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筆下的秋?來源:【中國食品報】宋人劉翰詩雲:“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炎炎暑熱已然遠去,濃濃秋意随着秋風撲面而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人筆下的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中國食品報】
宋人劉翰詩雲:“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炎炎暑熱已然遠去,濃濃秋意随着秋風撲面而來。
秋色在萬物之間彌漫開來,仿佛是揮灑在天地間的一幅幅唯美畫卷。正如蘇轼所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此時秋高氣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隻有在這個季節,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為慷慨的色彩饋贈。
而在古人筆下,秋日不僅充滿着詩情畫意,更是收獲繁忙的時節。無論是貼秋膘、插茱萸、采黃花,還是秋社慶豐、飲酒品蟹、登高遠眺……無一不透着雅趣。
寒江凫渚秋鴨肥
《溪蘆野鴨圖》是宋代流傳下來的名畫,描繪的是秋天溪邊蘆葦、茨菰叢生,枝繁葉茂,兩隻野鴨正在戲水:一隻雄鴨在岸邊單足站立小憩,另一隻雌鴨于水中回首梳羽,姿态閑适。畫面生動傳神,筆法精妙。
古人認為,秋鴨肥美,味甘性涼,可除秋燥。正所謂“鴨欲食其肥”,秋天是品味鴨肉的最佳季節。
宋代陳師道曾作詩贊美秋鴨味美:“秋盤堆鴨腳。”秋日的江畔,一盤鴨肉伴着一壺酒,欣賞着秋江煙渚的美景,别有一番情趣。這是很多古代文人的浪漫生活。
很多地方都有吃鴨子的習俗,鴨子做法也五花八門,有桂花鴨、白切鴨、子姜鴨、荷葉鴨等。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在《随園食單》裡記錄了南北各地好吃的鴨子做法,不過命名比較随便。“不用水,用酒,煮鴨去骨,加作料食之”叫“楊鴨”,就因為這是高要令楊公家做鴨子的方法;鴨肚裡塞一堆東西蒸熟,就叫“蒸鴨”,也不知道它的大名是不是“八寶鴨”。
這裡面比較奇怪的名字是“鴨糊塗”,其做法是“用肥鴨,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圓之塊,下原湯内煨,加鹽三錢、酒半斤,捶碎山藥,同下鍋作纖,臨煨爛時,再加姜末、香蕈、蔥花”。此菜看上去不方不圓、似羹非羹,一時很難給個名詞概括。之所以叫“鴨糊塗”,據說還和鄭闆橋有關。袁枚寫《随園食單》時,好友鄭闆橋已經過世,袁枚苦惱取名之時,一眼瞟到牆上鄭闆橋手寫的“難得糊塗”四字,幹脆就把這混成一團的菜叫“鴨糊塗”,既符合菜的形象,又紀念了老友,妙手偶得之。
桂花鴨是南京鹽水鴨在秋季的别稱。鹽水鴨一年四季都能做,但稻谷飄香、桂花盛開時,不僅鴨子最肥壯滋養,鴨肉還帶一股桂花香。南京飲食文獻《白門食譜》裡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内有桂花香也。”道出了秋鴨的味美可口。
金風送爽丹桂香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桂子飄香。
古時農曆八月又稱桂月,是桂花盛開最為繁茂的時期,也是桂香最迷人的時節。宋人鄧肅曾贊美桂花“雨過西風作晚涼,連雲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阙,世上龍涎不敢香”;楊萬裡誇其“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清代蔣廷錫揮毫《桂花圖》:滿樹桂花在綠葉的映襯下,閃爍着金色的光芒,尤為耀眼。而除了賞花詠花,古人在秋日更喜歡将撷來的桂花浸酒泡茶或做成桂花糕食用。
古人炮制桂花茶的方法十分講究,要摘取半含半放、香氣還未散發的桂花,去除枝葉、花蒂、塵垢、蟲蟻,與茶葉按1∶3的比例間隔着裝滿瓷罐,再用箬葉包好紮緊,隔水煮沸後取出冷卻,最後包在紙裡烘幹待用。清代烹饪書《調鼎集》載:“梅、蘭、桂、菊、蓮、玫瑰、薔薇之類,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三停茶,一停花。其花須去枝、蒂、塵垢、蟲蟻,用磁罐投,間至滿,紙箬紮固,隔水煮之,一沸即起,将此點荼甚美……煮出待冷,紙包焙幹用。”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特别提到了桂花茶的窨制:“假如木樨花(即桂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磁罐,一層花,一層茶,投間至滿,紙箬絷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幹收用。諸花仿此。”
桂花茶炮制成後,花有清芬,混雜茶香,饒有佳趣。明代邝璠《便民圖纂》中這樣形容:“桂花點茶,香生一室,菊英次之,入茶為清供之最,有甘菊種更宜茶,二花相為先後,可備四時之用。”
桂花酒的曆史也很久遠,早在先秦時便為人們飲用。
宋人孔平仲《談苑》裡說:“桂漿,殆今之桂花釀酒法,魏,有頻斯國人來朝,壺中有漿如脂,乃桂漿也,飲之壽千歲。”可見,桂花酒不僅代表美好的意象,還有保健作用。
古代以桂花為主角的酒品,大概有3種制取方式:以花浸酒,以花窨酒,以花榨酒。明人宋诩《竹嶼山房雜部》中記載有“桂花酒”條目:“摘半含桂花浸生酒漿中,密封,用時量多寡滴酒内。”并說此酒“發散滞氣”。
生酒就是沒有煮過的酒。以花浸酒操作很簡單。像《紅樓夢》裡的合歡花浸燒酒,《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時品”裡的“茉莉花、福建蘭,摘以薰茶;六月菊、白鳳仙,俱堪浸酒”,都是如此。
《調鼎集》中“花香酒”提到桂花:“酒壇以箬包。酒壇口置桂花或玫瑰花于箬上,泥封,香氣自能透下。”方法跟窨花茶頗有類似。另有“天香酒”也算花浸酒:“每碗酒一鬥,鮮桂花三升(揀淨蒂葉),入酒泥封。三月後,每黃酒一壇,加燒酒三小鐘。”唐代詩人宋之問《靈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是以後來多以“天香”形容桂香。
《遵生八箋》“菊花酒”條目:“十月采甘菊花,去蒂,隻取花二斤,擇淨入醅内攪勻。次早榨,則味香清冽。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蘭花、薔薇,皆可仿此為之。”醅就是新釀成沒濾過糟的酒。榨酒即将酒液跟酒糟分離。這樣的花榨酒融合了新鮮花汁,氣味更加芬芳。
宋人一般在槽床上用重壓法完成榨酒。南宋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中“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的床頭就是指槽床。宋代《北山酒經》卷下有“上槽”一節,對榨酒工藝技術進行了闡述:“上槽仍須勻裝停,鋪手安壓闆,正下砧簟,所貴壓得勻幹,并無箭失。轉酒入甕,須垂手傾下,免見濯損酒味。”意思是說,壓酒時,裝料要均勻,砧簟要放正,壓得要幹淨,防止濺失,将酒轉移到甕中時,要将手下垂倒下,以免損失酒味。
來自“廣寒宮”的桂花做出來的點心是什麼樣的?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說得很簡明扼要:“采桂英,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采下桂花,去掉花蒂,灑上甘草水,與米和在一起舂成粉末,做出糕來。
林洪不僅愛吃,還吃得很風雅。采下的桂花一半做成了糕,還有一半則制成了香,每當喝酒吟詩,便“以古鼎燃之”,極有清雅的意蘊。
之所以把桂花糕叫作“廣寒糕”,是因為每到科舉之年,士子們都會做這種糕互相饋贈,取“廣寒高甲”的吉祥寓意,期盼能“蟾宮折桂”、高中榜首。古時科舉多在八月,桂花盛開,讀書人此時互贈廣寒糕,也是圖個彩頭。
《調鼎集》裡介紹了“桂花糕”:“取花,灑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又,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糕蒸。”這跟廣寒糕的做法是一緻的。另有“桂花餅”記載:“取才放桂花,擠去汁,入糖搗爛,印餅。”有專家分析認為,這是一種餅狀的甜食,以糖為主料。
還有一種桂花餅出現在“紫蘇餅”條目下:“四、五月摘嫩紫蘇葉……或加鹽、糖和面,先将鍋燒紅,入麻油少許,熬鍋攤餅。餅宜薄。作餅之用生面粉七分,炒熟面粉三分,餅始發松。薄荷、桂花、玫瑰、白玉簪同。”感覺就像路邊攤大餅,薄而松脆。要是在桂花樹下擺攤,師傅更是就地取材了。
明宋诩《竹嶼山房雜部》也有一條“桂花餅三制”:“一摘桂花采去蒂,磨至二三次通細,泲去苦水,範脫小餅布紙中,又以紙覆,密置煉火上,一時炙燥之,常親煙突間收貯;一取餅複磨為坋,同白砂糖、梅酥搗範小餅;一用鮮花三升,碓磨絕細,去苦水,孩兒茶五錢,诃子去核四錢,甘草五分,俱磨細坋搗勻,以銀範或象牙範為小餅,曬幹再火炙,範中常滑以蘇合香油或松仁油,則光潤花形見也。瓷罐收,常食,開胃散積滞,用花入囊置水中,煩揉去苦,制餅佳。”
宋元時期流行湯、熟水、渴水、漿水、膏等飲料。南宋陳元靓《事林廣記》載有“木犀湯”:“候白木犀花半開者,揀成叢着蕊折之,用白梅二搥碎,一在上一在下,花在中心,次第裝在瓶中,用生蜜注灌之。如欲用,一盞取花枝、梅一,安在盞中,當面沖點,而香酸馥鼻,梅用淡豉煮,一沸漉出,晾幹,花蜜同浸。”文中所提的白梅并非白梅花,而是用未成熟的梅子鹽漬之後做成的食品。
元代鄒铉續編《壽親養老新書》記載有“桂花湯”:“黃桂花二斤揀淨去青柄,研細,以瓷器盛貯覆合略蒸花、幹姜一兩、甘草一兩略炒,右末和勻,量入炒鹽盛貯,莫令漏氣,如常點服。”
宋元時期還有一種膏劑沖水而成的飲料,《竹嶼山房雜部》中“花香宜為膏者”說:“桂花、蘭花、玫瑰花、薔薇花(燖)、茉莉花、木香花之類,用花瓣心搗糜爛,壓去水,蜜和之,日暴之,加白砂糖複搗之,收入瓷器,常以日暴。”《紅樓夢》中“糖腌的玫瑰鹵子”“玫瑰膏子”,指的就是這種。
桂花膏制成後,就可以水沖服,或點茶、和粥,滋味甘芳。至于桂花膏的樣子,大概類似于秋梨膏吧。
(王甯 綜合整理)
《中國食品報》(2022年09月23日06版)
(責編:王 甯)
本文來自【中國食品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