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極拳下盤練習

太極拳下盤練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0:51:39

太極拳下盤練習?現在的陳式、楊式、武式、嶽式、孫式太極拳,基本是以太極理論來作指導的而太極理論實際就是元氣學說,内在的元氣、真氣、正氣都是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太極拳下盤練習?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太極拳下盤練習(太極拳練功指南)1

太極拳下盤練習

現在的陳式、楊式、武式、嶽式、孫式太極拳,基本是以太極理論來作指導的。而太極理論實際就是元氣學說,内在的元氣、真氣、正氣都是它。

太極拳用太極理論來闡述它的道理,指導它的體和用。從體用來講,太極拳講走弧形,走圈,這跟智能功的理論是一緻的。纏絲勁是太極拳的一個根本特征,其實很多拳術,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講胳膊擰轉,隻是不叫纏絲勁。不過太極拳對此講得比較細緻。它是從太極立論來講這個問題的。陳氏太極拳講纏絲勁有逆纏絲、順纏絲,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順纏絲,大拇指往裡一扣是逆纏絲。八卦拳講滾,形意拳講鑽。滾鑽落翻,胳膊都要轉,一轉不就是纏絲嗎?太極拳書中有螺旋勁、纏絲勁、抽絲勁三個名詞。纏絲勁是總的說法,什麼正纏絲、逆纏絲,胳膊上纏絲、腿上纏絲、腰上纏絲。螺旋勁和抽絲勁就不能這麼随便叫了。書中對此沒有下定義。我在60年代練拳的時候琢磨過這個問題。我的體會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進是螺旋勁,退是抽絲勁。螺旋勁是轉圈往前進,用力往前鑽。好比擰螺絲,得使勁摁着往裡鑽。胳膊往回一帶這麼轉叫抽絲。直着抽絲絲就容易斷,一邊撚轉一邊往回抽,絲就不容易斷。所以抽絲勁就是把幾根絲撚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紡線時錠得轉動,這樣線才有勁;你若硬抽,線就容易斷。所以抽絲勁是往回抽的時候轉,螺旋勁是往前擰着轉。

練太極拳有一個總的、很關鍵的要求就是要氣貼于脊。《太極拳論解》裡邊講:“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這對智能功來講也是很關鍵的。可我們智能功功法裡邊沒注意這個問題。盡管我們講過一身備五弓,但沒有強調氣貼于脊,而太極拳非常強調這個問題。當時我為什麼沒有強調氣貼于脊?因為智能功講混元氣,強調氣要充斥周身,而沒有強調當中這個主幹。另外智能功不練下丹田,直練中上二田,所以我們練三心并站莊時守肚臍,守混元竅。這有它的好處,看來也有它的不足。我覺得作為練功的基礎來說,氣貼于脊還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練太極拳不講别的,僅氣貼于脊這一點就彌補了我們智能功的不足。

下面講一講我們練太極拳應該練什麼。

同學們千千萬萬不要把太極拳作為單純的拳術來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門學問。我在談武術時曾跟有些人談過這個問題。1996年我去過一次台灣,當時台灣大學國術系請我講武術與氣功的關系。武術界一講武術就得比比,看誰行。在台灣講武術,人家和你比怎麼辦?我說:“我是搞氣功的,不是搞武術的,所以沒法講武術與氣功的關系。因為武術這門學問太深奧了。據我了解,它應包括武術、武功、武道,統稱為武學。當然武學中還包括陣法和用兵。”從招式練起來的是拳術。武功講功夫。以練内氣為主而後用到招式上去,這稱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學,往成仙上走,所謂“武道通仙道”。武術如此,太極拳作為一門拳術也有三個層次,即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

練太極拳要從一招一式練起,既要健身,又要技擊。無論哪一家太極拳都要盤架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學姿式,熟悉動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動作要領。第二階段要在熟悉動作的基礎上把意念和動作結合到一起。這個意念就包括體和用。這一招是打人的還是防人的,是怎麼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階段就需要認真體會裡面的變化。以後還要練推手,搞技擊。關于太極拳的要領,陳式太極拳講了13點,顧留馨他們也講了13點,有的書寫了10點,有的寫了6點,情況不完全一樣,我在這兒不多講,同學們看看書就行了。而且把我們講過的那些形體動作要求拿到太極拳裡邊基本上都适用。

太極功和太極拳不一樣,它從站樁(或打坐)練氣入手,先得練氣,包括練呼吸。而真正的太極拳是通過練功發動内氣之後出現的自發功。裡邊内氣一動稱為太極靈動,也叫開太極,太極開起來,身體慢慢打出動作,來通形體、經絡、内髒以至于神經。通哪兒哪兒就會有一定的動作,那些動作基本都是往複循環的。現在我們練的太極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麼108式、幾十幾式。

智能功講整體性有神氣統一于形,有神形統一于氣,太極拳的自發功就是神和形統一于氣。從氣入手(自發功隻是其中一種形式),這是太極功。而太極道從意識上入手,意識更無形。智能功都是從根本理論講起來,先難而後易。理論很難,掌握了理論再去實踐就會容易。我們要從學問搞起來的,不能從一個簡單的術搞起來。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應是太極拳和太極功同時練,并以太極功為主,絕對不能死到一招一式裡邊。不過不練姿式也不行,練姿式時要有一個内在的核心和靈魂。

未完待續。。。

練太極拳首先要明了太極拳的根本宗旨。

《十三勢歌》。歌訣全文如下: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滞。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内松靜氣騰然。

尾闾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贻歎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