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畔南昌市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一個電排站。9月旱災期間,為了取水,當地組織挖掘水渠深入到湖區更深處。 新華社發
9月4日,國家氣候中心發文回顧今夏我國氣候特征。總體來看,今年高溫幹旱強勢席卷我國多地,今夏全國平均氣溫更是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少。此外,今夏極端氣候事件強發多發,此次高溫事件持續了79天,長江中下遊及川渝地區受夏伏旱影響範圍廣、強度強。長期關注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博士劉君言認為,今年極端高溫天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成為集高溫幹旱、缺電、山火于一體的複合型災害。它也對我國的農業生産、經濟發展、供電系統、居民生活都帶來新一輪沖擊,“未來我們可能會面對更多不确定的極端高溫熱浪事件。”
A 全球高溫對社會經濟系統造成巨大沖擊
據國家氣候中心根據監測評估顯示,今年6月13日開始到8月中旬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高,達到61年來最強。劉君言解釋稱,由于今年夏季大氣環流活動異常,副熱帶高壓活動強勁且位置偏西,幾個高壓聯手形成強且穩定的天氣系統,導緻今年中國整個南方地區持續的熱浪天。她也表示,人類化石燃料的消費以及森林和土地的利用變化,是導緻溫室氣體濃度上升背後“元兇”。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溫引起的災情呈現出級聯性和複合型特點,在高溫的影響下,多地出現了幹旱、缺電、山火等災害,全球這一波持久性的高溫熱浪對社會經濟系統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随着高溫退去,高溫帶來的影響并未消散,而是導緻了一系列連環影響。
多地出現的旱澇急轉現象就與極端高溫相關。據劉君言介紹,“在過去長達兩個月的高溫幹旱天氣下,大部分水蒸汽蒸發到大氣系統中,大氣蓄積很多能量,十分不穩定。當冷空氣出現,對流劇烈,就形成強降水。同時,幹旱導緻地下含水量低,土壤幹燥疏松,一旦出現極端強降水,更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
高溫也是此次“軒岚諾”台風強烈且範圍更廣的原因之一。“台風‘軒岚諾’由于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前期高溫天氣造成海溫偏高,給‘軒岚諾’補充了能量。”中央氣象台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周冠博解讀稱。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未來中國幹旱事件的頻次、強度和持續時間可能會增加。除幹旱外,還需要警惕高溫和暴雨等極端氣象災害事件。
劉君言坦言,“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極端高溫熱浪天氣,這必然會導緻大氣系統内的能量值越來越高,海洋溫度上升,海水大量蒸發,而更多的水汽也意味着整個大氣會更飽和、更不穩定,這會導緻更多極端天氣。”
B 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農業管理監測有機融合
今年的極端災害性事件也對農業生産帶來了顯著影響。“農業生産高度依賴氣候條件,而氣候變化的加劇改變了降水量、溫度、濕度、風速、日照時數,影響農作物種植制度、農産品産量和品質。”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何可強調。
高溫、幹旱疊加可能會導緻農業減産風險加大。何可舉例稱,從種植業來看,過去幾個月内,湖北部分地區面臨中稻孕穗分化和抽穗揚花、夏玉米花粉活性下降、再生稻高溫“逼熟”、棉花蕾鈴脫落增加等問題,四川部分地區水稻出現幹花現象,浙江部分地區早稻出現“高溫逼熟”現象、柑橘出現“日灼”現象。
劉君言認為,氣候災害也對物候(生物長期适應溫度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适應的生長發育節律)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物适宜種植的區域在發生變化,像冬小麥的适宜種植面積可能正在往北擴。氣候變化也會對昆蟲等造成影響,比如影響蜜蜂的授粉等。
如何應對高溫幹旱給農業帶來的影響?何可認為,管理者需要采取“減緩”和“适應”兩方面的措施。簡單來說,“減緩”是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彙。與工業不同的是,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除了會産生碳排放,還具有碳彙功能,從而有望在管理、科技的協同下,發揮出減排和增彙的雙重作用;“适應”是指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範不利因素,減輕持續高溫幹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
目前,政府也嘗試了一系列措施來減少農民在農業生産方面的損失。何可指出,不少地方組織農業保險經辦機構開展防災預警、查勘理賠工作,為受災農民“托底”,緩解高溫災害對農業生産收益的負面沖擊,降低農業生産損失。
劉君言也有相同的看法。“當前以氣象為基準的農業保險已在全國範圍内推廣,像浙江省、安徽省都開始推行政策性的農作物保險,給種植當地果樹、茶葉等經濟性作物的農民提供保障。河南省也給一些大田作物比如稻田等提供農業保險。”
何可認為,當前還應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既要強化農業适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特别是推動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颠覆性技術的突破,又要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農業管理監測有機融合。”
C “韌性城市”成為應對氣候災害新方案
城市由于人口、基礎設施集中且物質資源、能源供給大量依賴于外部,極端天氣事件對城市地區所造成的影響更為突出。
韌性城市成為應對氣候災害的新方案。“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韌性”應對各種災害,例如氣象災害、公共衛生安全災害等多方面災害的一種城市發展的模式。
如何搭建韌性城市?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萬豔華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以規劃組團式城市,給城市預留通風廊道、避免城市高大建築物過于密集、設計建築時保持其内部自然空氣流動等都有利于城市應對高溫。
目前“韌性城市”的評價指标還在探讨中。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發布了《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該方案指出,氣候适應型城市的建設目标是城市應對内澇、幹旱缺水、高溫熱浪、強風、冰凍災害等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城市适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提升。201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開展了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目前我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已基本建立。
此外,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也應将氣候變化納為關鍵要素,優化城市應急管理和響應系統。劉君言建議,“全市各部門、各系統在危機來臨時應形成更協調有機的協作,把災害損失降到更低。”
采寫:實習生 王玮 南都記者 宋淩燕 發自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