酂城糟魚,源自永城市酂城鎮,酂城糟魚以鲫魚為原料,油糟先去鱗(水糟、辣糟不去鱗)、去雜洗淨,刀口朝下晾2小時除去水份,過油炸成焦黃色,再刀口朝上排列于砂鍋内,加入适量豬油、鹽、糖、酒、醋、“八大味”和水等,用瓷盤墊以濕布封嚴,用大火加熱煮沸後,繼續用文火燒3小時即成。具有色黃味鮮,肉熟骨酥,不腥不膩等特點。
古時的酂城,坐落在被稱為古渙水的浍河北岸。那兒溝塘縱橫,河網密布,不僅是重要的水陸碼頭,也是魚米之鄉。據當地的農民講,先民們曾以農耕和打魚為生,而今那兒仍然保留着打魚垂釣的習俗。祖先們愛打魚,也變着法兒吃魚,可是真正會做糟魚純屬一個偶然的意外。
劉邦打下天下後把當時的酂縣城分封給了蕭何。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蕭何受命領着一班文人曾在酂城的造律台制定漢律。造律台緊靠風光秀麗的蓮花池,傳說蕭何閑暇時就愛在蓮花池邊垂釣,每當他釣了魚就讓廚師或清蒸,或紅焖,或煲湯。
糟魚,作為一種标志性的食品,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一種美食享有如此盛名,這在中國的食品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為糟魚的誕生地在永城的酂城,所以又被稱為酂城糟魚。
一個“糟”字,是再貼切不過了。字典上解釋:“糟,腐爛,朽爛。”都爛到骨頭了,還不“糟”嗎?但這個“糟”非那個“糟”,是化腐朽為神奇,通過一系列的制作流程,把魚最精華的部分、最香醇的味道提煉了出來,“糟”得香味浸到了骨頭縫裡,一道傳世的美食就這樣出爐了。
千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探索,糟魚的制作工藝便日臻完美。社會上流傳的酂城糟魚制作方法有兩種,分為油糟和水糟。油糟先去鱗,去雜洗淨,晾幹後過油。水糟就是洗淨除雜不去鱗。因為去鱗糟出來的魚,肉比較容易粘在一起,不成形,而魚鱗正好起到一個保護層的作用。把剝洗切好的蔥段、姜放于鍋底,再将洗幹淨的魚排列于蔥上面,一層層地碼好,加入适量的鹽、糖、酒、醋,放上八角、小茴、白芷、桂皮、草果等十幾味大料,加入适量的水,蓋上鍋蓋用濕布封嚴,大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煨6個小時即成。
用這種方法做成的糟魚,剛一出鍋的刹那間,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便飄散開來,整個魚看上去被一層晶瑩混黃色的膠質包裹着,微黑透黃,立時就激活了味蕾,給人以強烈的食欲沖擊,那可是從腸胃裡湧出來的、從涎水裡流出來的食欲。嚼在嘴裡細細地品嘗,舌底生津的酥爽,肥而不膩的醇和,滿口餘香的滋味都令人叫絕。吃着這種滋味的糟魚,使人最大限度地飽嘗了大自然用真淳調和而成的人生況味。
酂城糟魚制作工藝
5.1 配料
5.1.1 主料:鮮活鯉魚 5kg。
5.1.2 輔料:水(根據需要添加),老湯适量,食鹽 150g、老抽 250 g、料酒 50 g、香醋 100 g、白糖 100 g、紅辣椒 100 g、大蔥 200 g、花椒 5g、八角 10 g、良姜 5 g、白芷 3g、小茴香 5g、橘皮 2g、草果 5 g、丁香 2g、肉桂 5 g、桂皮 4 g、香葉 2 g、三帶 2 g、肉蔻 6 g、白果 3 g。
5.2 清洗處理
鮮鯉魚挖鰓、開堂取内髒,沖洗幹淨待用。
5.3 放料
取一口幹淨的大鐵鍋,将白糖、蔥段及花椒、紅辣椒、八角、良姜、白芷、小茴香、橘皮、肉桂等十幾種精選秘制調料放入鍋底。
5.4 碼魚
調料放好之後就開始碼魚。将瀝幹水分的魚的頭尾相交,放入鍋底,層層擺放,整齊的排列于調料之上。碼魚要先從外圈擺起,即先沿鍋邊擺起,外圈擺好後向内緊挨着外圈開始擺第二圈,兩圈之間盡量少留縫隙。而後,可按相同的方法一圈圈向内一直鋪到鍋心處。第一層鋪好後,根據鍋的大小按相同的方法鋪上第二層,第三層等。
5.5 加湯
将裝滿魚的鍋放在竈台上,鍋内加入鹽、料酒、香醋、老抽和采用家傳秘制配方熬制的老湯,老湯要緩緩的加入鍋内,使鍋底及層與層間都能夠浸上老湯,然後再加水,把最上面的一層魚要能完全浸泡在湯中為宜。
5.6 大火燒沸
加好湯後,用篦子把鍋人的魚壓住,蓋上鍋蓋,用大火将鍋燒開(木柴做燃料)。
5.7 悶制冷卻
鍋内料湯沸騰後,換用文火悶6個小時。然後從竈台取下鍋,再冷卻6個小時,糟魚就做成了。
5.8 出鍋
将做好的糟魚小心從鍋内取出,整齊的放入盤中。再把鍋内的紅辣椒取出,放到成品糟魚的身上,
6 質量要求
做好的糟魚,魚體完整,呈醬黃色,肉質松軟、骨爛如泥,熱食不膩、涼食不腥,醇香爽口,色味俱佳。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