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戴降噪耳機領域裡面,索尼耳機肯定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高端主動降噪頭戴上,索尼的 WH-1000XM 系列更是長青産品。作為年更旗艦,也更吸引用戶期待每年的新款會有什麼樣的黑科技。
這個系列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6 年索尼推出的首款無線主動降噪旗艦産品 —— MDR-1000X,可以說正是這款産品的出現,才終結了 Bose QC35 在同級産品中的霸主地位。同時索尼本身強大的研發能力,也讓這個系列每一次更新叠代都有更多高規格的新技術加持。
而在前段時間更新的索尼 WH-1000XM5 也不例外,這次除了外觀設計進行了極大的風格轉變之外,還有不少全新的體驗。
這一次有幸同時評測索尼 WH-1000XM5 主動降噪頭戴旗艦耳機和全新的 LinkBuds S 真無線降噪耳機,兩款産品的外觀包裝設計風格上面都是比較相近的。
外殼的包裝均采用了非常環保的回收紙壓外殼,包裝強度當然也都是有所保證的。
索尼WH-1000XM5 在紙盒包裝裡面還有一個堅固的耳機收納盒,在收納盒裡面還有頭戴耳機的配件,分别為 Type-C 充電線和 3.5mm 耳機線,充電頭當然就沒有了。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更新最大的索尼 WH-1000XM5,在産品設計方面最明顯的區别就是改變了頭梁的設計,從之前的扁平設計改成現在的圓柱形。同時頭梁連接耳機的轉軸部分也進行了重新的設計,把之前的頭梁内折改為把轉軸點移動到耳殼内部。
由于轉軸設計改變,所以這次索尼 WH-1000XM5 也就沒有了前幾代頭戴耳機的折疊功能,收納上沒有之前那麼的緊湊。
索尼 1000X 頭戴耳機系列前幾代的設計風格都比較統一,而 WH-1000XM5 這一代極簡風格的變化,還是讓不少索尼用戶感到新鮮。
全新的外觀風格,讓 WH-1000XM5 有更好的一體性設計語言,雖然是看着不像索尼以往的産品印象,但也跳脫于一衆舊款,一眼就讓人知道你使用的是新款索尼頭戴耳機。這種情況其實跟現在的手機端市場比較類似,由于正面都是屏幕,所以各家品牌都想做後蓋上玩點花樣,現在新機的後置攝像頭模組都一個比一個誇張,也都是想更突出産品的辨析度。
頭梁和耳殼之間是無極滑塊,用戶可以自由調節合适的長度。滑塊的滑動阻尼比較适中,使用的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滑塊位移的情況,整體的牢固性還是不錯的。
耳罩方面使用了一種新型柔軟減壓型皮革,這種皮革的親膚性很好,而且真的非常非常柔軟,填充物的慢回彈特性也很好,不同面型的用戶佩戴都有很好的自适配性,不會有被夾頭的問題。更加貼合面部,也就意味着密封性和包裹性會更加優秀,就算對戴眼鏡人士也很友好。
配合柔軟的頭梁,整體的佩戴體驗還挺好,而且阻尼較好的無極滑塊和頭梁的回彈性分擔了一些下滑的壓力,調節得當的話,頭梁基本不會壓頭。耳機本體重量為 248 克左右,對于長續航頭戴耳機來說重量控制得很不錯了。
很多人擔心這種耳罩會不會太過于悶熱,這裡隻能說新設計的柔軟減壓型皮革,本身透氣性比想象中好些。當然對于悶熱的深圳大夏天來說,還是不太建議在戶外長時間使用。
相信很多前代 1000X 頭戴耳機用戶看到這次新品的耳罩設計就容易發現了一項極大的改進,那就是佩戴距離傳感器已經不需要開個小 「窗口」 進行工作了。這一代 WH-1000XM5 升級了全新的靜電距離傳感器,檢測精度更高,防塵網罩上之後就完全看不見傳感器了,大大提升了美觀性。
接口和按鍵的設計與前代基本一緻,同樣是主動降噪按鍵、電源鍵、3.5mm 接口、Type-C 接口和電源顯示接口。
而主要的音樂聲音控制、切歌、快速注意模式等都是使用右側耳殼的觸控來實現,由于隻有兩個實體按鍵,就算是首次佩戴也很快就能習慣進行盲操作。
索尼 WH-1000XM5 這一代主打的就是雙芯主動降噪技術,除了本身的集成處理器 V1 之外還加入了 HD 降噪處理器 QN1,現在的數碼産品動不動都是 「雙芯」 旗艦,堆料很足。當然願意堆料,也證明了品牌方對于産品體驗的追求在不斷提升,于用戶而言也是更有好處。
每邊耳殼外面都有三個淡黃色的長條形小開孔,這三個其實就是耳機外麥克風,專門用于收集外部環境噪音,而耳機内部也還有一個麥克風負責收集剩餘噪音,然後再跑一次雙芯降噪。
理論上來說,外麥克風采集到的環境噪音信息越多,處理器生成的相反聲波覆蓋就越好,而采集的數據越多,也更考研處理芯片的運算能力。通過單邊四麥克風收錄和雙芯片主動降噪,當然造就了索尼 WH-1000XM5 強大的主動降噪效果。
主要是針對于低頻的降噪效果會比較明顯一些,例如一些引擎的轟鳴聲、辦公室空調風噪等,可以給用戶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好好感受音樂或者靜心下來幹活。
當然它同樣也有自适應主動降噪,可以根據你當前的活動狀态進行降噪或者環境聲音模式的自動切換。通過索尼的 Headphones Connect App 還能夠更詳細地調整不同場景下是否開啟降噪或者環境聲音的大小,自由度還是挺高的。
環境聲模式整體通透性還不錯,還原的環境聲電子味不會太重,不過也會放大一點白噪音,建議可以在 APP 裡面調節自己合适的環境音。環境音共有 20 級别可以調節,一般來說 10 - 13 左右已經跟人耳聽感差不多了,也可以選擇降低背景噪音同時增強人聲。
WH-1000XM5 同樣支持最新的智能免摘功能,這個功能目前的可用性已經很不錯了。耳機檢測到用戶在說話時,就會暫停音樂自動切換為環境聲音模式,對話檢測很靈敏,暫時沒有出現識别錯誤的情況。
另外也可以在 APP 中開啟設備雙連,這樣能夠在常用兩台設備之間自動切換播放音頻,不需要反複連接不同的設備。APP 裡面也會顯示當前耳機連接在哪兩台設備上,如果暫時單獨使用單一設備,也能夠在 APP 中設置固定播放設備。
耳機本身連接的延遲情況還不錯,沒有感覺到明顯的聲音延遲問題,用來看視頻和簡單玩玩遊戲都不會影響到觀看體驗。這幾天使用下來,也沒有發現連接不穩定的情況。
同時索尼 WH-1000XM5 也利用耳機内部的麥克風新增了耳機當前播放音壓的檢測功能,可以在 APP 中實時查看播放的聲音強度。還貼心地列明不同強度的音壓對于耳朵的聆聽限額,如果可以長時間保持播放聲音在 60dB 左右,那就基本不會太影響自己的聽力,當然還是不推薦太長時間地使用耳機。
比較驚喜的還有耳機語音通話方面的提升,這次主要是采用了四顆麥克風波束成形技術收錄用戶聲音,同時去除環境噪音提升通話音質。另外也基于 DNN 深度神經網絡學習,自動适應不同的通話場景,幫助系統區分環境音和人聲,再進一步提升了通話清晰度。
而外側的三麥克風都是采用了抗風噪的設計,在大風環境下,也可以大幅減少風噪對通話語音的影響。在戶外使用環境音模式,優秀的抗風噪能力也沒有讓太多風聲進入耳朵,佩戴體驗确實不錯。
在聲音方面,此次索尼是全新開發了一個 30mm 的驅動單元,這個數據出來之後,很多人會擔心比起前代較小的驅動單元會不會導緻音質的下降。實際上這個 30mm 單元是通過多項技術新改進而成,包括在邊緣部分采用了柔軟的聚氨酯材質強化低頻,圓頂部分也使用碳纖維材質強化振膜剛性,提升了中高頻的細節表現。
重點是這一代 WH-1000XM5 的音頻電路設計是使用了與 Walkman NW-WM1ZM2 相同的的含金無鉛焊錫處理,在 HD 降噪處理器 QN1 周邊也采用了鍍銅大型高音質電阻,有效消除磁緻伸縮。
基于 Walkman 的技術和全新設計的 30mm 驅動單元,實際聲音表現上來說,還是比較偏向于突出中頻,也就是非常适合大衆的流行取向,人聲的表現很優秀。低頻的表現也很有力,回彈迅速,感染力不錯。高頻的延展性也可以,聽下來是比較潤的。三頻銜接比較自然,整體來說也是一款很耐聽的頭戴耳機。
比較驚喜的是在耳機的解析力方面,清晰度非常高,聲音的定位非常準确。蔡依林的 《騎士精神》 開頭右邊位置較遠的弦樂表達也很清晰,還有毛不易 《城市傍晚》 左邊很遠的自行車鈴聲、經典的 《加州旅館》 很多不同位置細微的聲音細節都有很好的表達。你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歌曲作者想要表現的内容和情感,這個 30mm 的新驅動單元确實還是有足夠的實力支撐這款産品。
另外還有索尼的 DSEE Extreme (數字聲音增強引擎進階版),開啟之後的聲音表現會更加的飽滿,增強了不少氛圍感。
而在續航方面,滿電狀态下使用主動降噪,WH-1000XM5 依舊可以保持 30 小時的長時間播放,另外也支持 PD 快速充電,充電 3 分鐘聽歌 3 小時。續航時長很有保證,作為較重度耳機用戶,我大概每天會使用超過 5 小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能夠做到一周充一次電,讓人安心。
這裡再說說這代索尼 WH-1000XM5 的一點新改進,以往索尼耳機連接基本都要經過幾個語音提示:開機——電量播報——藍牙連接,而這一代就隻有一個 「噔」 的聲音就表示了開機和連接了,相對來說體驗提升了不少。
從上面的各項體驗來說,索尼 WH-1000XM5 主要提升還是在整體設計、新規硬件、佩戴體驗和降噪能力上面。如果你已經擁有了同樣優秀的索尼 WH-1000XM4 可能會沒多少升級的動力,但如果是你再前代的用戶,那從佩戴體驗、續航和主動降噪方面都值得升級。如果之前沒有購買過相關頭戴主動降噪耳機,那索尼 WH-1000XM5 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聊完索尼 WH-1000XM5 之後,我們把目光放回到索尼 LinkBuds S 上,這一款産品同樣讓我非常驚喜。
雖然挂靠在 LinkBuds 的系列之下,但它與之前的 LinkBuds 又完全是截然不同的産品設定。之前的索尼 LinkBuds 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 TWS 耳機形态,由于是物理式的開放,所以它根本沒有降噪能力。正當用戶都覺得以後 LinkBuds 就是指新形态的開放式耳機為定位時,索尼 LinkBuds S 出現了,但它是一款擁有主動降噪功能的入耳式 TWS 耳機。
這個造型和設計,可能大家都覺得理應劃分到索尼 WF-1000XM 系列上,外形上其實與之前的 WF-1000XM4 也極為相近。需要區分的是,WF-1000XM 系列是索尼降噪技術的旗艦産品,而 LinkBuds S 這次新增加的降噪功能,主要是索尼調研用戶人群之後,把用戶的需求進一步細分,覆蓋到 「日常保持環境聲音,但在吵雜的場景下又能迅速安靜下來」 需求人群而打造,讓用戶能夠使用一副耳機兼顧更多場景。
如上面所說,索尼 LinkBuds S 的外形上與 WF-1000XM4 非常相似,不過 LinkBuds S 更加緊湊的驅動單元 (5mm)、系統級封裝電路設計和小型電池都讓它有更小的體積,腔體部分相比 WF-1000XM4 小了很多。
而單邊耳機的重量也僅僅隻有 4.8 克重,LinkBuds S 是索尼目前最小最輕的真無線降噪耳機。由于小體積和輕量化的設計,LinkBuds S 可以滿足用戶長時間佩戴。佩戴的體驗很舒服,非常貼合耳朵的内部輪廓。
體驗文章出來之前,也有人問過這款耳機戴着睡覺會不會硌耳朵。盡管耳機腔體已經縮小了很多,但佩戴的時候還會比較突出于耳朵,如果側着睡還是會壓迫到耳道,建議還是不要戴着入睡。
就算是電池也小型化了,但還是可以提供最長 6 小時的主動降噪續航時間,配合電池盒子最長有 20 個小時續航。支持充電 5 分鐘,聽歌 1 小時。而且耳機本體也支持 IPX4 防水,索尼出品的耐用性還是值得信賴的。
索尼 LinkBuds S 依舊搭載了繼承處理器 V1,同樣擁有非常優秀的主動降噪能力。而耳機腔體的人體工學設計也增加了物理隔音的性能,不過 LinkBuds S 隻是配備了标準的矽膠套,而不是 WF-1000XM4 那種海綿套,如果有條件的話,自行更換海綿套會擁有更強的物理隔音能力,聽診器效應也會相應減弱。
環境聲音模式下同樣提供了 20 級調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環境音大小,一般來說 10 - 13 左右已經比較貼近人耳聽到的效果,如果繼續再提高,當然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環境音,不過風噪聲也會更加明顯,建議看個人使用情況自行調節。
在 APP 裡面也同樣可以自由調節自适應降噪,智能免摘功能和最新的耳内音壓檢測也都沒有缺失。與手機的連接延遲情況也很好,就算用來玩遊戲問題也不大。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測試環境設備太多的問題,有出現過一次連接斷斷續續的情況,後來放回耳機盒子重新連接之後就解決了。
使用體驗上對于我個人來說,稍稍比較遺憾的是 LinkBuds S 不支持雙設備連接,也缺失無線充電。但除此之外,其餘方面的體驗都挺滿意。
在聲音的表現上,這顆新開發的 5mm 驅動單元也擁有優秀的瞬态響應和中低頻聲音表現,對人聲的表達也很不錯。整體而言還是非常耐聽的聲音,特别是索尼 LinkBuds S 更小巧的腔體,對絕大部分用戶的耳朵都更加友好些,耐戴也耐聽。
除了獲得 Hi-Res Audio Wireless 無線小金标認證之外,索尼 LinkBuds S 也支持 LDAC 高清音頻連接和 DSEE Extreme 數字聲音增強引擎,本身的聲音表現是很有保證的。
但比較驚喜的,同樣還是在索尼 LinkBuds S 的聲音解析力上面,有着非常清晰的聲音細節表現,真的有點小監聽耳機的感覺了。有些平時被忽略的低頻小細節,在這個耳機上也聽得更加清楚。例如薛之謙的 《剛剛好》 開頭貼着麥克風演唱的感覺都特别清晰,對聲音的定位都比較清晰,但聲場不算大。
當然整體的聲音表現和降噪效果相比起旗艦的 WF-1000XM4 來說還是有距離,但佩戴體驗上确實又更加适合大衆用戶,定價也更為親民。對于不追求更高旗艦音質的用戶而言,反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文章的最後,有一個小小的 「點」 想提及一下。在體驗索尼 WH-1000XM5 和 LinkBuds S 的時候,發現這次兩款耳機左邊的盲點都做得比較明顯,拿在手上很快就能觸摸到這個凸起的點。這一個小小的點,對于很多視覺障礙用戶就是能夠快速辨别左右耳機的最直接途徑。索尼能夠一直堅持這些無障礙設計,這方面還是要領先不少友商。
這次的體驗内容就到這裡,很高興這次能提前體驗到索尼WH-1000XM5 和 LinkBuds S 這兩款優秀的音頻新品。索尼 WH-1000XM5 的高音質、高解析力、佩戴體驗、續航和優秀的主動降噪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體驗,LinkBuds S 在音質、佩戴舒适性、長續航和解析力方面在同價位下的表現也都很拔尖,都是索尼音頻的誠意升級之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