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經常會有皇子争奪皇位的故事發生,一般都會有幾位皇子為争奪皇位不遺餘力,招納謀士,為自己出謀劃策,幹預朝政結黨營私,隻為在奪嫡的道路上能夠多一份把握。
電視劇裡的故事固然精彩,但藝術來源于生活,真實曆史上從不缺乏更為精彩的皇子們為争奪皇位的故事,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同樣也有唐朝時期的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等等。
縱觀曆史,争奪皇位之時其實多發生于同輩之間,但跨輩分的皇位争奪極為罕見。
曆史上的明朝時期便發生過這樣一對叔侄争奪皇位的故事,更是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臨終前都一直記挂着二人以及皇位的争奪。
太子之位的歸屬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一介乞丐出身,到最後的九五之尊,其經曆可謂是傳奇。
在這傳奇的故事中,有一個女人在朱元璋身邊起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便是馬皇後。
曾有人比喻,如果說朱元璋是一把利劍,那麼馬皇後則是這把劍的鞘,會令其收斂鋒芒,不做一時沖動之事。
對基于對馬皇後的敬重和古代嫡長子繼承制的遵守,朱元璋在還未打下天下,稱吳王之時便把馬皇後的長子朱标立了世子,帶在身邊悉心教導,登基之後便立為太子,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寵愛與期望。
隻是好景不長,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因風寒病逝,朱元璋也因此傷心欲絕。但傷心之後還是要決定太子一位的繼任之事。
立誰為太子,對朱元璋來說也是個難題,自己精心培養多年的太子一朝離世,一時之間很難選擇出新太子的人選,而且朱元璋心裡也清楚,其實在朱标還在的時候,他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開始蠢蠢欲動了。
秦王、晉王、燕王都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虎視眈眈地盯着自己的皇位。
其中燕王朱棣的勢力十分強盛,朱棣其實同樣深受朱元璋的青睐,但是是另一種不一樣的青睐。
對于朱棣來說,朱元璋對他的期望更多的是讓他成為保衛明朝邊境的一把利刃。
叔侄之間争奪皇位
在朱允炆還為皇太孫的時候,朱元璋曾同時給他和朱棣出一對聯讓二人作答,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之:“雨打羊毛一片膻。”
這個下聯科院說是對仗工整語義不錯,卻過于軟弱平庸。而朱棣當時的下聯則是:“日照龍鱗萬點金”。
相對比而言,朱棣的下聯其實更為宏偉壯麗,這也體現出朱棣的擁有雄心壯志的性格特點。
朱允炆就好比溫室中養出來的一頭羊,經不得風雲,又怎麼能和實力雄厚,浴血沙城的朱棣相比呢?
想必在那時,朱元璋也隐隐有了不安之心。
朱棣在軍事上的成就十分顯赫,在燕王時期曾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并且從他登基之後五次率兵親征蒙古抵禦外敵便可看出,如果是一名親王,他會是鎮守邊疆,保衛國家的好幫手。
但是顯然朱棣心中對皇位仍有觊觎之心。
在他為親王之時便在府中招收謀士,壯大自己的力量,加上明初藩王力量的強大,手握重兵,連地方部隊馳騁疆場的的将帥,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制。
這一點也是朱元璋心裡清楚且忌憚的,他明白新太子朱允炆的性格,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其父親的治世才能,卻太過仁慈軟弱,在對諸王的制約、軍事的部署方面有所薄弱。
他害怕自己百年之後,自己這些狼子野心的兒子會危及到皇帝的地位,在臨死前下诏讓王朝所有文武吏仕,皆聽朝廷節制,讓權力控制在皇上的手中,他以為這樣便可以讓諸王安分,不會動搖新帝的位置。
成王敗寇是曆史事實在朱元璋臨死前的诏書中除了要求藩王軍隊聽命于朝廷,還曾讓諸王留在封地,不要來京奔喪。
但是朱元璋卻對侍奉在床邊的朱允炆不斷地詢問“燕王何在”,看似兩者自相矛盾,其背後卻有深意。
不過,當時的朱允炆并沒有回答,并對這個問題充耳不聞。或許他也在害怕皇帝在臨終前更改主意,動搖自己的地位。
但朱元璋其實并沒有這個意思,他想要招燕王來,更多的想必是希望燕王能收起自己的野心,好好輔佐新帝,成為維護朱家王朝的支柱。
但事與願違,朱允炆沒能讓朱元璋在臨終前見到朱棣,最終朱元璋氣絕身亡,抱憾離世。
在朱允炆登基之後,朱棣便開始表面上在府中稱病掩蓋鋒芒,但私下卻繼續招兵買馬、訓練士兵。
從這個行為看來燕王想要謀奪皇帝之位并不是臨時起意,尤其是在朱允炆開始實行削弱藩王的政策之後,朱棣更是加緊軍隊的訓練兵器的制作,直到打起“清君側”的名号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
軟弱仁慈的小皇帝又怎會是征戰沙場的燕王的對手,朱元璋在生前最擔心的一幕還是發生了,朱棣在這場争奪皇位的戰争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朱允炆的父親朱标而言,後人多感歎他太早逝世未能登基,作為一名能力出衆仁慈寬厚的太子或許登上皇位之後能夠給大明王朝帶來不一樣的風氣。
他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一些父親寬厚的性格品性,但缺乏統治管理諸侯的威望氣勢,過于着急地實行削藩一事,最終落敗在自己叔叔的手中。
朱棣其實也同樣擁有繼承皇位的能力,如果不是朱元璋對馬皇後的敬重,對長子朱标的疼愛,願意在皇子中尋找一位适合繼位的人才,或許朱棣也是有作為正統繼位的可能。
但曆史終究是曆史,它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都是既定的事實,朱元璋選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是事實,朱棣最後奪位成功也是事實。
曆史或許曾經有很多個岔路口,我們在捧讀史書之時,或許都曾感歎過,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會怎麼樣,如果這個人沒有這麼早離世曆史又會是怎樣發展的。
我們能從曆史中窺探人物的故事發展結果,但其中的原因或許又是多種多樣的,發現事情不同的角度,從不一樣的立場去看待曆史,就能一層層揭開曆史神秘的面紗,讓我們更多了解一些曾經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