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這是楊萬裡的一首詩,文字淺顯易懂,不用多做翻譯。大家一般把這首詩解讀為描寫自然的詩或者哲理詩,但我覺得這更是一首政治詩。
既然是六首,那咱們都拿出來看看
其一
側塞千山縫也無,上天下井萬崎岖。昨朝曾過芙蓉渡,尋到溪源一線初。
其二
山北溪聲一路迎,山南溪鄉送人行。也知流向金陵去,若過金陵莫寄聲。
其三
後山勒水向東馳,卻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無性氣,急聲聲怒慢聲悲。
其四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說與行人忙底事?金雞聲裡促銀鞍。
其五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其六
正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若能淚得居人臉,始信春愁總為伊。
初粗一讀,便覺得這一組詩不大像隻是描寫自然的詩。楊萬裡的自然詩寫得灑脫自然,但這幾首卻藏着心事。咱們還是先看看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再說吧。多家注釋為本詩寫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具體時間有待考證),說是詩人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外出紀行。那麼我在補充一些,也就是在這年前後朝廷下令于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裡上書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贛州知州,楊萬裡未就職,并請求任祠祿官,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于八月謝病自免,回歸吉水。自此幽屏,便與世絕。我們雖尚未确定兩件事哪件事在前,但楊萬裡當時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再加上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後半生郁郁不得志,先有享廟之争(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飨高宗廟祀。楊萬裡力争主戰名相張浚當配飨,指斥洪邁不俟集議、專辄獨斷,無異“指鹿為馬”,因此惹惱孝宗,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絹州。),後有日曆之辱(宋光宗時,楊萬裡複召回京。紹熙元年(1190年)沒人八月,《孝宗日曆》修成,照例應由楊萬裡為《日曆》作序,而宰臣卻另命禮部郎官傅伯壽作序,楊萬裡于是自劾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進《孝宗聖政》書,本應由楊萬裡奉進,但孝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于是外調楊萬裡為江東轉運副使,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此時,楊萬裡對朝廷,對政治已經失望,因此所寫詩中難免不會流露出這一點。因此在解讀詩的時候應該把這一點考慮進去,這組詩跟後來楊萬裡閑居鄉下寫得田園自然詩還是有區别的。接下來咱們看看這組詩。
其一通過寫路的異常崎岖,然後看到希望,能否跟他後來在宋光宗時複用進行聯想呢?如果覺得這個牽強附會的話,看第二首。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過金陵莫寄聲。”金陵雖不是當時的帝都,卻離南宋都城臨安不遠,再加上金陵本是六朝古都,所以以金陵暗指都城不就很在理了,然後詩中說到溪水到了金陵不要作聲,不就是反映當時主戰北伐的聲音大抵是不被聽到的。
其三裡面“急聲聲怒慢聲悲。”不就是說的主戰派的意見得不到傾聽,空有憤怒,而老百姓卻隻能看着失去的北方土地悲歎嗎。
其四裡先是描繪了休閑的生活,接着後說趕路的人怎麼那麼急。這能聯想到“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詩吧?它反映出了整個南宋都在沉睡着,對主戰派卻是進行打壓。先放過其五,看第六首。
詩中拉入子規,更是詩人一路走過來的心路曆程。
那麼我們在看其五,在大氛圍是被這樣的情緒包圍時,那麼這一首也是脫不了的。它指的也是所有懷有北伐之志及北伐願望的人,一次一次被朝廷所騙。“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騙過一次。“正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這樣昏庸的朝廷,隻能是騙了一次又一次。
這六首詩的順序,咱們再看看,剛開始還帶有希望,後來隻能忍受,再接着看清事實,最後無奈喋血。
楊萬裡一生力主抗金,他曾去過淮河附近完成接近金使的任務,又做過《千慮策》。再結合當時創作背景,把這首詩解讀為政治詩,我覺得更符合作者創作意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