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作為家長有時候是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道題講了三遍孩子還講不懂,要不咱們換個方法再試試?
實在不行,今天不講行不行,非要逼着孩子去聽他完全聽不懂的東西(當然,可能作為家長認為這些内容他應該聽懂),有什麼意義呢?也沒什麼效果啊。
我也教過一年級的小朋友,說實話,一年級太難教了,首先,你不能把題目原原本本地給他們,因為他們不 識 字。
所以,其實一年級的題目内容是應該添加拼音的,或者我必須給他們念出來,甚至有一部分内容我是需要稍微講解一下的,否則孩子連題目都看不懂。
也就是說,家長應該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預計孩子很可能什麼都不懂的,不要說做不出來題,聽不懂老師的講解,甚至連題目是什麼意思都沒有鬧明白。
如果家長有這樣的認知的話,我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情緒失控了。
我接觸過相當多的小學生家長,特别是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幾乎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天資聰慧,一定是一個學習奧數拿獎的料,甚至還有家長在糾結到底是考北大還是清華。
說實話,現在社會上那麼多人讨論考清北,但這和您孩子有什麼關系呢?你看看清北在你們省的錄取率就知道了,身邊幾乎就見不到能考上清北的孩子,為什麼還要把這種情況往自己身上靠呢?
正是這種認知上的缺陷(我本來想用另一個詞的,畢竟這個詞太刺眼,但這個詞最準确),造成家長在輔導自己孩子時,會對自己的孩子有非常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表現出來的就是不耐煩。
所以,與其問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如先把根源找出來,這個根源在我看來就是認知缺陷。
一定要說服自己,咱孩子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他身上沒有什麼特别突出的地方,他會和其他孩子一樣,普普通通的過完這一生,你說庸庸碌碌也好,安安穩穩也好,他隻能算是存在于這個世界,而不會對這個世界産生什麼影響罷了。
第二點,不要用家長理解的方法給孩子講題。
我見過很多家長給孩子用方程講雞兔同籠問題的,當然,題主的孩子一年級,應該還沒有接觸雞兔同籠問題,但道理是一樣的。
即用了超出孩子理解接受範圍的方法,強行解決孩子面對的問題,這樣就造成孩子根本無法理解,而家長卻覺得不可理喻的情況發生。
我覺得正确的方式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根據他們的理解能力組織語言,思考合适的方法給他們講,而不是固執的用自己的方法一直講下去。就像這位家長一樣,你講了十遍孩子該不懂還是不懂。
而且,有時候我覺得,随着孩子不斷地成長,他們的認知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就遇到過在低年級怎麼也講不懂,到了三四年級,孩子一下子就明白的情況,所以,給孩子一些時間,他們也許會慢慢自己明白題目,掌握解題方法的。
最後我想說一下,語言暴力是非常錯誤的,也是傷害非常大的。
數學不開竅就不開竅呗,學習也不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事,至少不是唯一的事情,這麼說吧,絕大多數家長的絕大多數孩子成績最終都會是很普通的,我們的人生最終也都會是很普通的,糾結個數學問題有多大的意義呢?
對孩子語言暴力,營造出非常緊張的親子關系,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陰影,這些對孩子後續的成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遠遠比什麼一年級這個階段成績不好要嚴重的多。
我是優博數學,中科院理學博士,關注我帶給你更多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方面的幹貨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