開窗時長以30-60分鐘為宜。
拒絕紮堆,保持安全距離
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均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随飛沫排出到空氣中。
研究表明,在重力作用下,飛沫從人體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離一般在1米以内,近距離接觸,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則有感染的風險。
黃希建議大衆在出行、聚餐過程中,盡量隔位而坐。在公共場合與人講話交流時,人與人之間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拒絕紮堆。
此外,還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遵守咳嗽禮儀,以減少病毒和細菌的傳播。同時,對于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者等感染疾病風險比較高的人群,更要注意防護。要做到少去人員密集場所,加強戶外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如果已經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