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年級課外古詩詞觀滄海

六年級課外古詩詞觀滄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5:23:51

大家好,我是白話老師,白話說文言,其實并不難,今天帶來的是七年級上冊《觀滄海》詳解,要堅持打卡哦!

六年級課外古詩詞觀滄海(七年級上冊古詩觀滄海詳解)1

一【作者簡介】

六年級課外古詩詞觀滄海(七年級上冊古詩觀滄海詳解)2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袁紹等割據勢力,逐漸統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北伐烏桓取得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于赤壁。後其子曹丕建魏稱帝,追谥曹操為武帝,故稱魏武帝。 曹操文學成就很高,與其子曹丕、曹植并稱“三曹”。其詩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反映,被後人稱為“漢末實錄”和“詩史”。其詩内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寫出《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名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求賢若渴之心,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二【重點導引】

本詩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瑟調名,分五部分,詩中 曹操用樂府舊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烏桓時路經碣石山,登山望海,觸景生情,遂作本詩 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氣勢雄渾,表現了其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這首詩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眼前的實景、自己的想象以及個人的雄心壯志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寫得十分雄偉壯闊,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詩文翻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向東到達碣石山,遠眺那蒼茫的大海

注釋:

東:名詞作狀語,面向東方

臨:到達,登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以:連接動詞“臨”和“觀”,表承接關系 可不譯

觀:“遠望”“眺望”

滄海:大海,這裡指渤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是那麼起伏動蕩,碣石山是那麼高聳直立

注釋:

何:副詞,多麼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注釋:

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

百草:極言草的種類之多

豐茂: 豐美茂盛

蕭瑟(se):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星漢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

注釋:

日月… 其裡:這四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合起來的意思應該是“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必譯出。行,運行。若,好像。其,代詞,指代滄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真是幸運,可以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

注釋: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最後兩句詩在《步出夏門行》各章末尾都有,應為合樂時所加的套語 與正文内容沒有直接關系。

四【賞析評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落筆點題,豪情勃發。“觀”字統領全詩。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水何”六句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是動态,山島聳立是靜态,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是靜态,洪波是動态,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裡升起又落入海裡,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借助想像來變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五【寫法舉要】

六年級課外古詩詞觀滄海(七年級上冊古詩觀滄海詳解)3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詩人通過對登山觀海所見景物的描述,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那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的表現。詩裡洋溢着飽滿的激情,而思想又很含蓄。

這首詩的解析就分享到這裡,看過的夥伴請在評論區裡留言打卡哦!

我是白話老師,我們一起加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