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由此可見,孔子非常注重教育時機和方法。朱熹作為儒學大師,同樣也非常注重教育的方法,他常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說理,使學生們如沐春風。他的一首《春日》便體現了他的這種教育方法,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勝日尋芳泗水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到泗水之濱遊覽。乍一讀這一句,還以為詩人真的去泗水之濱春遊去了。但細細回味之下,覺得詩人到泗水之濱春遊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泗水在今山東中部,在詩人生活的時代,早已淪陷在了金人的鐵蹄之下。所以這裡的泗水濱便隻能是象征義,因為孔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所以,這裡的泗水濱象征着儒學。于是,恍然大悟,詩人哪裡是去春遊呢?而是在告訴我們,他在春天依然在研究儒家典籍。
“無邊光景一時新”,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詩人繼續用春遊來象征研習儒家典籍的感受,放眼望去,觸目皆是風景,沒有一處不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這風景真的是太吸引人了。當然,詩人的言外之意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即便是随手翻閱,也會有全新的收獲。他的另一層意思是,儒家典籍引人入勝的程度不亞于春光,快來一起研讀吧。
“等閑識得東風面”,人們很容易就能辨識出春天的面貌。在這裡,詩人鼓勵人們在學習時不要有畏難心理,因為儒家的學問是很簡單的啊,簡單到什麼程度呢?詩人繼續以春光為喻,就像人人能辨識、欣賞春光一樣,人人都可以學習儒家學問,儒家的學問是沒有門檻的啊。既然這麼簡單,那麼就不要猶豫了,趕快學起來吧。
“萬紫千紅總是春”,那些色彩缤紛的花兒都是春日勝景。在這裡,詩人以“萬紫千紅”比喻學問門徑,以“總是春”比喻學問真谛。為什麼人人都可以修習儒家學說呢?因為儒家學說門庭深廣,包容萬象,人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問門徑。雖然路徑不同,學到最後,萬境歸一,最終都能領略到儒家學問的真谛。
這首詩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用春遊踏青以及對春天的勃勃生機的感受來講明一個道理:研習儒家典籍,懂得儒家學問的真谛,就能領略到無邊的生機。一種道理,數種說法,詩人采取春風化雨的方式,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