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乙和一諧音,在很多古書中一、乙都是混用的。具體到此例中來說,天乙也可以寫作天一,是一回事。另外的,太乙也就是太一,一樣。本文中也有出現混用現象,随輸入法的緣。
天乙是什麼?是個多義詞。在不同語境裡面有不同的含義。
天乙是一顆恒星名
天乙是一顆恒星的名字,太乙也是。離右樞(天龍座a星)非常近,但是并不亮。位置可以參考下圖:
石氏星經複原圖(BC100)
《開元占經》引《石氏星經》分别有天一和太一兩個恒星:
石氏曰:“天一星,在紫宮門外右星南,與紫宮門右星同度。”石氏曰:“太一一星,在天一星南,相近。”
恒星是不會動的。而天乙和太乙兩顆星星非常之暗弱,其實現在已經不能确實知道漢代說的是哪兩顆暗星了。
天乙是太一神的另稱
太一也是多義詞。其中一個含義是的神名,漢代尤重之。
其實說是神名,太一根本算不得一個名字,因為太一含義本來就是第一、最大之類的意思。好像英語說No.1一樣,太一也是神明之中最大的那個,是人間一切的主宰。而天一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兩個詞在某些時候說的是一個東西,都是指天上的至高神明。
《史記·天官書》記載,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司馬遷所謂中宮,也就是天北極附近天區。這句話中天極星,當是指一個星官。所謂星官,就是類似于西方的星座的幾顆星星的組合。天極星官也叫北辰,此處并不特指北極星,而是指五顆星的組合。
在天極星官的五顆星中,最明亮的那一顆是太一神常居住的地方,是此星官的第二顆星,後世也稱作北極二的。實際上,這顆星就是今日的小熊座β星。
這顆星現在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在漢代和之前的幾百年,離天北極遠比現在要近(不過也要有七八度),幾乎是天北極附近最亮的星,所以被當作當時的北極星,并命名為帝星。所以太一居住應該為天北極附近,為星空之最特殊處。
然而随着時間變遷,歲差日甚,天北極日益遠離帝星。《晉書》以紐星為極星。紐星是北極星官的第五星,很暗弱,亮度隻有5.81等。以勾陳星官為天帝常居。(《晉書》的勾陳星官,本由《史記》的後句星官(四星)擴展而來。代表後宮。)
帝星近于北極,然而說法通常為太乙座或者常居之處,并非明言星辰即是神本身。因為太乙神還要出去巡遊西方。
鄭玄說
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嘗行于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乙。可見天乙即為太乙之一别稱。
《金匮玉衡經》則說:
天一貴神,位在中宮,據璇玑把玉衡,統禦四時,攬撮陰陽,手握繩墨。此處璇玑即指北極附近,也就是紫宮或者說後來的紫微垣。而玉衡即是北鬥七星。北鬥星在中國傳統星官中被描述為帝車,亦即天帝巡視四方時乘坐的車輿。
山東武梁祠北鬥帝車石刻畫像
天帝巡視四方發号施令,具體體現為,恒顯圈中,北鬥星圍繞北天極運動。
所謂遊于八卦,即是将中宮附近粗略分劃九宮,外面八宮各占一卦方位。在每天固定時間觀察北鬥星可以發現北鬥星指向有季節性變化,即所謂的:
鬥柄東,則天下皆春;鬥柄南,則天下皆夏;
鬥柄西,則天下皆秋;
鬥柄北,則天下皆冬。
亦即《黃帝内經·靈樞·九宮八風》所言的太乙乘鬥過宮:
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元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複居葉蟄之宮,日冬至矣。
如果以正東春分為起點,則合于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緻役乎坤,
說言乎兌,戰乎乾,
勞乎坎,成言乎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