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聞推出“青春守藝人”系列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脈,跋涉千山萬水,記錄傳統非遺的煥新故事,聆聽青春傳承的時代之音。一期一會,影像留住記憶,涵養精神文脈、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赓續綿延的中華文明。
粉牆黛瓦,庭院深深,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甘熙故居,俗稱“九十九間半”,是我國大城市中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每逢節慶假日,遊人如織,他們徜徉在馬頭牆、花格窗之間,總能聽到幾曲婉轉悠揚的唱詞,那就是地道的南京本土曲藝——南京白局。
作為南京唯一的方言說唱藝術,南京白局用原汁原味的南京話說唱故事,被稱為老南京的“方言倉庫”,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而剛滿二十歲的袁穎,已經在這個院子裡唱了五年南京白局,她和許多年輕人一起,為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增添了新的活力。
方言說唱:一種記錄,一種使命
南京白局的誕生離不開興盛一時的雲錦産業。清代,雲錦工人們為了打發枯燥的做工時間,一邊織錦,一邊唱些江南小曲。閑暇之餘,未唱盡興的工人便在街頭河畔擺局演唱,白擺一局不收費,“白局”因此得名,傳播開來。從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到曆史傳說、節慶民俗,南京白局用極具特色的方言俚語描繪着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
時代風雲變幻,白局也随雲錦産業起起伏伏。直到上世紀50年代,南京白局劇團的成立将這門藝術保留了下來。2008年,繼南京雲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後,這項由織錦工人創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藝,也申報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瀕危曲種迎來了傳承保護的好時機。
2014年,十二歲的袁穎在電視上看到了南京白局的表演,優美婉轉的腔調在她的心中悄然種下了種子。三年之後,她在學校得知有白局選修課,第一個舉手報名,一轉眼五年就過去了。
“白局一般是坐唱形式,表演有單口、對口和群口之分,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琵琶、闆和鼓,另外還有碟子和鍵子組成的小打擊樂器,這是白局特有的演奏樂器。”說起白局,袁穎如數家珍,“我們第一堂課就是學打碟子,在舞台上女生都要打碟子,打不穩就會分心影響表演”,回憶起初學的兩三個月,袁穎每晚都在練習,“敲得爸媽都煩了”。
這小小的碟子和鍵子,正是南京白局草根性的生動展示——數百年前的織錦工人正是随手拿起身邊的醬油碟和筷子,擊碟而歌,從機房唱到了廣闊的民間天地。“白局傳唱的就是南京本土的生活,很能代表南京,我覺得我作為南京人有傳承的使命感”,袁穎說,之所以第一個舉手報名,也許正是這種信念感推了自己一把。
口傳心授:一種磨練,一種體驗
學習白局的這五年,袁穎基本每個節假日都會參與白局的排練與演出,幾乎沒有請過假,哪怕是阖家團聚的春節,她也趕最早一班地鐵,從六合老家趕到老城南演出,這讓她的師父許茹和師奶黃玲玲都贊不絕口。
黃玲玲是南京白局劇團培養出的第一代專業白局演員,上世紀80年代,白局老藝人聶少庭臨終前,将傳承白局的遺志托付給了黃玲玲和幾位同門。此後幾十年間,黃玲玲為白局傳承四處奔走,女兒許茹也辭去高薪職位,同她一起成立了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
回想起袁穎在課堂上舉手報名的情景,黃玲玲對她的第一印象是“白白淨淨、笑起來甜甜的,很讨喜”。可試唱一段之後,袁穎并沒有找到調子,“一唱就緊張跑調了”。但黃玲玲沒有放棄,她認為有的孩子天生音準,有的需要後天訓練,“隻要我肯吃苦,總能教出來”,對于學生的深夜讨教,她會立刻回複,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尾音也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糾正。
對于袁穎來說,學藝之旅并不輕松。《秦淮遊》一開始是八闆,是一個小腔、韻味都要很足的唱段,可初學的袁穎聽不出自己唱的和老師有什麼不同,也許就隻是少了一個細小的轉音,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摸索出來。如今袁穎再回聽最初的錄音,發現自己有些唱段處理太過青澀,“腔調轉得就像是‘平地一聲雷’”。最初學習時,袁穎也經曆了許多困惑和挫折,反反複複地磨一個細微的唱腔,隆冬時節在書房獨自背詞,有時遇到瓶頸難以突破,落淚也成了家常便飯。
“黃老師他們都知道我是很愛哭的,但有時候哭不是因為老師嚴厲,而是覺得連自己的标準都沒達到。”袁穎形容自己是拼着一股蠻勁的人,既然學了就要學到最好,“黃老師說我們要的不是不錯,需要給觀衆更好的體驗、最好的體驗。”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新老之間一次次的磨練中傳遞。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些磨練最終以掌聲回饋給了袁穎。“二十八分鐘的《智鬥鼠》,我練了一年半才上台,但當觀衆鼓掌叫好的時候,那種正向的反饋對我來說觸動特别大。”
随着學習逐漸深入,袁穎對白局的理解也愈發深刻。“第一階段是覺得旋律好聽,後來發現它的唱詞都很有韻味”,如今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她有了新的體悟。《二姑娘害相思》中懷春的少女二姑娘,《智鬥鼠》中嫁為人婦的小菊子......通過白局,她擁有了更多的人生感受,對于一個剛滿二十歲的姑娘,這是一種難得的經曆。
生生不息:一種傳遞,一種感動
五年前,還在讀書的袁穎,借着“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契機,成為了白局藝術的學習者。五年後,她站在學生面前,成為了白局向下傳播的一個紐帶。
在黃玲玲、許茹和其他成員的努力下,曲藝團前後和十餘所學校合作,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都有她們的身影。“白局藝術不能失傳,我們的學生不光能在台上演,也可以教學,這樣才能将白局傳承的鍊條拉到底,代代相傳”。黃玲玲希望有更多新鮮血液加入到白局教學中,袁穎和她的學弟窦可煜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就開始跟着老師們走進課堂教學白局。
“其實當時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也很慌,因為我不确定他們會不會聽我的,我比他們大不了多少”,走進課堂,面對年齡相仿的學生,袁穎并沒有十足的信心,直到她開口演示了一段,學生們紛紛投來注視的目光,那一刻,袁穎似乎隐隐明白了傳承的意義。
除了走進學校傳播白局,曲藝團的成員們還在尋求更多的演出機會,從而讓更多人了解白局、熟悉白局。“五一”小長假、世界博物館日、端午節……他們抓住每個節假日組織演出,讓這一地道的南京曲藝再次回到市井百姓之間。
“非遺不一定隻能停留在陳列館裡,就像白局,它古老卻也年輕而有活力,它有古老的韻味唱腔,但是它唱的内容始終與我們的生活同步,從來沒有脫離過我們的生活。”除了堅守傳統,立志傳承白局的人們也在曲目上、唱腔上、形式上進行着創新,希望拉近與觀衆們的距離。
五月初的一場演出,袁穎在台上扮演着思念心上人的年輕姑娘,一擡眼看到台下有位穿着漢服的小姑娘眼睛閃閃發着光。“我望向她,她望向我,仿佛她知曉二姑娘心中青澀的情感。”傳統段子在當代得到了觀衆的共鳴,那一瞬間,袁穎也感到和這一選段的白局作者在不同時空中交疊在了一起。
(本期編導/李愛 汪偉捷 文稿/汪偉捷 攝像/李慧 彭超 張潤森 夏天 權廉程剪輯/劉香楠)
來源: 荔枝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十一中秋節,我們在民和七裡寺花海等你哦!
,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