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是元雜曲中的四大悲劇之一,原名《感天動地窦娥冤》,故事的背景是元代。
苦命的姑娘窦娥窦娥年幼時叫窦端雲,從那時起就是個苦命的姑娘。
自幼喪母本來就很不幸,但是父親窦天章還一心考取功名,在她七歲那年,為了湊趕考的路費,把她賣給了蔡婆婆做童養媳,杳無音信。
從此窦天章的女兒窦端雲消失了,蔡婆婆有了一個叫窦娥的媳婦,窦娥十七歲成婚,十九歲守寡,好在蔡婆婆家還有高利貸的生意可做,兩個寡婦生活倒還過得去。
堅守婦德,明辨是非的姑娘窦娥
年輕守寡,窦娥安守婦道,孝敬婆婆,兩人相依為命。
怎奈寡婦門前是非多,流氓張驢兒父子看上婆媳二人,威脅蔡婆婆答應将父子二人入贅到家中,也就是婆媳兩個嫁給父子兩個,蔡婆婆世故苟且,膽小怕事,首先答應,選擇嫁給那個老流氓。
窦娥堅決不從,婆婆這樣做,其實是置窦娥于危險的局面,蔡婆嫁給張老兒之後,張驢兒就成了蔡婆婆的繼子,成了窦娥丈夫的“兄弟”。
按照元代當時婚姻制度,兄弟有收繼兄長之妻的權利,兒子也有收繼父之妻的權利。
這在安分的窦娥來看,無論如何也不能答應,好在素日裡她善良孝敬,婆婆在勸說窦娥無果的情況下,反過來勸說張驢兒父子,不要逼迫窦娥。
有氣節,甯死也不認罪的窦娥
張驢兒賊心不死,他認為如果蔡婆婆死了,家産歸他父子二人所有,再威脅窦娥就會容易很多。本來想毒死蔡婆婆的羊肚湯,陰差陽錯被老子喝了。
惱羞成怒的他,買通官府,以“藥死公公”的罪名狀告窦娥,窦娥有氣節,盡管受盡毒刑和折磨,甯死也不認罪。
心地善良,含冤伏法的窦娥但是如果她不認罪,官府就要懲罰她的婆婆,她的善良不忍心讓她眼看婆婆像自己一樣忍受嚴刑铐打,于是違心地承認藥死了“公公”。
在押赴刑場之時,這個善良的姑娘求押解官,“前街裡走心懷恨,後街裡去死無冤”,走後街,隻是為了避免讓婆婆看見自己披枷帶鎖傷心。
心有不甘,對命運控訴的窦娥
自己本來就沒有做錯,如此就死,怎能甘心!
這是千古奇冤,就像她唱詞中的那樣
“我不肯順他人,倒讓我赴法場,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殘生壞”“本一點孝順的心懷,倒成了惹禍的胚胎”
盡管之前的窦娥,也曾經信奉日月天地鬼神。但是在臨死前那一刻,她發出了擲地有聲的控訴
“天地也,隻該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塗了盜跖、顔淵”。
盜跖是春秋時期的山大王,是暴虐的代名詞,但是他橫行幾國,最終善終。顔淵,孔子的學生,是非常賢能的弟子,但是很早就因為貧困而死。
她對于“朝暮懸”的日月産生了懷疑,她意識到了在當時的環境中,上天沒眼,命運不公。以前她堅信,好人有好報,但是此刻,她的三觀被颠覆了。
她控訴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内心無奈,矛盾的窦娥
前面她指天斥地,發出悲怆的呼喊,但是自己馬上就要告别人世了,自己的冤屈何人能知?被冤枉的真相何時能大白于天下?
指望父親嗎“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
能指望婆婆什麼,她隻希望婆婆
“看在窦娥少爺無娘的面”上,“每逢初一十五”給自己燒點紙錢,僅此而已。
這樣的一個弱女子,逢着這樣的冤屈,還能指望誰?
她沒有辦法,她隻能是認為自己“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盡管她已經對天地失去希望了,但是無路可走的她,隻能将希望寄托于毫無希望的“天地、日月、鬼神”
矛盾嗎,不矛盾,這是她對現實世界無可奈何的掙紮與屈從,因為她别無選擇。
感天動地,三樁誓願全應驗
恪守規矩的善良的柔弱女子,卻被就地正法,這才是真的冤。
文學作品中,盡管悲劇有它特殊之美,但是善良人良好願望的實現是人心所向,作者安排了三樁誓願。
“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隻在八尺旗槍素練懸”。
“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滾似綿” “,免着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憐,皇天也肯從人願,……三年不見甘霖降……”
這三樁不可能的誓願,全都應驗,血濺白練顯示出窦娥冤屈沖天,六月飛雪,天地也不忍心窦娥露屍于野,替她掩埋。
亢旱三年,是三樁誓願裡範圍最廣,持續最久的。屬于天災的範疇,一旦遭遇天災,那些“無心正法”的官吏,将束手無策,将再也無法從老百姓中撈取油水。
這三樁誓願,都有相應的典故來對應,盡管我們看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卻都應驗了。
也隻有如此,才能印證窦娥的千古奇冤,才能給善良的人們一個良好的期待,對于窦娥的這三個誓願,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