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人心裡,“祭祀”是一件大事兒。
自古以來,我國作為禮儀之邦,逢年過節的時候,敬天祭祖是其中最大的要事。如今随着現代化、城鎮化的進展,都市人已經很少考慮這類問題,過節的意義已經變成了單純的玩玩玩、買買買、吃吃吃、喝喝喝。
不過在一些農村地區,拜神、祭祖、敬天依然是重要的民俗生活,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們除了參加類似公祭的活動,自家裡還得拜一拜。這并不是所謂的迷信活動,而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規矩,形成了一種民間風俗習慣,是節日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地的民風不同,祭祀的神靈也不盡相同,祭祀的方式和規矩也有所不同。這裡就說說西南地區的一種家庭祭祀規則:拜神要快,祭祖要慢。
“ 拜神要快,祭祖要慢”是重要的祭祀原則從字面上,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這個規則的内容。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到底這快慢的節奏該如何把握?
下面就以農村常見的“天地君親師”天地牌位來說明。
天地牌的正中間,就是“天地君親師”或者“天地國親師”牌位,右邊是土地神和竈王爺——有的地區也會把竈王爺和土地神位分開,左邊就是祖先牌位。
祭祀的時候,各個牌位都得先點好香,然後擺上非主食的瓜果糕點等貢品。而等到正式儀式開始的時候,一般先拜右邊兩個神位,拜完後再拜左邊的祖先牌位。
“ 拜神要快,祭祖要慢”就體現在拜的過程中。
拜神的時候,首先是作為三牲的主食,是不能解開的,得一整塊。如下圖所示,就是拜神時所用的豬頭和雞,都是完整的一塊,并且單獨放在托盤上或者桌上。雲南有一道名菜叫鬼雞,指的就是這種雞,一整隻拜過神後,切塊回鍋,味道十分美。
之所以如此選擇,就是為了快。一整塊的三牲,端來去方便,也不用太多的容器盛放。
祭拜神位時,可不僅僅拜堂屋裡的天地牌位。門神是不是也得拜一下?水井邊上是不是也得供奉下龍王爺?這一個都不能落下,不然就是禮節不到位啊!
拜的程序是這樣的:人們會端來盛着三牲等祭品的托盤,先在門口和井邊(或者水龍頭之類的家庭水源邊上)拜一下。拜這倆地兒的時候,隻需要舉着托盤然後稍微停留十幾秒到半分鐘即可。
外面這儀式結束後,進屋把托盤放在“天地君親師”前,放好後立馬燒掉供奉給天地的紙錢,以及自己的一些請求——有時候人們會把自己的訴求寫在紙上,就像是古代大臣上表。這個過程同樣不能太長時間,最多一分鐘左右。
燒完磕頭後,就得趕緊端着祭品到另一個神位,即邊上的竈王爺和土地神,重複之前的過程。對于這兩位地上的神仙,同樣用不能太長時間,托盤擺好意思一下,就可以撤了。
不過這裡可能就少了“上表”的過程,而改為口述。這也很好理解,竈王爺的對聯一般是“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如果不是什麼重大的事兒,就請竈王爺或者土地爺代為上奏就行了嘛。
做完這些程序,天地以及各處神靈就算拜好了。
各路神仙拜了後,就到了拜祖先的時候了。不過這裡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地方就直接端來拜過神的祭品,放在祖先牌位前。有的地方則需要把三牲這類肉食切開,重新擺好後才獻給祖先,就像是給人準備的宴席一樣(如下圖所示)。
拜祖先就得慢慢來了:祭品擺好後,得多燒點兒香錢紙火,然後人得離開一會兒,請列祖列宗慢慢品嘗。這時間最起碼得比拜神的時間多三四倍,切忌不能急。祖先吃的差不多了,才能回來收好祭品(特别是主食之類)拿去重新加熱,然後才開始人的宴席——吃祭品叫散福,這和古代大臣參加帝王的宴席,得把菜品帶回家是一個道理。
“ 拜神要快,祭祖要慢”的民間闡釋為何祭祀的儀式得這樣?民間是有說法的。
有些地區的老人們常說“神仙很忙”,過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拜神,而且講究的地區,這祭拜的時辰都得統一。
這樣,到了時節,不論是天上的玉帝還是地上的竈王爺土地神,各級神仙要走遍人間每一戶。
這時候不但禮節要到,還不能耽誤各路神仙的寶貴時間。如果時間拖拖拉拉,那不是耽誤大事兒了麼?惹得上天不高興,那是大忌諱!
再說,各家各戶都拿出好東西來獻給上天,獻給神靈,他們隻需要品嘗一下,知道了你的心意即可。上天注重的是禮,一切按部就班才風調雨順。
總不能讓他們在一戶人家裡就吃飽,到了下一家吃不下吧!做事重在内心的真誠,而不需要太多畫蛇添足。
至于祖先,也很好理解。各家祖先各家拜,可不像神仙一樣可以到處巡視。過節時,他們隻能吃到自家後輩供奉的享食。日常生活中,催促長輩快點吃,嫌棄的樣子,那是不孝!所以就得等祖先慢慢的享用,不能急,這才符合孝道。總不能在祖先還未品嘗完美食的時候,就撤掉宴席吧!
“ 拜神要快,祭祖要慢”背後民俗寓意“ 拜神要快,祭祖要慢”這一原則背後,實際上是傳統文化深入民間的重要體現。
先說“ 拜神要快”。
有句古語“君子食略嘗之味,小人撐死不足”,祭祀的時候也體現了這一點。拜神得快,就因為這古語符合上天對人們的要求,很符合傳統儒家對于上天的解釋。通過祭祀儀式的倡導,能讓普通人也能理解這些天理,符合古代對民間教化的需求。
拜神的禮節,是古代鄉紳完善基層管理的一種模式。通過祭祀的禮儀,把朝廷的一些規則潛移默化的傳導到民間,從上到下樹立一個完整的以禮治國的體系。
不論是上表還是請竈王爺代為上奏,那不就是古代官府上下溝通的一種模式麼?同時,這禮節也符合古代帝王過節時舉辦宴會的樣子。反正像不像三分樣吧!至少讓百姓有那麼個印象。
而這拜的要快,也就表示不要耽誤官老爺和鄉紳們的時間,他們都很忙嘛!
這同樣反映民衆對官府的一種理解。你看,拜神點到而止,但又不能有所疏漏,是不是像普通人和官府打交道? 這各路神仙,不就類似于各級官府麼?禮節到了,趕緊請走,然後家人吃宴席才快活嘛!
是不是很像現在舉行什麼聯歡會的時候,重要人物在場大家都放不開?
再說“祭祖要慢”。
這點很明顯,就是體現孝道,同時也指導人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到有禮有節。言傳不如身教,通過給家裡小輩解釋這祭祖的要求,可以讓他們明白,日後如何待客。
小結:每一種民俗背後,實際上都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含義的。各地留下來的傳統習俗,總有某種哲學或者文化的内涵在裡面。不論是反映曆史,還是體現生活小智慧,又或者是反應社交規則等等,你都可以從各種民俗儀式中發現其中的奧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