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題
1963年,人們剛經曆了三年自然災害,對于食物的渴望無以複加。
某北方鋼廠機修分廠超額完成任務,上級獎勵一頭重達250斤的豬。全廠職工每人分得一張餐券,期盼着能吃上食堂香噴噴的肉菜。
梁拉娣(苗圃飾)是該廠電焊工,丈夫病故 ,一人拉扯着四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她想方設法向旁人又讨得一張餐券。這不僅能讓四個孩子開開葷,還想盡力滿足女兒七歲生日能吃上四個熱菜的願望。
梁拉娣從食堂打回兩份菜。兒子大毛帶着兩個弟弟也端回倆菜:一隻烤熟的麻雀,一碗炖豬尾巴。原來兄弟仨偷割了那頭豬的尾巴。此時,廠裡也正把這事當作重案調查,還驚動了公安局。
四個孩子眼巴巴地瞅着桌上的飯菜。拉娣看着碗裡的豬尾巴心驚肉跳。她不知道這飽餐一頓的後面等待他們的将是什麼。
拉娣的心在掙紮,但她更不想讓孩子們失望。
“吃!都吃幹淨,一點也不要剩!”
梁拉娣坐在床邊,看着狼吐虎咽的四個孩子。
整部劇這才算是個開頭,但母親看着四個孩子吃飯的畫面,卻怎麼也揮之不去。它不斷地從我腦海跳出,甚至忽略了《大廚》全劇突出的主題是什麼。
好熟悉的畫面!
我仿佛看到,坐在床邊的是我的母親,埋頭吃飯的是大哥、二哥、弟弟和我。所不同的是,梁拉娣滿眼帶着驚恐與悲傷,而我的母親,身邊并排坐着的還有我的父親,他們的目光是那麼的慈祥,慈祥裡帶着知足。
真的,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要是能填飽肚子就很知足了。
我不曾記得有餓肚子的滋味,那是因為有疼愛我們的父母。他們甯肯自己餓着,也要填飽我們的肚子。
那時,一個家庭有四個孩子不算多。但在困難時期,是實實在在的幾張嘴啊!父親不止一次地安慰母親:這四個孩子就是咱們的四塊寶貝!
那時,父親身體不是很好,是母親為一家人能填飽肚子拼命地操勞。用雞蛋換糧食,用細糧換粗糧。定量糧食不夠吃,就買高價糧。糧食吃不到月頭,東湊西借也不能餓着孩子們。
母親發現,農村糧食相對便宜些。所以,在那段時間裡,她每月至少兩次要到五十裡地外的郊區農村換糧食,背着半袋細糧去,扛着一袋粗糧回。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發,沿着鐵路徒步往返,天黑才進家門。還得防備着有人說是“投機倒把”。
母親聰明能幹,即便是地瓜幹、菜窩窩、野菜餅,也都做的有滋有味。
母親白天工作,晚上操勞家務。那時,日子過得緊巴,為了讓孩子們穿的整潔體面,她手裡的針線活從來就沒有停下過。直到我們各自成家以後,她的孫輩們也是在縫紉機哒哒哒地伴随中一天天長大。
我們眼裡的母親,無論凍餒勞累,還是傷痛委屈,都沒有壓彎她的腰。為了兒女,她吃苦耐勞、無所不能。她骨子裡透着一股韌勁,整個人永遠都是那麼的積極樂觀、精神飽滿。我想,她一定是對每一天都滿懷着希望和夢想。
父母這輩子對兒女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與汗水。這種默默的、無盡無邊的愛,像春風化雨入土,浸潤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引導我們向上、向善。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出嫁閨女回娘家的日子。如今父母都走了,把娘家帶也走了。
此時,我的心情比較複雜,整理出以上小文,不知道用什麼标題更合适,就叫《無題》吧。
願這篇小文化作一片白雲,随風飄向天國,也飄進心中的娘家。
2021年1月13日
2017年與88歲的母親合影,也是最後一張合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