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在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趙州橋》,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課文的開篇是這樣寫的:“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如果說,這座世界聞名的趙州橋隻留存在你的記憶中的話,那麼國博“古代中國”展廳中的這件展品,讓你可以實實在在的感受它。
這是一件欄闆構件,長212厘米、高84.5厘米,兩面雕龍。正面雙龍周身鱗甲,身體相向似鑽穿欄闆,頭相背,前爪互推。背面兩龍相對而馳,身體絞纏,後肢撐地。它原是橋面一側的一塊欄闆,用唐人的話說,安濟橋“望之如初日出雲,長虹飲澗”,這是形容這座拱橋的結構之美。從這塊石欄闆上飛揚遒勁的雕龍,我們還可以想見當年安濟橋的石刻之美。
曆經無數次洪水沖擊仍巍然挺立,不愧是築橋史上的奇迹
安濟橋位于河北趙縣,又名趙州橋,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人又稱作“大石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裡處,橫跨在37米多寬的洨河之上。
圖片來源網絡
唐玄宗時宰相、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被貶為幽州刺史的張嘉貞所做《石橋銘序》稱:“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迹也。”其石拱跨度大、坡度小,便于車馬通行。大拱兩端肩上各有2個小拱叫做“敞肩拱”,水大時可以分洪,減弱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又可節省石料,減輕橋身的重量。它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敞肩石拱橋。
作為中國南北交通幹線上的一座重要津梁,在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安濟橋經受着洪水沖擊、車輛重壓、風雨剝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依然穩固地橫跨在洨河上。
這座橋居然這麼美安濟橋建築巧奪天工,所以自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着魯班修橋,上帝派“天工”“神丁”暗中相助,一夜成橋的神話故事。
有首耳熟能詳的民歌《小放牛》想必大家更熟悉,裡面有段對趙州橋的描述:
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杆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壓了一趟溝
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
趙州橋雖不是魯班修,玉石欄杆也非聖人留,但這段描述我認為不為過,因為趙州橋擔得起這樣的稱贊。
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橋面兩側有石欄,欄闆上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的刻着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着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着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
雕飾主要集中在中間部分的欄闆和望柱上,雕刻有各種蛟龍、獸面、竹節、花飾等。有資料顯示橋中部每側有5塊蛟龍欄闆,6根蟠龍竹節望柱,内外均是龍的形象,每側有28條龍,兩側共計56條龍,如果再加上主拱券頂部兩側的各一個蚣蝮,總計58條龍,從而形成一個氣勢恢宏的群龍陣圖。元代劉百熙有詩贊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上面的蛟龍汪洋戲水,若騰若飛,石雕的刀法蒼勁古樸,藝術風格豪放而新穎,刻工精細,意境深遠。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矯健、俊逸的石雕風貌,代表了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宋代趙州刺史杜德源有詩贊曰:“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
不過現在各位去趙州橋,看到的是上世紀50年代仿照隋代欄闆一比一的複刻。曆史上欄闆、望柱多次重修,上世紀50年代經過發掘,人們從河道中出土了欄闆、望柱、仰天石以及大小橋石1500餘件。
圖片來源網絡
國博收藏的這件是1953年修複安濟橋時從橋下淤泥中所得。當時總計從河床挖出大小橋石1200餘塊,但拼接較為完整、有雕刻和銘記的石頭不多,包括欄闆、獅子、仰天石、望柱、橋面石等,另有唐修橋記銘刻1塊、明修橋記石碑2塊及有題刻的殘石6塊。有雕刻的欄闆20餘塊,分屬于隋代原物、唐五代、五代宋初和金時期。包括隋代的二龍交頸、二龍戲珠、鬥子卷葉;宋代的人物故事、麒麟、鳳凰、人物生活欄闆;金代的布施欄闆;明代的人物故事欄闆;清代的深山猛虎、龍鳳欄闆等17塊欄闆和修橋主題銘、仙迹、崔恂刻石、驢蹄印、新修石橋記等9件,共計26件套。
圖片來源網絡(下4張同)
其中,各式雕龍欄闆計7塊,本欄闆是其中之一。不知何年何月因年久失修掉落水中,從此湮沒在洨河水裡。此類欄闆,石質青白,龍的形态生動有力,正如唐人所贊“其欄檻華柱,斵龍獸之狀,蟠繞拏踞,睢盱翕歘,若飛若動”。
從橋的望柱頭上有安放柱頭的榫眼看,趙州橋在石欄杆望柱上還應該有獅子柱頭,不過遺憾的是,挖出來的兩個石獅子非隋代原物,一個是唐宋遺物,一個是金元遺物。趙州橋隋代的獅子柱頭雕得一定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唐人張鷟(zhuó)在《朝野佥(qiān)載》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州石橋甚工,……上有勾欄,皆石也,勾欄并有石獅。龍朔年中,高麗諜者盜二獅子去,後複募匠修之,莫能相類者。”龍朔為唐高宗年号,也就是說,趙州橋建成不過五六十年,上面的石獅子就有不翼而飛的了,雖然後代工匠有所修補,但複制出來的獅子已很難再現昔日神采了。
趙州橋揚名天下,離不開三個人趙州橋曆經1400餘年的世代滄桑,至今享有盛名,受到保護,應該說得益于三個人—張嘉貞、梁思成和茅以升。
第一位是張嘉貞,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初期的宰相,後來被貶到幽州做刺史。他在做地方官時看到了這座已落成百年的安濟橋,心有所動,寫了一篇《石橋銘序》。張嘉貞贊歎這座拱橋在工程技術上非常奇特,匠心獨具,橋柱、欄闆上雕刻的龍獸栩栩如生。尤其珍貴的是,他在開篇說:“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迹也。”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書中,記載的都是帝王将相的活動和文學鴻儒的雅事,能工巧匠向來名不見經傳。如果沒有張嘉貞,後人就無法知道隋代一位了不起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了安濟橋,人間也隻會有“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杆是聖人留”的傳說了。
第二位是梁思成,著名的建築學家。1933年,他在河北省進行野外考察時,當地流行的一首童謠引起了他的注意:“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循着這首民謠,梁思成果然在河北趙縣重新發現了安濟橋。他對安濟橋進行了詳細的科學考察,并撰文繪圖發表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作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敞肩石拱橋,久被遺忘的安濟橋由此在中外橋梁史上赢得了舉世矚目的地位。英國著名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評價安濟橋等弧形拱橋是中國傳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梁思成拍攝的1933年的趙州橋,已經有多處損壞,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50年代,由河北省公路局建議、牽頭,開始了趙州橋最大的一次整修。當地政府擔心沿用舊式結構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通行問題,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使用了一套新的方案。梁思成對趙州橋如此“煥然一新”深感遺憾:“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将嚴重損害到它的曆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如果說讓安濟橋重見天日,享譽學界的是梁思成,那麼使這座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則是茅以升。茅以升是現代橋梁工程專家,他設計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的杭州錢塘江大橋和第一座跨越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不過錢塘江大橋1937年建成通車還不到3個月,就因日寇攻占了上海,杭州危在旦夕,不得不受命炸毀。他非常重視對國民進行科普教育,《中國石拱橋》一文是他在20世紀60年代所作,後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至今仍在沿用。一代一代的孩子們,正是在這篇短短的散文中,知道了安濟橋,知道了它驕人的技術成就和藝術之美。
注:文中國博展出安濟橋欄闆構件為本人實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