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朋友”這個詞,想必大家想說的很多,比如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又比如周華健的一首《朋友》唱得人心潮澎湃,又比如臧天朔的一首《朋友》更是令人淚目。“朋友”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誰沒幾個朋友呢?
“朋友”現如今是一個詞語,指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人。但追溯這個詞,會發現,其實在古代這是兩個詞,如今的“朋友”是古代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一個“朋”和一個“友”。“朋”和“友”是兩個不同的詞,内涵也不一樣。
要理解這個詞,先得知道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拼音語系,唯有我們中國保留下來了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形表意”,也就是說每一個字表達的是生活場景中的一幅圖畫。
理解了這個,我們再來看“朋”這個詞,“朋”的形狀是古代兩串貝殼,貝殼代表貨币。根據考古大師郭沫若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得出結論,一朋為一系,一系是五個,所以這個“朋”最初的本義是表示貨币單位,不少青銅器銘文上能看到“朋為五貝”的說法,而《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裡也有“即見君子,錫我百朋”(翻譯:已經見到那君子,賜我貝币千百朋)的語句也可以佐證這一說法。後來随着文字的流變,這個字在上邊又加上了一隻手,再後來逐漸演變,一直到了現在的兩個月字。
從而這個詞就有了引申義,共同花錢、吃喝的人就稱呼為“朋”。而“友”呢,是指一塊幹活的人。
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那你憑什麼說“友”是一塊幹活的人呢。先來看“友”的字形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都可以看出,這個字是由方向都往左的兩隻手靠在一起,表示同心協力做一件事的意思。
所以,文言文中不會出現“朋友”這個詞,“朋”和“友”都是單獨出現的,就是因為這兩個詞含義不完全一樣。正因如此,成語是“狐朋狗友”,而不是“狐友狗朋”。因為狐狸可以一塊吃飯,但狐狸能一塊打獵嗎?這裡可以看出,古人是多麼智慧,一個字從造字開始就琢磨得非常透徹,有錢的,一塊花錢、吃飯的叫“朋”,而一塊幹活、勞動的叫“友”。
那為什麼現代有了“朋友”這個詞呢?是因為漢字的不斷發展,最初的4500個甲骨文,其中3000個過于複雜的被曆史淘汰,而剩下的1500個甲骨文,也就是單音節詞得到繼續使用,進而發展到雙音節詞、多音節詞,漢字也就越來越多。現如今,常見的漢字有3500多個,共約有8萬多個,但這些都是從1500個甲骨文發展和拓展而來的。而詞語就更多了,《現代漢語詞典》裡收錄的詞語達到了6.9萬,足以見證中國漢字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