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四十三章:應從邢台南和縣的著名音樂家師曠談起。因為師曠不僅僅是春秋時著名樂師,而且他對學習的态度至今還值得我們借鑒,尤其是他對當時的晉國國君晉平公的勸學典故,現在還仍為我們的努力學習而激勵。
師曠
師曠,字子野,是現在的河北省邢台南和縣迓祜村人,就是現在著名的演員王寶強的故鄉。邢台南和縣,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端,東連平鄉縣,西與邢台縣、沙河市接壤,北接任縣。這裡出過唐朝名相宋璟、春秋樂聖師曠等曆史名人。我們今天就看看師曠是如何勸學的。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三字經》的原文:
邢台南和縣
幼而學 壯而行 上緻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于前 裕于後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壯:大,長大。
(2)行:力行,實踐。
(3)緻:盡力。
(4)澤民:施恩澤于百姓,即造福百姓。
(5)揚:顯揚。
(6)名聲:名譽、聲望。
(7)顯:榮耀。
(8)光:榮耀、光耀。
(9)前:指祖先。
(10)裕:富足有餘,指福蔭。
(11)後:指後世子孫。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幼(yòu) 而(ér) 學(xué),壯(zhuàng) 而(ér) 行(xíng),
上(shàng) 緻(zhì) 君(jūn),下(xià) 澤(zé) 民(mín)。
揚(yáng) 名(míng) 聲(shēng),顯(xiǎn) 父(fù) 母(mǔ),
光(guāng) 于(yú) 前(qián),裕(yù) 于(yú) 後(hòu)。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一個人在年紀小的時候努力學習,長大後要身體力行,發揮所學。對上可以輔佐君主,為國家效力;對下造福人群,為百姓謀福利。這樣不但顯揚了自己的名聲,同時也榮耀了父母,而且能光耀祖先,福蔭後代子孫。
下面我再講一下“師曠勸學”的故事
師曠是晉國的盲人樂師。他非常善于辨别音律。《呂氏春秋.長見》中記載:晉平公鑄了一隻大鐘,招來樂工鑒定,都認為音調是準的。唯有師曠說:“音調不準,請重新鑄造。”平公說:“所有的樂工皆認為是準的。”師曠說:“後世有知音的,會知道鐘的調不準。”後來經衛國的樂師師涓證實,果然鐘的調不準。
師曠勸學
師曠不僅是一個樂工,他還常向晉平公勸谏,表達自己的治國主張。下面要講的是《說苑.建本》中記載的師曠勸學的故事。
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已是暮年,太晚了。”師曠說:“那您為何不點燃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人臣的随便取笑君王的?”師曠說:“我這個瞎子哪敢取笑國君呢?我聽說,年少時好學,好比初升的太陽,陽氣充足;壯年時好學,好比正午的陽光,光輝熾熱;老年時好學,好比燃燭的光亮。蠟燭的光亮雖不及太陽的光輝,但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個更好些呢?”晉平公聽後,稱贊師曠“說得好極了!”
最後希望邢台南和縣的朋友都來關注我,并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師曠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