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網沖浪嗎?那你見過“仌”這個字嗎?
四月份時重慶就有一位大媽,在必勝客自稱“人上人”,上了好幾次熱搜:
事件的起因是服務員在不小心将果汁灑在客人身上,當即進行了道歉和賠償。這位大媽并不領情,自稱是“人上人”,要求服務員賠償2800元。
對此,雙方争執不休,現場的重慶市民認為客人的要求不合常理,将必勝客圍堵了起來。
仌
“人上人”最早出現在詩句中時并無貶義,如今被用來代指具有優越感的人們。常用句式如“老人上人了”,“網絡人上人”。
而“人上人”又經常打成“仌”——人的上面是人,不就是人上人嗎?
認真說,确實不是。
仌,音bīng。《說文解字》收錄:“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就是說水結冰的形狀即為仌。
看看它的甲骨文,是不是一臉懵逼,這哪裡像冰了?
段玉裁注:「象水初凝之文理也。」冰有紋理?還真有,原來小編是南方人沒見過。
北方的小夥伴說滴水成冰的時節外面的山河湖泊結冰時體積增大産生擠壓,冰面都是裂紋,方言叫“雞爪子紋”。
這麼一看“仌”簡直就是畫出來的嘛。
突然想起小編曾經用過的冰紋瓷,當時還不知道這為啥叫“冰紋”,原來如此!
“冰”其實正是由“仌”演變而來的。字形演變圖可以看到,金文的第二例中簡寫“仌”為兩點,同時增加了“水”字,表示冰由水而來,後續隸書和楷書都是以此為形。
冰字演變
水字演變
至于 “人上人”的字義,實乃聰明的現代網友的“會意”。
仧
不過,如果說“仌”是人上人的話,還有兩個更像人上人的字——
仧
《字彙補》記載此字“與長同”。
也就是說,“仧”是“長”的異體字,因此也有兩個音,讀作cháng或者zhǎng。
“長”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頭發飄散的老人,一橫表示發簪。什麼?不像?那你看看人字的甲骨文:
人,頭上一根橫着的簪子,簪子上面是兩條線象征長發,這便是“長者”的樣子。
古代人都是長發飄飄,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随意剃剪,因此年齡越大須發越長。
“長”字最開始以年長老人表示“長”。《說文解字》載:“仧,古文長”。上圖篆文例子的第二例就是“仧”字。
把“仧”的上下換個位置,就成了——
它其實是一個越南漢字,意思和讀音都比較特殊,就不給大家增添垃圾信息了。
再說回那位得理不饒人、自稱人上人、驚動全國人的重慶大媽——
這位大媽的确年仧(長),然而她是不是“仌”呢?
敝帚字珍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常用的漢字隻有不到3000個;
新華字典收錄漢字約8000個;
現在的電腦手機等終端,
可顯示漢字約30000個;
2005年的國家标準GB18030-2005,
收錄漢字7萬多個;
而最新的國際标準10646,
收錄漢字9萬多個。
漢字再多,
如果不認識、在電腦上打不出來,
這些漢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尋找漢字的文化。
歡迎您關注:敝帚字珍。
求求了點個贊吧嗚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