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人特别喜歡歸隐,或許是"竹林七賢"帶了個壞頭;隐居會稽東山的謝安,直到謝氏家族在東晉朝廷的人盡數逝去,他才決定東山再起;還有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職,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的陶淵明。
那麼,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是怎麼回事?他選擇歸隐田園是因為已經财務自由了嗎?别急,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陶淵明像
陶淵明曾有“濟世救民”的雄心壯志陶淵明又叫陶潛,浔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為官,妥妥的管N代:曾祖父陶侃,在東晉前期立過大功,曾掌管過8個州的軍事,就是那個每天搬運100塊磚以鍛煉意志的人。
不過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境已經衰落了。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如實記錄當時的境況:自己家徒四壁,粗布衣服破爛補丁,飯簍水瓢經常是空的……
陶淵明小的時候喜歡讀書,有“濟世救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幹一番事業。
陶淵明到了29歲後,才在别人的推薦下,陸陸續續做了“參軍”之類的小官,第一個職務是“江州祭酒”:
當時,因為家庭貧窮,親人年邁,陶淵明不得不出來做官,做了江州祭酒,然而,因為不堪忍受為官的條條框框,沒多久就辭職了。
家貧親老,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陶淵明傳》
他出任州祭酒、鎮軍、建威參軍都是因為發生經濟危機;後來當彭澤縣令,也是想為歸隐三徑小園籌集資金。
陶淵明秉性耿直,看不慣官場逢迎拍馬那一套,斷斷續續在仕途中輾轉了13年之後,決心棄官隐居。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那是陶淵明做彭澤縣(今江西湖口)令的時候。他上任之後,叫人把衙門的公田全都種上做酒用的高粱。他說:“我隻要常常有酒喝就滿足了。”
陶淵明的妻子覺得這樣做可不行,吃飯的米總得要有啊,就堅決主張種粳米稻(大米)。
争執來,争執去,陶淵明讓了步:200畝公田,用150畝種高粱,50畝種粳米稻。
陶淵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剛過80多天,郡裡派督郵來視察。
混迹縣衙多年的一個小吏,憑着經驗,深知這事馬虎不得,就勸陶淵明好好準備一番,必須穿正裝、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淵明聽後歎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鬥米俸祿,低三下氣向那号人獻殷勤?”
他當即脫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門,回老家去了。
陶淵明如此風骨,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更上一層樓,面對權貴,不僅不開心,直接拜拜不玩了!
陶淵明辭職後歸隐田園陶淵明回家以後,下田幹起了農活兒,起先隻是趁着高興勁兒幹一點。到後來,經濟上的貧困逼得他非把這作為基本謀生手段不可,幹得就比較辛苦了。他經常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鋤頭踏着夜露回來。
陶淵明同農民的關系很好,對那些達官貴人卻是另一副樣子。在他55歲那年,他住的那個郡的刺史王弘想結識他,派人來請他到官府裡叙談。陶淵明理都不理他,讓他碰了一鼻子灰。後來,王弘想了一個辦法,叫陶淵明的一個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準備好酒菜,等陶淵明經過時把他攔下來喝酒。陶淵明一見酒,果然停了下來。當他們兩人喝得興緻正濃的時候,王弘搖搖擺擺地過來了,假裝是偶然碰到的,也來加入一起喝酒。這樣總算認識了,也沒惹陶淵明生氣。
幾年後,東晉的一代名将檀道濟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親自登門拜訪陶淵明,勸說陶淵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給他酒食都被陶淵明回絕了。
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本來“五音不全”,每次喝酒高興的時候,就撫弄他那把既沒有繪飾、又沒有琴弦的素琴,寄托自己的心境;
對熟人,不論你身份貴賤,來的都是客,隻要家中有酒就熱情招待,不過,都是陶淵明先醉,這時候,陶淵明就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覺,您可以走了!”
當時在那一帶隐居的還有劉遺民、周續之兩人。他們同陶淵明合稱“浔陽三隐”。事實上,這兩個人和陶淵明一點也不一樣,他們很有錢,同當官的人交往密切。這些人隻不過想借“隐居”來找個終南捷徑罷了。
結語陶淵明在13年間,斷斷續續地過了幾年官宦生活,不論是在任江州祭酒時期,還是在任參軍時期,以及後來彭澤縣令時期,陶淵明過得并不開心:
陶淵明的進進出出,彰顯内心矛盾:崇尚自然或許是陶淵明的初心,自幼熱愛自然景物“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可見一斑;然而,曾祖父曾高居宰相,這對他來說是個标杆,又有濟世救民的心結。
為了生存,不得已多次出仕;然而,官宦生活對其心靈的巨大折磨和個性的束縛,又多次隐居。
在離任彭澤縣令後,過起了桃源生活,陶淵明認為:曾祖父是晉朝的宰相,絕不會自降身份為後一個朝代(南朝宋)朝做官,自從宋高祖(劉裕)帝業興盛以來,他就不再出來當官。
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複屈身後代。——《陶淵明傳》
不過,自從離任彭澤縣令後,陶淵明歸隐,是真歸隐,不搞形式主義,拒絕檀道濟等人的邀請,甚至拒絕捐贈,享受着靠勞動獲得食物的快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