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2:09:26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1

《孔乙己》出自魯迅的小說集《呐喊》,幾乎不少人在學生時期就讀過這篇小說。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窮苦讀書人,本來寫得一手好字卻喜好偷懶,常常抄寫兩三天便連人帶稿一起消失,如此一來便是吃飯的本領也丢了。在酒館裡他常常成為客人們的嘲弄對象,什麼“之乎者也”、“君子固窮”這種半懂不懂的話也着實給小酒館帶來了一些生氣。後來孔乙己的結局是因為偷東西被人打斷了腿,作為一個沒有營生技能的讀書人,他的下場是極為慘淡的。

魯迅這篇小說一方面是諷刺了舊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制度對人民百姓帶來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即可笑又可悲的角色來揭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透過孔乙己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滄桑,可以讀懂那時候的許多社會問題。現在科舉制雖然消失了、社會也得到了極大的進步,但人群中還是湧現着千千萬萬個孔乙己,他們自命清高,卻落得窘态。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的年輕人,覺得平時自己有些焦慮那你真該好品讀這篇文章。

讀書模式裡的好學派與厭學派

随着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千千萬萬的孩子都開始有學可上,我國的國民人口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如何做好學前教育讓孩子考上理想大學與如何解決孩子厭學問題成了家長們心中的兩大難題。對于前者,高考可謂是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最好辦法之一,它讓很多寒門子弟得以有機會翻身,與科舉制度相異的是,義務教育的重點是“樹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讀書至上”。但現實裡家長們更看重的自然是高考的選拔作用,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如何好學居然也開始成為一個問題了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2

很多人都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他們不知道讀書的目的何在,隻為中秀才中舉人,殊不知讀書隻是手段,百年樹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所在。義務教育是為了教會一個人他應該理解的所有基本常識,在此同時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如果将枯燥死闆的知識放在第一位,用績效與成績來考核教育,那麼似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對于不斷給孩子争奪起跑線的家長來說,我認為他們還是沒有從“科舉制”的毒中緩過神。如此高壓式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日後不是在大學裡沒了方向愈發焦慮,就是開始放縱自己,進入消磨時光的狀态。畢竟高考結束以後就很少有人管制你的學習,那些“好學派”孩子最後在大學裡因為沉迷遊戲而放棄學業就是當初沒有明白讀書目的何在的結果。

除了好學派,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是厭學派。厭學派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覺得讀書無用不如工作,另一種是雖然不愛讀書但還是會去逼迫自己讀書,可惜讀到最後卻沒有成績來支撐自己的付出,終究還是接受了讨厭讀書這樣的事實。第一種讀書無用論的人常常父輩也是不愛讀書的,他們自己讀不進書本或者讀不出成果,便将這樣直接的“經曆心得”分享給自己的孩子,于是創造了所謂的讀書無用論,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随着義務教育的普及這種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3

當今社會更多充斥着的是厭學派第二種人,他們最愛麻木讀書與機械性重複勞動,對學習又愛又恨,常常用我今天看了多少頁書本,背了多少單詞來麻痹自己,可謂算得上“現代版孔乙己”。他們有時自命清高,說着我今天完成了多少讀書任務,有時卻又冷眼一撇,說着“死讀書,讀到死成了書呆子”你會發現他們心裡對于讀書是處在讨厭與喜愛之間,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亮出讀書人的身份,遇到比不上的人便大談讀書無用。處處都想抖機靈,最後卻落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窘态,羨慕與嫉妒融于一體組成了這類人。

寫下滿滿的計劃表,你真的有在努力嗎

好學派的人如果不是主動愛上學習,看不清讀書的目的與意義,那麼他們終究也有一天會成為厭學派裡的孔乙己。就拿做計劃一事來舉例子,将某天要做什麼事情寫在紙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先不談自制力與學習力如何,倘若是能自覺寫下來就說明這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4

好學派人或許會在紙上寫“今日記憶英語單詞90個,看某書多少頁,完成多少習題”如此,厭學派的孔乙己見此情形也會拿出一個小本子記下來。要區分兩者并不是看他們到底有沒有完成這些任務,而是要看他們花沒花心思在這些任務計劃上。在高中裡我見過一個學生,他每天都會背單詞,抄錯題,整理試卷,找老師答疑,這麼好學的人一定是尖子生吧?可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學生的成績排名居然是班級倒數。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不是都說成功來自99%的汗水 1%的靈感嗎,怎麼到了讀書這回事上就不靈驗了呢。

其實這就是犯了“孔乙己愛假學習”的壞毛病,看似背了單詞卻隻是死記硬背,過了3天既不複習也不理解就開始繼續背誦新單詞,量是上去了,猶如猴子掰包谷,掰一個丢一個,背過的單詞不出幾天就全忘了。錯題隻知抄寫不懂分析,問老師問題隻記答案不求過程,走個形式而已,根本不加記憶。隻知道這件事我應該做,卻完全不花心思與腦力,這樣的學習方式給機器人輸入一個程序也能完成吧?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5

這樣的學習模式明明得不到真知,卻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究其原因是有着兩大好處。用假勤奮的方式來麻痹自我,一方面得到了自己内心的認可,起碼自己曾經努力過,好像失敗就顯得心安理得,另一方面家長老師看了也着急心疼卻又分析不出個所以然。孔乙己果然是高明,不僅“假裝聽不見”這些知識,還要用“我學過、背過還抄過”來做“刻苦努力”的證據。最後成績下來了是哭是笑,能否清醒徹悟過來也隻有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孔乙己現象不僅僅是發生在學生時代,很多人工作後也會呈現出一種“假學習”狀态,我稱之為瞎忙。有些人明明工作任務不大,卻偏偏要拖出個朝九晚九然後抨擊社會制度,他們一有時間就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抱怨自己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時間學習,當你問他具體在做什麼的時候,他有那麼一瞬間似乎自己也蒙圈了。不過好在他可以把工作任務給你過一遍目錄,以至于可以證明自己不是在偷懶。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6

如果可以高效完成工作然後去培養自己興趣愛好,那麼為什麼人們還是熱衷于瞎忙呢?因為惰性,每個人都喜歡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就好像孔乙己寫得一手好字,抄書不出兩三天就連人帶書一起消失。懶惰是每個人的天性,如果可以散步又何必奔跑,瞎忙是對自己沒有付出實質性努力的一種内心自我麻痹。就好像孔乙己雖然考不上秀才,卻還是要偷書、要口中念叨着之乎者也。這樣一種人雖然内心不愛讀書,卻有着上進心,可惜這種上進隻是表象,或者更多的是對成功人士的渴望與嫉妒愛慕人前風光,厭惡人後受罪。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當年那些忙碌的年輕人,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在瞎忙寫什麼,你會内心空虛嗎?

焦慮源自内心的不踏實,現在就攻克假勤奮

焦慮的人心裡必定是有着自己擔心的事情,有人擔心前程,有人擔心未來,對于不可提前預知結果的事情,我的建議是腳踏實地。隻要你做得心安理得就無需擔心或是焦慮什麼。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7

我有個朋友平時很愛誇耀自己的才華,号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如今卻依舊沒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有着國内某985大學的學曆,有着一手營生技能,卻依舊找不到工作。後來我去他家裡看過才明白,原來他也是個孔乙己,清晨11點起床後看兩眼書便去訂外賣了,幾番折騰下來,書的确是看了,但時間的性價比太低。他常常和我說,我知道許多知識,我隻是笑笑不予回答。我想起孔乙己這個人,明明中不了秀才,卻還能記得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知識的目的究竟是用來顯擺還是用來學以緻用。很多人對此都是雲裡霧裡,不求甚解。

做計劃也好,死記硬背也罷,這些統統都隻是學習的一種手段卻不是目的。真正的學習不是今天我背了多少單詞,看了多少本書,而是我真正領悟、掌握了哪些技能。看一千本書隻是一個數字,寫一千篇論文也是一個數字,掙一千萬人民币同樣也是,但三者的差距卻是相距甚遠。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8

如果說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上好大學、為了找好工作、為了掙足夠多的錢養家,那麼我建議你在學生時代就應該考慮就業前景、考慮社會現狀,而不是讀哪些文學小說、陶冶情操。知道自己目的所在的人奔跑起來才不會迷茫,“變強變優秀”隻是一個口号,真正需要思考的還是怎麼努力才算是一個合格的過程。不追求結果的努力都是假勤奮與浪費時間,很多人都覺得重在參與,但這是否又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痹呢?

讀書也好,工作也罷,對于一個目标清晰的人來說這些統統都隻是走向成功的一種手段。寫在紙上的目标與計劃如果不能夠盡心盡力的實施,那也不過隻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口号而已。别人看在眼裡覺得這個人無比上進,但隻有自己的内心明白到底是踏實還是焦慮。孔乙己要是能堅持抄書克服惰性稍微争口氣,也不會有如此凄慘的結局吧。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9

小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對于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來說,逼迫他讀書可謂殘忍至極。我們不強求每個人都成為聖賢,隻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到底想要什麼,如果你明白了就不要等着讓社會去催趕你,看清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堅持朝着這個目标前進,終究是會成功的。

你對孔乙己這個人什麼樣的感情(那些不愛學習卻又假裝努力的年輕人時常焦慮)10

細細再看那些失敗的人,大多是沒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是無法堅持下去,空有一句口号而已。孔乙己們總是愛自命清高,說着“之乎者也”半懂不懂的話來狡辯自己的生活,他們擺弄着“茴”字的四種寫法,在這個社會裡瞎忙、瞎活。要麼不知道未來是什麼,要麼就是空空羨慕那些成功人士,然後不停給自己喂雞湯、冠以成功學,看似讀了不少書也挺用功,但真正堅持與否,是不是假勤奮,那些孔乙己們心裡是最清楚的。

孔乙己的最大不幸是他出生的那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他不得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畢竟窮盡半生精力,再不用讀書來裝清高可就白活了。但我們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新時代卻有着更多的選擇,如果你真的不愛讀書,你可以不去做科研,完全可以嘗試自己喜歡的領域,去學一門營生技能照樣可以自我實現。

孔乙己教小孩兒寫四種“茴”字,其實就是想要從孩子的身上找回那種受人盲目崇拜的感覺,這就是賣弄。這種感覺會讓你覺得,我仿佛是成功的,仿佛一切都還不錯。但等到成為酒館裡衆人笑柄時,被現實一巴掌拍醒時,那種痛是猛烈的。

在這個新時代裡,“哀其不幸”的制度悲劇少了許多,但“怒其不争”卻是時常發生。希望當代的孔乙己們可以早些明白自己内心想要什麼,有了清晰明了的目标後再去堅持。奉行拿來主義,想要便去埋頭做,這樣無論是不是假勤奮,内心總歸會安穩些吧。說到底,焦慮的源頭還是這個社會的年輕人不夠踏實,靜不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