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是鄉村發展的根基。鄉村“五大振興”,産業振興是第一位的。隻有産業興旺了,才能讓農業經營有效益、成為有奔頭的産業,才能讓農民增收緻富、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地處大别山腹地的金寨縣依托自身資源,做好産業振興大文章,讓茶葉、竹筍、中藥材等“山疙瘩”走出深山,成為城裡的“香饽饽”。近日,記者赴金寨部分村鎮蹲點,走訪調研。
航拍的金寨縣大灣景區。青山綠水、古祠民風等構成一幅閑逸、恬靜的生态畫卷。(資料圖片)記者 範柏文 攝
主導産業如何做強?——提高種植标準,提升加工水平,全産業鍊發展
沏一杯清茶,芳香四溢,泡了三泡,香味依然濃郁。2月3日,在金寨縣全軍鄉全軍村的大團山茶場的接待室内,茶場負責人陳陽沏上幾杯清茶,和記者聊起了茶經。“後面山上就是我們的标準化茶園,種的全是‘金龍玉珠’,這種茶香味醇厚,十分耐泡,市場售價高達每斤一兩千元。”陳陽邊說邊指向窗外。遠處,整個圓圓的山頭被茶樹包裹,通身碧綠,成為初春的一道美景。
陳陽告訴記者,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公司投資建設了8000多平方米的新茶廠,炒茶設備全面升級,改成用電的制茶機,清潔化的加工流水線,進一步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茶葉品質。去年茶廠共生産幹茶20萬斤,産值達1.8億元,帶動周邊300餘戶茶農穩定增收。
金寨縣是安徽省老茶區之一,也是中國名茶“六安瓜片”的原産地和主産區,茶産業發展基礎良好。全縣現有茶園22.7萬畝,茶葉年産量1.5萬噸,綜合産值35億元。茶産業已成為該縣支柱産業,全縣有20萬人從事茶葉生産經營,是農民增收緻富的重要手段。“全軍村以茶産業為特色,家家戶戶都種茶,但多是小作坊經營,用土鍋炒後賣給茶販子,品質和收益都很低。”在全軍村黨支部副書記楊丙武看來,茶葉這個老産業,并非一開始就是富民産業。“以前種的是土品種,上市晚、産量低,每畝僅能産出30斤左右的幹茶,而且還賣不上價。”
變化源自茶産業的持續升級。近年來,金寨縣持續做好“茶文章”,引進龍頭企業整合茶産業,統一改造了高标準茶園,改進茶葉品種和種植方式,提升生産加工工藝,讓“老字号”散發新魅力。“以前茶廠的制茶機是燒柴的,煙大、溫度不好控制,茶葉品質也不好把握。這幾年我們全部完成了‘柴改電’,改造成清潔化的流水線。炒出的茶品質更好,效率大大提升。以前一個茶季也就能制1萬斤幹茶,現在流水線一天就能加工1萬斤茶。”陳陽說。“我們在全縣茶園實施了‘兩個替代’行動,即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緻力于生态茶園建設,全面提升茶産業發展水平,促進茶産業結構調整和産品升級。”金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江桦表示,該縣還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茶産品質量監管,開展有機茶認證,有力推動了金寨縣茶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藥材是金寨的另一張名片。作為中藥材産業大縣,金寨縣中草藥資源豐富,野生藥源多達237科1363種,有“西山藥庫”之稱。
在金寨縣斑竹園鎮長嶺關村,山腳下一壟壟收拾整齊的田塊,孕育着無限生機。“這裡種的是元胡,這種中藥材10月份種植,來年4月份就能收獲,中間還能種一季水稻。”中藥材種植大戶羅先平指着眼前的田地告訴記者,去年受幹旱天氣影響,不少中藥材減産嚴重。由于及時調整了種植結構,種植的元胡價格一路飙漲,價格由五六元一斤漲到近20元一斤,他也增收不少。
斑竹園鎮是中藥材專業鎮,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目前全鎮中藥材種植以零散農戶為主,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産業鍊短。”該鎮農管中心主任徐生權認為,中藥材産業雖然是當地主導産業,但始終處于自發發展階段,以零散的小農戶為主,規模小,基本上停留在原材料生産階段。近年來,鎮裡陸續建起了5家切片廠,開始從事中藥材初加工。“為促進産業升級,金寨縣将中藥材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産業,加大力度扶持中藥材産業,對保種育種、規範化栽培、品牌建設、精深加工、資質許可、産品研發、市場營銷等重點環節給予獎補,加快藥旅融合基地建設,建設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培育項目等一批基礎性項目,帶動中藥産業全産業鍊發展。”金寨縣中藥産業發展中心主任杜繼甫介紹,目前該縣中藥産業經營主體發展到465家,加工企業195家。2022年全縣新發展中藥材2.38萬畝,中藥産業綜合産值達50億元。
在金寨縣陡沙河鄉樓房村的藥材種植基地,中藥材桑黃即将成熟。記者 顧亦飛 攝
特色産業怎麼做活?——培植“小而美”産業,推進村企合作,讓産業煥發生命力
金寨大别山區山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種糧效益不高,适合因地制宜發展山區特色産業。
在全軍鄉熊家河村,大戶吳孔文流轉了300多畝地種植葛根。“山上以前野生葛根很多,由于群衆大量采挖,現在越來越少了,但是葛根市場需求量大,人工種植很有前景。”吳孔文告訴記者,葛根清明節種下去,霜降時節就可以開挖,一根可以長到5斤重,按一畝地800根算的話,畝産可達三四千斤。鮮葛每斤市場價3元,一畝地收益可以達到1.2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戶葛根種植面積擴大到400多畝。
随着種植規模擴大,儲存又成了大問題,吳孔文開始考慮建冷庫和加工廠,“葛根加工并不難,可以加工成葛根茶、葛根粉、葛根粉絲等食品,一斤葛粉可以賣到50多元,一畝地産600斤葛粉,效益可以達到3萬元。這樣一來,存儲和銷路的問題都能解決,價值還能進一步提高。”“好在村裡建起了廠房,省去了我的重資産投入,設備進去就能生産。”吳孔文說,去年他的葛根加工廠順利投産,實現銷售額200多萬元。“今年我要同更多農戶合作,擴大種植面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工和銷售上。”他打算引進自動化的葛粉加工設備,進一步擴大生産規模。
熊家河村黨支部書記蔡先軍告訴記者,為加快産業發展,村裡積極吸引像吳孔文這樣的能人大戶返鄉創業,先後引進了葛根種植加工項目、蔬菜大棚項目等。為支持能人大戶發展産業,村企深度合作,村裡利用産業扶持資金建設廠房,租給大戶使用。這樣大戶減少了重資産投入,既能加快産業發展,村裡又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村裡還成立農産品創服公司,幫助他們銷售葛粉等農産品,去年共銷售農産品61萬元。“去年村裡将廠房租給葛根加工廠,村集體經濟實現收入10.5萬元,設施蔬菜項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3萬元。同時村裡還成立了保潔公司,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36萬元。”蔡先軍介紹,去年熊家河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63萬元,居全鄉第1位。“市場認可的産業,就是好産業,産品有銷路、能增值,才是硬道理。”全軍鄉黨委書記葉甜表示,該鄉在做大茶葉等主導産業的同時,鼓勵各村因地制宜發展“小而美”的特色産業,讓特色産業在鄉村生根結果,煥發生命力,實現産業有效益,大戶有錢賺,農民能增收,集體經濟能增值。“我們山裡到處是毛竹,以前基本上都賣不掉。後來村裡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竹制品加工廠,租給了外地老闆做竹簽、涼席等竹制品深加工,現在産品供不應求。山裡不缺山貨,竹筍、山野菜、葛根等資源豐富,以前沒有企業帶動,賣不出去。去年我們從上海招引來一家山貨加工企業,從事竹筍、山野菜等農産品加工,馬上就要投産,以後山貨也不愁賣了。”楊丙武說。
加工業如何做深?——發展初(粗)加工,補上精深加工短闆,推進農業廢棄物加工
立春剛過,大地還未醒來,在金寨縣陡沙河鄉樓房村的靈芝種植基地,廠房裡卻是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趕制菌棒。“這些菌棒經過發酵後,天氣暖和就可以移植到地裡,六七月份氣溫升高加速生長,八九月份靈芝開始噴粉,到了10月份就可以收割了。”力源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文海種了20多年中藥材,他告訴記者,一畝地可以生産400斤靈芝,出400斤孢子粉。靈芝售價在10多元一斤,孢子粉可以賣到100多元一斤,畝均收益可達到三四萬元。“其實利潤并不高,搞不好還會虧錢。”正當記者為靈芝的高收益吃驚時,李文海話鋒一轉,“種植中藥材靠賣原材料,利潤低,成本大,風險高。”“像這樣一個菌棒成本要4塊錢,一個棚子有1500顆棒子,成本下來就要6000多塊錢。用工的工錢也在不斷上漲,現在一個男工一天要付150塊錢,再加上土地租金、設施投入,又受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影響,搞不好還虧錢。”李文海說。
“賣原材料不掙錢,還是要做加工,靈芝可以做沖劑,也可以做壓片、膠囊,這樣附加值就會提升。像我們收上來的孢子粉一公斤兩百多元,加工企業加工成孢子粉保健品後,每公斤可以賣到一兩千元。”種了幾十年藥材的李文海決定改變思路,投資建設靈芝加工廠。
在金寨縣中藥材産業園,已經聚集了不少靈芝加工企業,芝神堂藥業就是其中一家。芝神堂董事長趙偉是一名90後創業者,他告訴記者,大别山區中藥材資源豐富,其父輩就有不少以販賣藥材為生,到蘇浙滬走街串巷銷售藥材。受父輩們影響,畢業後的趙偉來到上海從事中藥材銷售,利用電商平台銷售孢子粉,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着市場發展,僅靠賣原材料附加值太低,利潤透明,一噸隻能賺幾千塊錢手工費。産業要發展,必須要向二産深加工延伸。”趙偉說。2016年,他回到家鄉投資建廠,從事靈芝深加工。“目前我們主要加工孢子粉、孢子油和膠囊,年産值超過4000萬元。”趙偉向記者透露,賣孢子粉、靈芝的原材料利潤不到10%,但是通過深加工,毛利潤可以提高到50%以上。“1克靈芝孢子粉的市場價僅賣5元到10元,但是經過破壁、萃取、提純,最後壓成一粒粒軟膠囊,每克能賣到60多元。”
金寨的特色産業現狀,是我省鄉村特色産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全省各地鄉村産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主引擎。但整體來看,鄉村産業發展仍然不平衡,農産品加工業仍是突出短闆。“我省農産品加工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和質量不高,農産品深加工能力弱,大生産、小加工格局尚未完全扭轉。”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産業發展處處長楊亞明表示,截至2022年,我省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83家,低于河南省的102家,遠低于山東省的130家。以糧食加工為例,我省糧食産量居全國第四位,但加工量僅占糧食總産量的30%,加工轉化率僅為60%。
補齊鄉村産業突出短闆,要做強農産品加工業。“要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理念,堅持初(粗)加工、深加工、農業廢棄物加工遞進的思路,抓好農産品加工業。”楊亞明說,通過初(粗)加工,主要解決倉儲物流、減損保鮮、分級分選的問題,可以實現産品增值20%以上。解決農産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的問題,可以實現産品增值60%以上。農業廢棄物加工,解決變廢為寶、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的問題,可以實現産品增值在3倍以上。
要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農産品初(粗)加工,補上農産品精深加工短闆,提前做好預制菜等新産業謀篇布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廢棄物加工。通過加工業發展,推動鄉村産業全鍊條升級,讓越來越多的“土特産”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各地。
記者手記
厚植沃土 終有芬芳
範克龍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靠山吃山”。金寨縣依托山區資源禀賦,圍繞特色産業做文章,積極推動鄉村産業全鍊條升級,讓茶葉、竹筍、中藥材等“土特産”提質增值,走出深山,成為市民歡迎的“香饽饽”,走出了産業振興的好路子。
如同中藥材講究道地性,鄉村“土特産”生于一方水土,有着獨特的品質優勢和種植傳統,與當地農村農民息息相關。如何讓這些土産品做成新産業、活産業,關鍵要厚植産業發展的沃土,灌溉培肥,才能開出産業的芬芳之花。
指出:“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
厚植沃土,要有全産業鍊發展思維,重點以加工業為引領,延長産業鍊,提升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企業大戶、村集體、農民聚集在産業鍊條上,共享産業增值紅利。
厚植沃土,要求地方政府深化“一改兩為”,推進村企合作,強化服務意識,做好鄉村産業孵化器的角色,優化基礎設施、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讓鄉土産業“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