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自帶親切味兒的河南腔,小嶽嶽一句“恁(nèn)弄啥嘞”,包袱就徹底甩響了。可要把這股子親切味道歸于河南方言簡單,那倒有點大題“小”作。畢竟,光是一個“好”字,在河南話裡就不止一種表達——中、沾、管、妥……
關鍵是,各個地區的用法還有差異。
恁說,這到底是為啥嘞?
傳奇出身:叱咤多年的中原官話
話題開始前,不妨來設想這麼一出。機緣湊巧下,詩人白居易和宋仁宗打了個照面,兩人能聊到一起不?照現在的眼光看,兩位是妥妥的河南老鄉,可當時的情況,很可能誰也聽不懂誰說的。
白居易雕像。攝影/墨楓MF,來源/圖蟲創意
要高清楚這個問題,得追溯“河南話”的傳奇出身。這又得從另一個語言概念說起——官話。
不知大家有沒有好奇過,春秋時期,孔子懷着一腔救世熱情給各諸侯國建言獻策,可夫子這口純正的“山東話”,各國國君能聽懂嗎?别說,往前倒個幾百年,真聽不懂。至少在商周以前,遼闊的中原大地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漢語”,相對“正統”的得數華語或夏語,但也隻在黃河中遊地區使用,甚至就在這片地界,“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仍是常态。此後一段時間,我們有了較為成熟的文字系統,部分地區也形成了較為一緻的方言,比如兩周(今陝西西安一帶、河南洛陽偃師一帶)、兩南(豫西南、陝東南、鄂北一帶)等,人們大緻上能說到一塊兒去。可是暢通無阻的交流,到底還是個夢想。
直到春秋時期,事情發生了轉機。
春秋時期,百家興立。各家各派著書立說,為了家國蒼生争來“吵”去。可這得有個前提,彼此之間說話得聽得懂、接得上。恰恰就是這段時期,雅言——也就是後來的官話——逐漸發展起來。應劭說,雅之為言,正也。寬泛點說,雅言本質上就是一種通行語,和咱們現在的普通話差不多,是漢民族共同語的規範語言。春秋時諸子百家風起雲湧,列國君主如饑似渴地求慕人才,愈發濃烈的“交流”訴求,生生“逼”出了雅言。據考證,大約在春秋戰國時,雅言就成為列國交往的官方語言,甚至還有了“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般的嚴格規定。正因此,孔子才能随心所欲地穿梭于列國,不用給自己找個翻譯。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來源/電影《孔子》劇照
官話這段悠久的發展曆史,也和河南産生了奇妙的關聯。
第一個繞不開的是洛陽。
早在秦漢時期,全國方言就開始向洛陽話集中,帶着濃厚“洛陽味兒”的中原官話已然嶄露頭角,作為雅言登上曆史舞台。最遲不會晚過魏晉時期,以洛陽音為基礎音的中原官話迎來自己的“黃金生涯”。公元25年,眼見着長安久經戰亂而殘敗不堪,光武帝劉秀把牙一咬,直接遷都洛陽,洛陽一躍成為全國的中心城池,此後的曹魏、西晉、北魏直至隋朝,洛陽的中心地位未變動分毫,“洛陽音”也因此順利“加冕”,成了中原方言中的主角。
隋炀帝楊廣定都洛陽還不夠,還把數萬戶的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到洛陽,大筆一揮,一本《切韻》面世,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便開始“全國流行”。那時候,一口純正地道的洛陽口音,無異于一張閃亮的名片。到了唐代,雖說沒能衛冕首都,可洛陽還是名副其實的大城市,洛陽音仍穩穩拿捏着中原官話的一腔一調。雖說這時的“河南話”和今天熟悉的方言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但好多地區,通行的就是河南話。
北宋時,情形又發生了變化。公元960年,趙匡胤一場兵變,立馬改寫曆史。北宋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随着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改變,“開封味”也就此出了“圈”,河南方言逐漸向開封話集中。根據考證,這時的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近,兩地民衆交流起來也沒啥障礙,流行于兩地的語音仍被稱為“中原雅音”。後來一通内憂外患,南宋定都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流通到了臨安一帶,後期形成的臨安官話也和“河南腔”有着緊密關聯,以至于陸遊在《老學庵筆記》裡曾感慨:“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不過,要讓陸遊聽懂一句“恁弄啥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實際上,這時候的中原雅音保留了許多中古音的成分,聽起來更像粵語。
幾百年後,叱咤江湖的中原官話還是走了下坡路。一方面,自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經濟政治中心再度變化,北京音也成了标準音。另一方面,中原官話本身也變了許多。明初時,許多來自山西、山東和江南的移民湧入河北河南,懷慶府、開封府、南陽府也有了山西遷民。明末清初時,中原飽受戰亂之苦,北方形成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一遷徙一交融,原本的中原官話也産生了諸多改變。下面兩張圖可以更直觀地反映這一點——
中晚唐至北宋、近代時期的漢語分布圖。來源/《中國曆史文化地理》,張步天著
同樣是中原地區的通行語,若說中晚唐時還是“中原官話”的“唯我獨尊”,一到了近代,徹底成了“各家之言”,和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北官話多多少少都能沾點邊。這也能說明為什麼豫南地區的語言裡,至今還存留着江淮官話的影子。擁有如此傳奇的出身,再加上交融、碰撞和流變,不禁得讓咱們思考另一個問題,河南話究竟是什麼呢?
恁說恁的:不是方言的“河南話”
别看一句“中中中”能從新鄭用到開封再說到許昌,可嚴格來說,“河南話”還真不能算是一種方言。
雖說都是正宗“河南話”,可地方不同,說的味道也不同,以至于1983年出版的《河南方言研究》裡,167000平方公裡的河南省,被分成了整整五個方言片。光是第一個方言片,又還得細分成開封、鄭州、商丘三個方言音系。
雖說地界和地界都緊挨着,但片區不同,出口的“鄉音”也有了實質差别。比方說,以淮陽方言音系為代表的第二方言片,隻有21個聲母,37個韻母,說話也很少用兒化韻,可是到了以安陽方言音系為主的第四方言片,不僅韻母增加到47個,日常用語裡還保留着古音中的“入聲”。即便是第一方言片的三個音系,聲母、韻母乃至聲調也各有不同。下表雖說隻呈現了些許皮毛,可也是肉眼、肉耳就能分辨得出的差别。
音系 |
所屬方言片 |
區域代表 |
聲母 |
韻母 |
典型發音 |
開封方言音系 |
第一方言片 |
開封市等地區 |
23個 |
41個 |
肥(fi)、我(uo),鼻子讀成“piu” |
鄭州方言音系 |
新鄭縣、長葛縣、鄢陵縣、登封、密縣等 |
23個 |
41個 |
臘、拉、辣同音(陰平) | |
商丘方言音系 |
商丘市附近縣市 |
24個 |
37個 |
普通話ai韻母讀作ei韻母 | |
淮陽方言音系 |
第二方言片 |
河南中東部地區 |
21個 |
37個 |
飛讀作fi,兒化韻較少 |
洛陽方言音系 |
第三方言片 |
河南西部地區 |
24個 |
42個 |
微、晚、文、亡等音節的聲母為v |
安陽方言音系 |
第四方言片 |
安陽及新鄉西北一帶 |
21個 |
47個 |
保留入聲,入聲為中平促調(如筆、惜、拍、食、嶽)與河南其他各方區差别較大;挖、歪、威等以v作聲母 |
信陽方言音系 |
第五方言片 |
豫南一帶 |
20個 |
39個 |
語音系統與湖北東北部地區相近,男可讀nan/lan |
河南省五個方言片大緻語言特點。根據《河南方言研究》整理制表
在《河南省志·方言志》裡,方言片又被細分成六個,如此看來,便是“鄉音未改”,想找到“統一”的河南話,着實不易。在同一片地界兒上,為何恁說恁的、俺說俺的?除了中原官話本身的複雜流變外,還得說回廣袤中原大地上的山山水水。
河南省五個方言片大緻分布。根據《河南方言研究》整理制圖
豫北一帶的第四方言片,至今在發音中還保留着入聲,尤其是在筆、食等字音的讀法上。入聲,原是古音中的一種聲調,體現為“喉塞尾”的發音方式,說話時也會有收緊喉嚨的動作,随着後來的語音發展,漸漸分散到其他四種聲調中,便是所謂的“入派四聲”。與豫北地區緊挨着的山西省,恰恰就是全國為數不多地在方言中保留入聲的地區。
不過,滔滔的黃河傾瀉而下,幾乎阻攔了豫北地區和中部區域的來往交流,以至于在安陽等地說得賊順溜的入聲,在黃河以南的鄭州等地區,根本尋覓不到絲毫蹤影。遵循着同樣等路數,淮河伸手一攔,豫南地區與中心區域的交流逐漸變少,反而和毗鄰的湖北、安徽等地打得火熱,這才讓江淮方言順利“入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第五方言片。
高山們也沒忘記湊熱鬧。嵩山巍峨,往那一橫,靈寶、陝縣等地想和中部區域交流的難度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再加上函谷關的存在,想要和中部“通個氣兒”更是難上加難。反而是陝西東部的聲音漸漸傳了進來,以至于現在還有人在網上發問——怎麼河南靈寶的老鄉張嘴,滿口都是陝西味兒?
正因此,曾有學者認真做過總結,所謂河南話,其實是個正兒八經的地理文化概念。往寬了說,流通在河南境内的所有語言都算河南話,隻是口音腔調各有差别。
至于各地區的發音有沒有什麼共同點,小嶽嶽的一句話倒是再合适不過——
來源/綜藝《歡樂喜劇人》截圖
能管能中:古今流變的家味兒
回到最初的問題,都是河南話,光一個“行”就有好幾種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照現在通行的河南方言詞典來看,老鄉們說個行,至少得有很多種表達。
方言 |
普通話對應 |
用法 |
中 |
行,可以 |
這人真中 中中(将就、應付) 中不中 |
妥 |
中,行 |
你去買菜妥了 |
可俅美 |
真是好 |
這事辦的可俅美 |
得勁 |
好、很好 |
這事情做得得勁 |
沾 |
靠譜 行 |
他不沾弦 沾不沾(例子源于“趣方言”) |
管 |
可以,好 |
兩塊錢你給我一個面包管不管? |
河南方言中表達好的方式。根據《河南方言研究》整理制圖
細品一下,我們很容易捕捉到其他方言的身影。比方說“沾不沾”,是典型的河北用法,而“妥了”,又有着東北的味道,發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人群遷徙與文化彙流也便一點點鋪陳在我們面前。
歲月輪轉,古去今來,現代“河南話”有了更多的可能。
1954年,随着河南省會遷至鄭州市,河南方言開始向“鄭州話”集中。根據考察,鄭州話大體上仍屬于中原官話,本身的發音在河南省有着廣泛的代表性。南水北調工程開展後,數以十萬計的搬遷移民再度來到中原大地,一些“河南腔”被帶到了湖北,同樣,也有其他的聲音傳入河南。
如同奔湧而寬宏的黃河水,再多的方言與碰撞,終會在時光與煙火的滌洗中化為鄉音,慢慢勾勒出橫卧在中原大地上的水土與人事。
洛邑古城。攝影/飛揚2016,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邵文傑總纂;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纂,河南省志 第11卷 方言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張步天著,中國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張啟煥等著,河南方言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段亞廣,河南話與中原文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
佘樹民編著,亳州風土民情,黃山書社,2017.
錢曾怡主編,漢語官話方言研究,齊魯書社,20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