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并不是得道高僧的專利,也不是讓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天外世界。
禅,其實并不神秘,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被任何一個人擁有。
禅,是一束永不凋謝的花朵,是一團天邊卷舒的白雲;是深山裡的一灣汩汩清流,是大海中的一陣狂濤巨浪。
禅,是對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喜悅。
禅,是心靈的淨土,是聖者心中的感悟,是禅者悠然的生活。
禅,是梵語的音譯,原來的意思是“安靜的沉思”。
正是有了曆代禅師的“安靜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煙海的智慧的禅語。
這些禅語給了熱鬧的現代人一個沉思的瞬間,給了疲憊的現代人一個心靈的依托。
蘇東坡一生不但喜歡和高僧交往,而且自己也參禅悟道。
他把自己對禅的領悟,把自己的禅語用詩來表達,用三首詩描寫了禅的三種境界,也體現了人生的三種形态。
家常境界:迷而待悟
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修行完全可以在家裡,不必到寺院裡,甚至禅師都鼓勵人們在紅塵中修行。
禅的家常境界給了我們這些世俗人最大的寬容和信心。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規戒律的羁絆,發展到後來,甚至有了“酒色财氣,不礙菩提路”的說法。
一念悟,即入佛地。
不管一個人在紅塵中浸染多深,都處在覺悟的臨界狀态,隻要“悟”了,就能成佛。
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山的全貌,是因為身在其中。同樣,人之所以迷惑,是因為心被欲望、偏見、執念蒙蔽了。
我們來不及思考,我們停不下腳步;我們不再面對白雲發呆,我們不再看着野花流淚;我們用金錢來衡量人生,以“有用”“無用”來看待世界,我們已經迷失于功利社會。
任何時候,彼岸都隻有一步之遙,迷途知返,天地皆寬。
閑适境界:從迷到悟
平常心是道。做無心人、無求人、無事人,過一種安靜閑适的生活,這是禅的又一境界。
忙碌焦慮的人生,需要靜一靜,倒一倒,空一空,所以禅師面對前來問道的人,對方越是急切,禅師越是平靜地告訴他“吃茶去”。
蘇東坡《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的大意是: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浪潮,如果未曾看過,心中似有千般遺憾不能化消,等到有一天看盡了,才發現什麼事也沒有,實在平常,廬山依舊迷蒙着煙雨,江水依舊卷湧着浪潮。
曾經的無限向往,到後來的不過如此,不是事物發生了變化,而是我們的心變了。
繁華三千,最後終歸塵埃落定;心中萬事,讓它化為沉靜安甯。
禅的智慧,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停下匆忙的腳步,聆聽内心真實的聲音,從而使生命多一份從容與淡定。
生命,我們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過分執着,随緣任運,閑适人生,正所謂“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頓悟境界:悟而無言
佛在靈山法會上拈起一朵鮮花,衆人都沒有反應,隻有摩诃迦葉發出會心的微笑。
拈花微笑,這是頓悟無言的禅的境界。
以心靈的妙悟和瞬間的靈感達到光明的彼岸或者高明境界,這正是禅的一大特色。
禅的真意在靈性的感悟和輕巧上。在開悟的一瞬間,足以讓人超脫和陶醉,世間的負累和沉重在那時全化為烏有。
蘇東坡《廬山東林寺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詩的大意是:溪聲就是佛的廣長舌,山色就是佛的清淨法身,夜裡對八萬四千佛偈,都有了明晰的了悟,來日我該如何向他人解說呢?
禅是一種意境,有的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執念,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在靈明開啟的一瞬間,就從萬象紛纭中走出,步步生蓮。
禅是要靠自己領悟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每個人對禅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樣:有人說,禅是一種智慧;有人說,禅是一種人生态度;有人說,禅是一種哲學;還有人說,禅其實什麼都不是,禅就是人心。
禅,超越語言文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