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媽媽帶着3歲多的寶寶在花園玩,一個寶寶搶了另一個寶寶的玩具,被搶玩具的寶寶哇哇大哭,媽媽過來詢問,當她得知原因後對孩子說:“寶寶乖,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給他玩一下好不好,你在家裡可以玩,小朋友要學會分享。”可是寶寶還是哭着不願意,大聲叫着:“不行,是我的,我不願意,我不給!”媽媽隻能尴尬地數落孩子不能這麼小氣。
這是我們常見的場景,孩子們一個覺得是自己的東西所以不願意分享,另一個覺得自己想要一定要搶到手。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别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大人常常因此說孩子小氣、自私。
當孩子餓了或想要什麼東西,不分時間場合,他會用很無賴的表情、賴在他的位置或地上,對你大叫:“我現在就要!”特别強調“我要······”,如果言語無效,可能還會用“行動”來表達他們的急迫性,孩子會依現有的能力,用最輕松、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這被大人理解為很自我,即以自我為中心。
那麼,孩子究竟為何如此“自私”?
上圖是演示視頻截圖,三歲的孩子能說出自己面前的山丘上能看到什麼,當他與實驗員調換位置,坐到對面後,問他實驗員面前的山丘能看到什麼,他答不出來。五歲的孩子做同樣的實驗,能說出對方所見到的東西。
皮亞傑以此證明了兒童采取一種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自我中心期”。3歲時期的以自我為中心,指的是這個時期的小朋友,會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釋這個世界,诠釋别人的想法,他們會覺得全世界的想法都跟他們一樣,感受也是一樣的。這就讓成人誤以為孩子很“自我”、“自私”,其實他們隻是尚不能從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
曾看到一篇“育兒”文章,說孩子2-3歲很自私,不願意跟别人分享玩具,什麼都說是自己的,要父母注意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為,否則對今後有多不良的影響。其實,這隻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一個過程,切勿生硬地批評孩子或講道理,因為他們聽不懂,刻意糾正沒有效果,甚至還會強化這一行為。
針對“自我中心”期有一個“去自我中心”的說法,五、六歲就是孩子“去自我中心”的最佳時期,如果這個時候過渡得好,孩子不會變得真的自私、自我。去自我中心的最好方式就是孩子們愛玩的“過家家”遊戲,也就是角色扮演。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媽媽、公主、司機、醫生、飛行員等等他們想要扮演的角色,像那個角色那樣說話、做事,以此遊戲形式來學會體驗别人的感受。平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分享遊戲,如你玩這個玩具玩幾分鐘,再給另一個孩子玩,玩具是誰的最後還是會回到誰的手裡。如今的家庭多數是一個孩子或者二胎還小,缺少玩伴,可以多讓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促進其社會化發展。幼兒的一切活動都以遊戲為主。
有時候,自私的家庭也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如自私的父母必定會養育出自私的孩子。
另外,有二胎的家長一定要注意,我之前的一個學生五歲多,媽媽反應孩子總是要她為他做什麼事情,明明這些事情他可以自己做,如果媽媽不願意,孩子就會哭鬧或發脾氣,特别是總是說妹妹不好,媽媽總覺得孩子很自私,自己很忙要照顧妹妹,妹妹又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也不會讓着她。其實,這個孩子的這些看似“自私”的行為隻是因為媽媽照顧妹妹而忽略了他,他希望媽媽也能像對妹妹那樣有同樣的時間來陪伴自己。這一心理促使了孩子的“自私” 的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