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為什麼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為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0:59:4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為什麼(裡仁篇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釋】

▲欲:要。

▲讷[nè]:本意是不善于講話,說話遲鈍,木讷。這裡指言語謹慎。

【譯文】

孔子說:“君子要言語謹慎,做事勤敏。”

【學而思】

君子“大辯若讷”,做了再說,做事不走過場。小人“啬夫利口”,嘴上先答應,做不做看心情。

參讀:

《學而篇》1.14子曰:“敏于事而慎於言”;

《為政篇》2.13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裡仁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鄉黨篇》10.1“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顔淵篇》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憲問篇》14.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知識擴展】

《道德經·四十五章》:“大辯若讷”。

(知道真理的人,說話都很謹慎,好似不善言辭一樣,生怕誤導别人。真理與口才好壞沒有關系,善辯的人多是歪理邪說。)

《資治通鑒·漢紀六》釋之曰:“夫绛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無實,不聞其過,陵遲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随風而靡,争為口辨而無其實。夫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

(張釋之說:“绛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被稱作長者,他們兩人在論事時都不善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效法這個能言善辯的小吏嗎?秦王朝因為重用舞文弄法的刀筆之吏,所以官員們争着以辦事迅疾、苛刻督責來比較高低,這樣做的弊端是徒有其表,隻注重表面形式而無實際的内容。因此,皇帝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使國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現在陛下因小吏善于辭令而破格提拔他,我隻怕天下人争相效仿,争相練習口辯之術而無真才實能。況且下位者被上位者感化,快得猶如影之随行,聲之回應一樣,國君做任何事都不可不審慎啊!”文帝說:“您說得好啊!”于是不給小吏升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