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故事:亞當與夏娃逐出伊甸園
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更有意思的是1668年,英國皇家協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讨論英語文字改革的問題,皇家協會首任主席威爾斯金提供了一份報告《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主要議題有3個:第一,能否使用漢字作為歐洲的科學和通用語言?第二,能否設計出像漢字那樣的"表意符号"?第三:能否使英文字母變成像漢語那樣的"表意符号"?這是在17和18世紀,曾經風靡歐洲的"漢字熱"。
英國皇家學會讨論語言改革
中華文明對歐洲産生過重要影響。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紀,來自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建築園林和文化藝術,讓歐洲刮起了一股"中華風":各個王國的皇家競相建造中國風格的寶塔和園林,室内裝飾追求中國元素;來自中國的戲劇《趙氏孤兒》在劇院裡連番上演,伏爾泰聲稱:《趙氏孤兒》比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高明多了,相比之下,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顯得很低俗!
伏爾泰熱心中華文化
獨具特色的漢語和漢字更是歐洲人競相研究的對象。這是因為在中世紀,歐洲的人文主義者試圖尋找到一種叫做"初民語言"的"超民族語言"。什麼叫做"初民語言"呢?這就需要從《聖經》說起。
《聖經》被稱為西方人的文化之源
《創世紀》第11章裡有這樣的記載:相傳在人類最初階段,天下所有人的語言都是一樣的。在人類向東邊遷徙時,遇到了一塊平原,于是人們說: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塔,塔頂一直通到天上,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但是,耶和華降臨後,看到人類所建造的城市和塔,說道: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一樣的語言,如今做起這件事來,以後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于是從這時候開始,世界上的人語言就不通了,衆人分散在全地上,那座塔就叫做"巴别塔",也即"變亂"的意思。
巴别塔
巴别塔建造之前人類使用的統一語言就叫做"初民語言"!為了尋找到"初民語言",17世紀的歐洲人曾做過不少實驗,他們理論的依據是,嬰兒既然是上帝賜予的,他們還沒有接受教育,自然就沒有受到當今人類語言的"污染",因此通過某種方法,一定能夠讓嬰兒說出"初民語言"。于是他們用饑餓的辦法試圖逼迫嬰兒開口說話,據說有一次真成功了,實驗者偷聽到嬰兒在大喊大叫:"Ma Nou!"有熟悉漢語的人說,這就是中國人經常吃的食物"饅頭"!
歐洲人編纂的葡萄牙語·漢語詞典
西方人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宗教意識,他們的思維方式很多都來源于《聖經》。《聖經》是世界三大古智慧書——另外兩本是中國的《易經》和印度的《吠陀》。西方人的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人的文化是"人傳文化",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歐洲人尋找"初民語言",自然不是僅僅為了證實《聖經》的傳說,而是基于他們自身的語言文字不規範:在17世紀之前,歐洲大大小小具有三四百個邦國,除了法國和奧地利荷蘭比較強大外,英國還龜縮在大不列颠島上,意大利四分五裂,德國一盤散沙,俄國還是大公國……一如《創世紀》裡的記載:那時候的歐洲人也像巴别塔之後,說着不同的語言。每個邦國的不同地域又有不同的方言。除了法語比較規範外,英語還處于語法混亂的階段。這也是為什麼,英國會在17世紀讨論語言文字改革和規範的問題。當時很多有識之士,如培根、斯威夫特、約翰遜等人都認為,"英語乃是堕落的語言",不具備"表述的合法性",因為它是"表音文字",不同地域的不同發音讓語言變得非常混亂,不斷增加了欺騙和荒謬性;但是漢語不同,它是直接的"表意文字",每一個字背後所代表的就是"知識",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所表達的含義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漢語這種"表意文字"才具有語言表述的"合法性",是一種"真正的字","思想的符号"!
17世紀的歐洲各王國上層
英國人在中世紀對語言文字的改革,是以漢字的"表意性質"為參考坐标的,目的是規範英語從"表音性質"過渡到規範的"表意性質",具有固定的知識背景,而不是依靠發音之後,再去尋找聲音背後表達的意義!英語經過了古代英語、中古英語、現代英語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音和拼寫都不盡相同,現代英語是在1700年左右逐步規範和形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代英國人如果直接閱讀莎士比亞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話,會面臨讀不懂的狀況,這還是距今300多年時間,可以想象,300年之前的古英語,現代英國人是更讀不懂了!
英語的起源
約翰·韋伯稱"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目的在于說明:漢語和漢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為古老的語言文字。中世紀的歐洲學者普遍有這樣一種認識:"越是古老的就越是具有權威性!"與世界各大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漢語和漢字是唯一沒有中斷的語言文字,也是唯一的"表意文字",如果要找到一種所謂的"原初語言",漢語無疑是最佳候選者!所以他們認為,漢語很可能是巴别塔之後,流傳至今的那種"原初語言"!
17-18世紀,歐洲曾經流行中國熱
用漢字解釋《聖經》是歐洲漢學家的一個創舉。目的是運用漢字這種古老的"文化權威",來解釋他們的"文化權威"——因為他們普遍有一種認識: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中華文明就存在了!
17世紀,歐洲介紹中國曆史的書籍
1685年,勃蘭登堡圖書館長門澤爾,根據中國的《字彙》編輯出版了《中文·拉丁文小詞典》一書。門澤爾首開用漢字解釋《聖經》故事的先河。比如他根據《字彙》裡的"媧"這個字,"推測"出中華古典傳說裡的先祖"伏羲與女娲",就是伊甸園裡的"亞當與夏娃":"媧"由"女"字與"咼"字構成,在《字彙》裡,"咼"是"咬"的意思,又解釋為"口齒不正",說明一個女人通過不正當的途徑來吃樹上的果子,這與夏娃經受蛇的引誘,吃蘋果樹上的果子意思是一緻的。
17世紀,歐洲人編纂的漢語·拉丁語詞典
再比如漢字的"公"字,它的古體是"△",漢學家們解讀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再比如"貪婪"的"婪"字,是一個女人走在樹林裡,因為偷吃樹上的蘋果而犯罪,"貪婪"正是一項罪過;最有意思的是對漢字"船"的解釋:上帝降下大洪水毀滅世界,提前告訴諾亞造好方舟,諾亞和他的妻子,3個兒子閃、含、雅弗,以及3個兒媳婦,要躲進方舟裡,40天後才能出來,大洪水淹沒了世界,隻有諾亞一家8口存活下來。漢字的"船"字正好由"舟""八""口"組成,因此這個字隐含《聖經》史前大洪水的秘密!在中世紀,漢學家們對漢字與《聖經》進行聯系的解讀,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絕不是戲說;他們的"推測"當然也不是一種"科學定論",但應該承認,通過漢字來尋找創世紀的秘密,他們的角度十分新鮮和有趣!
諾亞方舟
在上一世紀90年代,日本做了一項調查:中日韓三國的文字誰最具有原創性?結果公認漢字最具有原創性!這說明,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已經認識到"漢字"的古老和偉大!據說迄今為止世界上共計有7000——5000多種語言文字。但随着曆史的發展,語言文字存在的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聯合國規定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為常用語言。許多文字最終成了死文字,比如哥特文字、瑪雅文字……未來的趨勢是,人類的語言文字最終會歸結為有限的幾種!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和漢字,仍将是唯一的"表意文字"!
日文裡面大量使用漢字
在17世紀,以《字彙》為代表的漢字典籍傳到歐洲後,迅速啟發了歐洲當地語言文字的規範和"漢學"的發展。歐洲學者認識到漢字"表意"的優點,是跨越了口音、民族、文化、曆史和地域的,如果參照漢語的"表意功能",創造出屬于歐洲的"表意文字",就有可能實現自巴别塔語言的分散之後,真正統一歐洲的夢想。漢學家們沉迷于"漢字密鑰"的探索,希圖找到打開漢字創造的秘密,解讀出人類最初存在時——也即伊甸園時代的創世秘密——漢字的古老性表明它最初的創造,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息息相關的,而不是一種聲音的拼寫。
歐洲人翻譯的《論語》
兩千年的文化交流中,漢字和漢語在中日韓以及越南各國扮演着重要角色,曾是東南亞的通用語言。最遲截止到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漢字還在韓國和越南廣泛通行,他們文字的拼音化隻是近幾十年的事。頗有意思的是,東亞各國在閱讀漢字時,讀音都不相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不變的。因此,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即便語言不通,用漢字就可以交流無礙。這也是西方人迷戀漢字的3個重要原因:1,漢字的表意功能确立了它真正字的權威,越是古老的權威越大;2,漢字的含義具有不變性,不受時空因素的影響;3,上述的不變性和權威性,基于它"表意"的内在密碼!歐洲的"拼音文字"早就丢失了這種"表意"的原初性,因此急需進行語言的重建,做到字與真實世界、客觀外界的對象,以及概念的直接對應關系!
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中國熱
在17世紀,歐洲知識精英們對漢字的解讀和研究非常深入,普遍認為,如果在未來有一種"通用語言"的話,漢字和漢語将最有可能。就像萊布尼茨所推斷的:漢字在本質上是世界通用語言最理想的基礎!
萊布尼茨對中華文化很有研究
漢字的最大優勢就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一一對應。比如"口"和"手",就與我們身體上的器官是"象形"關系;"林""木""森"等,與客觀外界的事物相互對應。"象形"和"表意"的背後是精确的知識體系!但拼音文字就沒有這種功能。以英文為例,它有26個字母,優點是能拼寫出各種詞彙;缺點是除了表示發音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随着曆史發展,每一種新事物出來就需要創造一個新單詞,詞彙量越來越多。迄今為止英文單詞已經多達20——30萬個,其中有20%的單詞已經遭到淘汰,英國人讀二戰時期的報紙會有閱讀障礙;漢語的常用字有1000——2000多個,看似繁多,但運用起來可以随意組合,3000多年前甲骨文裡就出現了"電"和"腦"這兩個字,現在我們可以組合成高科技的"電腦",不用再創造新字!
甲骨文
歐洲漢學家稱漢語是"原初語言"、"伊甸園最初使用的語言",這個論斷表明他們對漢語認識很透徹。中國古代傳說裡關于文字的創造,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畫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漢字的創造是由祖先觀察天地自然而來。西方字母的源頭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源于埃及象形文字,但在後來很快脫離"象形"和"表意"意義,直接表示發音。漢字的偉大之處,是直接繼承了"初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精确本質,沒有發生劇烈的轉化和歪曲!
歐洲中世紀的中國熱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如何定位"中華文化複興"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們放大眼光,把中華文化放到全球坐标上去對比,才能發現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西方文明的發展是在歐洲中世紀才出現轉折的,在此之前,中華文明一直領先西方!西方人把漢字和漢語作為"原初語言"的看法很有意思,這讓我們折回頭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語言文字: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精确性、簡潔性、超越時空性,是一種"真正的字","表達思想的完美符号"!
在聯合國發布的文件中,頁數最薄的永遠是漢語文件。漢字是一種"三維文字",是音、畫、意的結合!拼音文字是"一維文字",主要表示發音,其後才是"表意"。據說在西方,有23%的成年人有閱讀障礙,"不識字"現象越來越嚴重,看着一長串字母組成的單詞就腦子發懵——最長的英文單詞據說有45個字母組成——西方國家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用來解決"閱讀障礙"問題,但沒有良好解決辦法。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弊端!漢字沒有這種危機,我們的文字5000年來一以貫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