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眨眼睛
不斷地晃動自己的腦袋
不停地轉圈
不斷地擺弄自己的手指
不斷地看旋轉的物品
重複問同一個問題
把物品按照固定的順序擺放
隻穿同一件衣服
隻吃同一種食物
回家隻能走同一條路,換一條路就會大叫
如廁隻用坐便器,蹲便器就接受不了
下車必須關車門,别人關就不行
……
所有的這些都是孤獨症孩子刻闆行為的表現,更糟糕的是,隻要違背了孩子刻闆行為的意願,他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行為問題。
孤獨症孩子的刻闆行為一直是困擾家長的一個問題,想要改變孩子的刻闆行為,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什麼是刻闆行為?
上文列舉的都是刻闆行為的體現,如果必須下一個定義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
刻闆行為,是一種重複的、固定的、無明确意義的某種行為。通常,這種行為被打斷時,會引發強烈的情感沖突。按照刻闆内容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刻闆行為分為以下幾種:
1.刻闆動作:比如反複甩手、反複玩手指、反複搖晃身體、打頭自傷等肢體動作的刻闆。
此類刻闆行為最為簡單。
2.刻闆思維:比如積木必須搭成一條線,數數必須從1到10不能從中打斷,講故事隻講同一個,必須沿着同一路徑回家等。
此類刻闆行為具有一定的思維秩序性。
3.刻闆語言:簡單的如重複同樣一句話(有自言自語的性質),唱同一首歌,複雜的如隻能表達打開,什麼都是打開,拿起蘋果也叫打開,畫畫也叫打開。
此類刻闆行為不能将語言靈活運用,尤其表現在句子組織能力弱。
4.刻闆規則:比如,比賽隻允許自己赢,不能接受其他結果;或者到肯德基必須吃雞塊,沒有的話就會崩潰;又或者是遊戲玩熟練之後,拒絕更改任何規則。
普通的成人也會刻闆,比如開會時抖腿,用老式電話時玩電話線……
在普通兒童中,1歲以内的嬰兒或多或少都會有簡單重複的刻闆動作, 但随着年齡增長及能力提升,刻闆行為通常都會消失。
在2歲以上的孤獨症及發育遲緩兒童中,更容易伴有刻闆行為。其中,又以孤獨症譜系兒童最多。在孤獨症譜系兒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闆行為依次表現為:刻闆動作、刻闆思維、刻闆語言、刻闆規則等。
也就是說,嚴重的低功能孤獨症兒童,更多表現為刻闆動作;中等及高功能兒童,更多表現為刻闆思維及刻闆語言;高功能兒童及阿斯伯格,更多表現為刻闆規則。
為什麼會有刻闆行為?
每一個行為存在,都具有其原因和意義。對于刻闆行為來說,其本質原因是,大腦神經本身的損害,具體原因不明。
從實用角度來說,可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1.無事可做:刻闆行為一般發生在沒事情做的無聊時候。如果兒童在全身心參與其他項目,一般較少發生刻闆行為。
2.感官刺激:無聊,加上做某些刻闆動作時可以帶來感官上的快感,于是,這些行為就被自己強化了。因為,沒有什麼比獲得快感更有力的強化。
3.獲得關注:有些刻闆行為不是被自身強化,而是被他人強化。比如,一打頭,孩子就能得到家長關注(被打罵也是一種關注),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别人給自己東西也是一種關注),那麼這種刻闆行為就會被他人強化。
4.智能障礙:刻闆行為是一種低級心理發展功能,換句話說,很多4、5歲的兒童,心智能力可能還停留在1歲,所以很多刻闆行為就保留下來。
長期看來,隻有發展智能,才能從本質上克服刻闆行為。否則一個刻闆行為消除了,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還會有其他刻闆行為發生替代。
但這也有新的矛盾,智能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不是你想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一個智商30的兒童,可以将智能提高到40、50、甚至60,但是,很難提升到100。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齡乃至成年孤獨症患者,隻能過着嚴格的結構化的生活。
無論如何,早發現、早幹預,能提升多少是多少,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奇迹發生的。
如何幹預刻闆行為?
1.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閑着
當孩子一個人獨處或者無聊的時候,他會用自己的刻闆行為來打發時間,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刻闆行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運用結構化的日程表,把孩子一整天的時間做個規劃,讓孩子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以此來填充孩子的空餘時間,減少刻闆行為的出現。
2.尋找替代活動,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出現刻闆行為時,我們應該立刻介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裡面越陷越深。
例如孩子不停地擺手,我們可以教他玩手指遊戲或者玩橡皮泥,總之用有意義的活動替代無意義的刻闆行為。
3.不停的泛化
每學習一個新事物,一定要給孩子泛化,避免孩子出現刻闆行為。
例如我們用卡片學習貓,我們就要帶孩子去看真正的貓,不同顔色的貓,讓孩子聽貓的叫聲,摸摸貓的身體。讓孩子多感官一起參與,來對這個貓形成一個更立體的印象。這樣孩子對貓的認識就不會刻闆的停留在卡片上了。
a.地點的泛化
比如孩子隻願意在家上衛生間,在外面不願意進衛生間。那我們可以從熟悉的朋友家中開始,或者熟悉的學校、商場開始,即使孩子隻願走到衛生間門口,也要給予強化。
也可以讓家人陪同,逐漸一步步的讓孩子接受。之後父母可以帶着孩子再次多泛化1-2個不同地點的衛生間,最終幫助孩子。
再比如,一個小朋友每天坐電梯回家,忽然電梯壞了,走樓梯就哭鬧不止,這時就需要地點泛化。
媽媽每天帶他走不一樣的路回家,有時候坐電梯,有時候走樓梯。經過一段時間的地點泛化,直至孩子能夠接受任一回家方式。
b.時間的泛化
比如,一個小朋友每天上午上學,下午去公園。一旦更換,孩子不願意。這時我們就要注意時常更換順序,讓他逐步接受。
可以借用視覺時間表,剛開始提前幾天每天告訴他會有改變。然後逐漸縮短告知時間和次數,直到他能接受為止。
C.人物的泛化
比如,媽媽每天送孩子上學,一旦換了别人,孩子就情緒奔潰了。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孩子熟悉的人開始,爸爸、爺爺、奶奶,時常更換,讓他逐漸接受。
d.物品的泛化
比如,孩子時時刻刻都要拿着一個綠色小球,不願意放下,否則哭鬧不止;此外,這也極大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這時候我們可以先用其他顔色的同款小球進行替換聯系,逐漸變為其他物品。于此同時,可以練習拿起放下,甚至是給予歸還的練習。
e.形式的泛化
比如,搭積木時,小朋友每次隻願意從左到右,不能接受其他等形式。于是,我們就将形式從孩子比較能接受的方式開始,經常變換,讓他逐漸接受。
4.提高孩子的能力
其實孩子出現很多刻闆行為,追根究底還是孩子自身能力的缺陷,一旦能力提上來,孩子很多的刻闆行為也會随之而消失。
例如孩子一直走同一條路線,當父母帶孩子走很多不同的路回家之後,他也能慢慢改變這個刻闆形式。再比如孩子總是問同一個問題,重複同一句話,但是當孩子能力上來,能夠真正理解他們問題的意思後,就不會再重複問了。
5.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孤獨症孩子刻闆行為有些是可以改變的,而有些是無法改變的,若我們對那些不能改變的善加引導,也許會變得更具意義。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歡把家裡的物品都按固定的順序安置,這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整理能力。還有的小朋友喜歡按順序擺放物品,這可以發展成未來的一種職業技能,如圖書管理員就需要将書按照編号擺好。
早發現,早幹預,孩子的“刻闆行為”不是定局,關鍵在于身為家長的你,如何引導改變!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