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龐大的詩詞庫中,有這樣一類詩,它們或形象、或自然的寫景寫物不說,其中還蘊含了一段哲理,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這些詩多将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具有生動意象。
《題西林壁》
【宋】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确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雪梅·其一》
【宋】盧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好方法,因為有比較才能有鑒别。
《登鹳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哲理】要看得遠,就必須登得高。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哲理】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隻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凫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着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曆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遊山西村》
【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哲理】人們在探讨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哲理】海日生于殘夜,将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将趕走嚴冬。“日生殘夜”、“春入舊年”,表示時序的交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