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昊,任素汐主演的《親愛的小孩》最近上線了,作為一部主打現實婚姻的作品,一經播出卻帶來了很大的争議。
同床異夢的婚姻,不理解十月懷胎艱辛的丈夫,在焦慮中不斷産生抑郁情緒的準媽媽,太過于尖銳的在釋放“育兒焦慮”,讓不少人直呼,這可真是恐婚恐育新高度。
如今,各類主打着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似乎找到了什麼流量密碼,各種狗血沖突劇情信手拈來,卻在無形中将原本就已經負能量爆棚的社會,推向了更加尖銳的境地。
賣慘走向極端,現實的焦慮不斷被放大,婚姻的“失信”危機
作為一名即将迎來虎寶寶的準媽媽來說,每每看到類似作品,原本的恐懼和焦慮與日俱增,内心也是止不住沖淡對于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之情。
可被賦予生育權限的女性所面臨的困境真的如劇情所诠釋的那般,一地雞毛背後沒有一丁點兒美好?我想很多人都難以認同。
縱使在如今這個情感泛濫的社會,很多人對于感情的純粹少了那份堅守,可有過得不幸福的人,也同樣有相濡以沫,堅守底線的人。
究竟是什麼讓婚姻逐漸失去了信任感?一個挑事的婆婆?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或是一個充斥着利益糾葛的大環境?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我們本身不再信任感情。
“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成了更多普通年輕人的選擇,這本身并沒有錯,但婚姻的“失信”隻是造成這個結果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卻是戲弄感情的成本實在太低了。
有點美貌便把男人當錢袋的普信女,和那些自以為是,一腔大男子做派的普信男,視感情如兒戲,也視婚姻如兒戲。
比如秦昊飾演的肖路,對着還在坐月子的妻子說“你不讓我碰你,外面有的是人想讓我碰”。
彼時的妻子,身體虛弱,需要被照顧,丈夫卻絲毫沒有體諒,反而因為妻子懷孕激素帶來的影響,而在内心深處産生了嫌棄。
這樣的男人最後出軌實在是在情理之中,于他而言,十月懷胎艱難生下孩子的妻子不是英雄,他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而這樣的男人在現實确實不在少數,這也讓如今生育壓力更多地傾斜在了女人身上。
男人成為父親,對于這個角色的轉變可能隻是一時欲望的宣洩,而女性一步步感受着孩子的心跳,胎動,那份神聖感顯然是男性如何也體會不到的。
孩子出生了,肖路對于孩子的哭鬧可以無動于衷,依然躺在一旁呼呼大睡,不就是因為孩子于他而言就是一個陌生人嗎?
血脈傳承那一套,隻是對于一個有責任心成為爸爸的人來說,這樣的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更會悉心呵護,不願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可對于“肖路式的路人”來說,他甚至沒有做好一個成為丈夫的準備,便一股腦将育兒艱辛全推給了妻子。
真正的喪偶式育兒不正是如此,明明是個大活人,卻如同空氣一般,毫無存在感。
在妻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始終是看不到他的身影的,久而久之,當生活徹底不需要他的參與,這樣的婚姻又有何堅持下去的意義?
女性的崛起,平等的呼喚,如何才是維持婚姻新鮮感的關鍵?
現實的縮影究竟是什麼樣子,它或許千人千面映照出每個家庭不一樣的困境,但确實也有着那樣一個共同性。
比如孕反嚴重的妻子,作為丈夫到底能做什麼?
在一旁無動于衷,還是應該給妻子倒一杯水,拍拍後背,很多人下意識就能回答,卻不一定能做到。
在電視劇裡,妻子諾一想吃一碗樓下的面,她胃口不好,就想吃點辣的,可肖路一邊自己偷偷吃了一碗辣面,一邊給妻子帶回來的卻是一碗寡淡無味的清水面。
妻子根本吃不下,肖路卻還要說“為了孩子好,也得吃一點。”
明明自己都做不到,卻依然喚不醒肖路的理解,隻是因為他不用承擔懷孕的艱辛,更不用背負傷害孩子的風險,他便可以心安理得吃下那碗辣味面。
這種“不平等”本是他們搖搖欲墜的婚姻最大的危機,他卻從來沒有反思自己的言行。
而如果去看喪偶式婚姻的詞條,我們會看到太多充滿抱怨卻又令人心酸的故事。
比如挺着大肚子還得做家務,丈夫卻在一旁像個太子。
一瞬間看得人觸目驚心,卻是如今廣大女性同胞所面臨的現實。
社會本質上依然是偏向男性的父系劃分,似乎更多承擔着賺錢養家糊口任務的他們,理所當然應該在生活中失去角色。
也并不缺乏那些義憤填膺出來指責過于放大女性生育職責的那群人。
可是如今女性意識的不斷覺醒,在一個大環境下,事業可以說對于女性是更加苛刻的,但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她們可以與男性争得一分天地,甚至做的比男性更好。
她們可以養活自己,可以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但她們卻還要被要求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這不是變相的壓榨嗎?
女性既要工作賺錢,又要承擔起生孩子的風險,和操持整個家庭生活的屬性,那要男人幹嘛?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會屬性,其實是建立在女人不用為生計奔波的基礎上,也就是我們說的全職媽媽。
因為全職媽媽的工作就是照顧好孩子,并且将整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可如今又有幾個男人可以真的尊重全職媽媽的勞動成果,在他們看來,因為自己出了錢,仿佛就有了絕對話語權。
看出來了嗎?真正維持婚姻新鮮感的關鍵,是一份平等的劃分。
作為從兩個陌生人到組建一個家庭,然後再養育一個屬于愛情的結晶,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彼此的犧牲與妥協。
女性在懷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的社會脫軌,和身體變化所帶來的心理焦慮,是遠比男性要大得多的。
這個過程中,自然需要丈夫有更大的包容性,去理解妻子的辛苦,至少在妻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丈夫一定是第一個出現的。
有些東西錯過就是一輩子的遺憾,肖路在妻子臨産時也不在身邊,是他作為“失格父親”跨出的第一步,也因此無論後來的他怎麼掩蓋,也隻是拉着他離這個家越來越遠。
他的無知讓人憤怒,也注定他的婚姻,永遠隻是活在表象下的虛僞罷了。
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真正的婚姻幸福,悲哀至極。
影視作品的正向引導,比起放大焦慮沖突,如何才是傳遞底層現實?如今影視作品,随便翻看幾個,關于類似的情節不在少數,除了《親愛的小孩》開頭抛出的婚姻危機。
後續的劇情中,還有孩子禾禾得了白血病,需要臍帶血才能救命的情節。
可是已經離婚,并且各自組建新家庭的兩人,如何再去生一個孩子?
它把一場婚姻危機直接上升到了人命關天的地步,道德底線和現實殘酷,對于一個承擔“救命”角色的孩子而言,他的出生又會帶來怎樣的問題?
在這其中,不乏我們的思考,孩子是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的,但一出生就背着這樣沉重的包袱,對于無辜的他來說到底太過殘忍。
我不明白為什麼如今的國産劇編劇非要用這樣的呈現來映照現實,但這種站在道德制高點,被逼着做選擇的方式顯然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現實當然有如此不堪一擊的一面,面對同樣的局面,也或許更是一地雞毛,難以入目。
可這是我們底層現實的大多數嗎?明明有那麼多選擇,又為何選擇如此極端的一面打着聚焦現實生活的旗幟呢?
我們拿另一個例子做比較,同樣是現實題材作品的《人世間》為何能收獲這麼大的成功。
它的裡面同樣不缺乏功利,自私的人,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具有反思意義的。
真實的底層現實,它或許擺脫不了狗血,但它深層的邏輯一定不會變。
再比如剛剛完結的《心居》,也有同樣的問題,它極緻刻畫出了所有的矛盾,卻并沒有立根于解決問題。
真實的馮曉琴,不會輕而易舉進了顧家的門,更不會中年喪夫之後,又輕而易舉開個養老院就走向事業巅峰。
同樣《親愛的小孩》也是,尚且不論為了救一個孩子一定要再生一個孩子這種做法扯不扯。
“我用了半條命為渣男生下孩子,他什麼都不管不顧,還在我坐月子期間身體出軌,小三還堂而皇之找上門來,好不容易離婚和渣男分道揚镳,也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卻因為孩子生病,我們必須再生個孩子……”
光是這樣毫無體面而言的婚姻生活,後期就不應該打着現實的幌子,實則來個阖家歡樂的爽文套路。
如今沒有一個影視作品的是能立根于醜陋之上的,被家暴能原諒,出軌也能原諒,甚至極度重男輕女下,也能因為父母老年癡呆,就突然感受到了“父母良苦用心,也是愛我”就突然原諒,卻不知這是何等驚天騙局。
抛出一個醜陋不堪的選擇題,不是什麼聚焦現實,而是以一個極端的例子釋放焦慮。
這對兩個家庭而言是不公平的,對孩子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觀衆更不應該被包裹在如此惡劣的影視環境下,對于不同的家庭來說,生活根本就沒有答案。
影視作品不斷地抛出問題,看似為我們提出了答案,做出了選擇,實則隻是一個根本不可能的答案。
那麼它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讓年輕人更加恐婚恐育?還是讓已婚人士因為那份映射不斷爆發家庭矛盾?
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不會有兩個一樣的家庭,選擇和答案是存在于日複一日的相處和當時的情景中的。
觀衆不應該被誤導,更不應該成為某種為了流量扭曲價值觀的“利用者”啊。
完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
撰文/深海裡的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