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Web of Science機構發布了新一輪的科研期刊排行榜——2021年SCI影響因子。這不僅僅起到對廣大科研人員引領方向的作用,同時還牽動着在科研院所不斷求索的學子們的心。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盤點一下。
今年共有兩萬餘本期刊雜志獲得影響因子,其中60%以上的期刊IF實現上漲。IF最高的仍舊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是286.12,但相比去年,IF近乎腰斬。國産期刊影響因子最高的是Cell Research,最新影響因子是46.297,重回國内期刊榜首。IF上漲最多的是Lancet,由79.323增長至202.731。傳統CNS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IF分别增長至69.054、63.714、66.85。某些期刊IF上漲原因不乏是有關新冠肺炎的科研論文的高引用量所緻。(文末附有excel表格下載鍊接)
新冠疫情相關研究極大的改變了科學出版,Nature medicine已經近乎新冠專刊,其影響因子是87.241,突破100指日可待。新冠相關論文對期刊的h指數以及影響因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這種促進作用在弱小期刊中更為顯著,對頭部期刊影響則較小。如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期刊從去年3.329直接漲到了34.915,增長率900%多。
四大醫學期刊的 IF 今年勢頭很猛,LANCET 以 202.731 分沖到第二,與神刊 CA 隻有 80 多分的差距,足足上漲了 123 分。四大醫學期刊中三本破百,要知道去年影響因子破百的期刊隻有 CA 一家。
三大刊 CNS 的 IF 是穩中有升,比起四大醫學期刊來說漲幅略小。繼去年進入四字頭後,今年都破六了。
影響因子來源及計算
影響因子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知識産權與科技事業部)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影響因子創立的本意隻是幫助圖書館工作人員選擇采購哪些期刊,而非用來衡量論文的質量。但是,目前對影響因子有些過度依賴:将其作為單篇論文的質量指标、與畢業和職稱晉升挂鈎。雖然影響因子的确有其不好的一面,但是也還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指标去替代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計算方法:出版當年之前兩年該期刊在當年被引用次數總和÷前兩年該期刊出版文獻之總篇數。如2021年某期刊的影響因子=該刊2019年和2020年發表的文章(包括Articles和Reviews)在2021年度被引用的次數總和/2019年和2020年發表的文章數。
PS:2022年公布的是2021年的影響因子,2023年才會公布2022年的影響因子哦!(本文根據公衆号生物學霸、病毒學界編輯而成)
鍊接:https:///s/1EE7qEllCkat8V4QE2q0RgQ
提取碼:isra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