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6:26:20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幾天,表姐半夜打電話向我哭訴。

她說,為了讓厭學的兒子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她在暑假時,特意請假帶兒子去甘肅老家體驗生活。

兒子每天天不亮下地幹活,白天頂着大日頭在打場揚麥,晚上則杜絕一切娛樂活動早早睡覺。

可二十多天下來,兒子瘦了五斤,皮膚都曬破了,卻仍是不想回校讀書。還向她放狠話說:“有本事就讓我留在這兒,你敢嗎?”

這下子,可把表姐愁壞了,她本以為兒子吃點苦就能懂點事,沒想到孩子早看明白了:家長不過是吓唬吓唬自己,根本不會把自己扔下不管。

為了安撫表姐,我把新東方老師董宇輝的一段視頻發給她。

視頻裡,董宇輝感慨地說:“我是受過苦的人,也通過讀書完成了人生逆襲。我經常說苦難會讓一個人深刻,但我如果有個女兒,我是不忍心讓她吃苦的,因為用苦難倒逼孩子學習,遠不如引導她看見自己的夢想,用内在驅動力激發她讀書的興趣。”

這句話很實在,身為父母,我們努力向上掙紮,就是不希望孩子生下來就是吃苦受累的命。

時代變了,更富足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再像老一輩那樣,拿“不讀書就得吃苦”的論調搪塞孩子。

想讓孩子愛讀書,體諒父母的不易,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改變教育方式。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媽媽的反思)1

後喻時代,别再拿“吃苦”吓唬孩子

也是這個暑假,一位媽媽帶孩子撿垃圾的新聞上了熱搜。

為了讓10歲的兒子戒掉手機,這位媽媽讓孩子背着麻袋,沿路翻找垃圾箱,撿空瓶子賣。

後又讓兒子淩晨三點起床,跟着某位菜市場大叔進菜賣菜。

起初,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先是趴在馬路上哭,後又感慨賺錢的辛苦。

視頻播出後,不少父母點贊:“這個辦法真棒,我也打算讓孩子吃一番苦頭。”

可僅僅幾天後,劇情就來了個180度大反轉。

這位兒子回家休息了兩天後,又像從前那樣抱起手機玩個不停。

其實,這種“翻車”的案例不勝枚舉。

有的孩子撿垃圾時,權當娛樂,感覺比讀書有意思多了;有的孩子回歸正軌後,對父母的舉動不屑一顧,還吐槽說:“都什麼時代了,就算不讀書,我也可以送外賣、開網店,根本不用撿垃圾養活自己啊。”

比起撿垃圾,那些體驗工地搬磚、池塘挖藕,跟父親跑長途的孩子都一樣,被吃苦受累短暫刺激後,又在安穩的生活裡,恢複原樣。

複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提出了“後喻時代”的概念。

後喻時代是指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下,孩子比父母更容易掌握新技能,會出現晚輩向前輩傳授知識的情況。

孩子們适應能力強,有一定的分辨力,因此,他們完全能判斷出父母設計的“苦肉計”,不過是小打小鬧。

這也就不難解釋《變形記》裡那些富二代,從貧困山區回城後,多數還是老樣子。

短暫的刺激,發揮不了長期效用;表面的陣痛,無法觸及孩子内心深處的“厭學”情結。

育兒博主王人平說:“孩子今天能夠因為厭惡勞動的辛苦而學習,明天也會因為厭惡學習的辛苦而再次放棄學習。”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而是對上學讀書不抱有興趣。

而不感興趣的事,怎麼倒逼也長久不了。

時代變了,教育理念也需應時而動,别再拿“吃苦”吓唬孩子。

畢竟,現在的孩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唬住的。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媽媽的反思)2

讀書最好的動力,是孩子的内在驅動力

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是醫科大學的高級教授,對兒子從小進行軍事化管理,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出人頭地。

他和妻子為孩子制定了“三有三沒有”方針——有考滿分的主課;有擅長的體育項目、有堅持下來的藝術特長;生活裡不能有電視手機、電子遊戲和不良嗜好。

在這種高壓教育下,兒子在17歲這年,考入了一所頂級學府。

但任何人都沒想到,孩子入學一年後,就沉迷網絡,成了典型的網瘾少年。兩年後,因為全科成績不及格,被學校除名。

面對暴怒的父親,孩子更憤怒地說:“你讓我讀書,無非是想讓我和你一樣當教授,可我又不想和你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這位朋友意識到,他最大的失敗,不是兒子的退學,而是沒有培養出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高壓之下,孩子不把學習視為自己的事兒,所有努力全源自父母的強迫。

而當這個外因消失時,孩子自然不會再堅持下去。

這種方式還有一個更大的害處,就是讓孩子失去對人生的規劃性,不知道何為目标與理想。說白了,孩子沒有體驗過“為自己負責”的感受,反而急于彌補童年的缺失,比如沉迷網絡,或是逃學打工。

同樣是面對厭學的兒子,下面這對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

豆瓣小組#雞娃探路者#中,有位爸爸分享說:

兒子讀高一後,忽然反感讀書,經常偷偷逃課去泡網吧。

他打也打過,罵也罵過,還送孩子去戒網瘾學校,吃了半年苦。

可回家後的兒子,非但沒有乖乖讀書,反而更叛逆,甚至數次離家出走。

後來,他和妻子在一位心理醫生的建議下,試着與孩子對話。

起初,兒子賭氣說要打一輩子遊戲,之後又說想成為遊戲開發員,過了幾天,兒子又說想成為自由職業者,寫寫小說,畫畫漫畫。

每一項聽來都不靠譜,但這位父親還是耐心地引導,他對兒子說:

“你想開發遊戲,就得學習編程;你想寫小說,就得有文學功底;不管做什麼,都得從掌握基礎知識開始,都得先進入大學校門再說。”

沒想到,這次談話後,兒子竟收了心,同意回校讀書,還和爸媽選定了将來的大學和專業。

如今,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在一家互聯網大廠實習。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裡說: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培養孩子如同造船一樣,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指路人,而非發号施令的統治者。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雞蛋從外打破,是創傷;由内破殼,才是成長。

引導孩子看清夢想,調動他們的内在驅動力,才是最佳的勸學方式。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媽媽的反思)3

想要孩子體諒自己,先讓孩子靠近自己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父母:

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他們埋頭苦幹,生怕孩子因為操心自己而分心學習。

他們的口頭禅是:“小孩子懂什麼,他們隻要好好學習就可以。”

然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是長輩的斷然命令和晚輩的恭順服從,而是長輩和晚輩參與其中的緊張和複雜的共同精神活動。”

如果總是把孩子擋在生活之外,那就别指望孩子體諒父母的不易。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組故事。

第一個故事裡,身為環衛工的媽媽接兒子放學後,讓兒子陪自己掃了一會地。

然後他們有說有笑地讨論着怎麼去超市買打折的蔬菜,怎麼去跳蚤市場買二手習題集,兒子從小跟着媽媽體驗生活,乖巧懂事,學習刻苦。

另一個故事裡,同是環衛工的媽媽,卻被女兒粗魯地拳打腳踢。

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想買一部新手機,被拒絕後,便當衆對媽媽口出惡言,拳腳相加。

為什麼相似的家庭,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就是因為女孩的媽媽從未主動讓女兒參與自己的工作,平常隻知道給錢,缺乏陪伴與交流。

沒有人生下來就知道生存的艱辛,也沒有孩子天生就懂得父母的不易。

《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中說:“孩子隻知道錢是一張紙,是過年時的壓歲錢、過生日時的紅包,卻不知道錢是勞動所得,需要付出汗水。”

給孩子花的每分錢,在父母這裡是辛勞的汗水,但在沒有參與感的孩子那裡,隻是一張可以換來玩具的紙。

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比起體諒和感恩,讓孩子了解自己更重要。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出夜市擺攤的爸媽,一邊給客人炒着小菜,一邊讓兒子收拾桌子,一家人忙并快樂着;

在工廠打工的媽媽把放暑假的女兒帶進廠,一天流水線站下來,女兒累得站不住,卻更心疼媽媽;

花錢大手大腳的半大小子,跟着父親去工地待一天,就明白,原來300塊錢這麼難賺。

把孩子關在家裡吹空調,他永遠不懂烈日下奔波的父母有多熱;隻和孩子談他的事,他又怎麼會知道爸媽的心裡話。

想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就得讓他們經曆和我們一樣的生活。

當親子關系變得融洽,當父母子女真正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這件事才有可能發生。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媽媽的反思)4

現在的孩子,有着極強的自我意識,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們渴望獨立,也有能力走出家門。

作為父母,切不可盲目說教,而是要給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在了解彼此的基礎上,一起探索讀書乃至生活的方式。

孩子是一顆種子,落入肥沃的土壤總好過埋在貧瘠的土地。

别再笃信“吃苦就能上進”的理念,苦難必須把人逼到絕境,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如果可以,我們更希望孩子在我們的庇護下,循着夢想的光源,靠自我的内驅力前行。

而為人父母的這顆拳拳之心,也需要孩子深入我們的生活,才能感受到。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各位家長一點啟發。

和孩子們聊聊未來,也和孩子們說說自己,讓親子關系在良性互動中,成為孩子夢想的橋梁,也成為父母避風的港灣。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