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04:14:34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解析齊魯乾時之戰)1

乾時之戰的古戰場臨淄矮槐樹村

在曆史上,關于齊、魯戰争,人們更加熟悉《曹刿論戰》所描寫的齊、魯長勺之戰。長勺之戰,魯莊公采納曹刿建議,魯國取勝。其中“一鼓作氣”、“肉食者鄙”之類的成語令我們耳熟能詳,也讓人們對齊、魯長勺之戰印象深刻。

但是與此相反,并在此之前發生的一場齊、魯戰争,也就是齊、魯乾時之戰卻以魯國慘敗告終。這場戰争,如果不是魯莊公部下采取丢卒保帥的計策,讓魯莊公棄車潛逃,通過驿站逃回魯國,則魯莊公成為俘虜的可能性很大!

從某種意義上看,齊、魯乾時之戰是齊、魯長勺之戰的前導,更是足以讓魯莊公終生銘記的恥辱。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魯莊公背上了“肉食者鄙”的标簽,并因此讓年輕氣盛的魯莊公俯下身來,請教并聽命于曹刿的指揮,從而取得了長勺之戰的難得一勝!

因此,對齊、魯乾時之戰進行全面解析,才能更好的了解齊、魯沖突的曆史背景和曆史真相。

一、乾時之戰起因

魯莊公九年春,弑殺齊襄公的公孫無知在雍廪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魯莊公這時發現,逃難入魯的公子糾于魯而言可謂是“奇貨可居”,從而精心打起了國家利益的小算盤。但可惜,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先聲奪人,提前由莒入齊,成功上位,做了國君!氣急敗壞的魯莊公不甘心于魯國小算盤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悍然發起了一場旨在強行送公子糾奪取齊國政權的戰争。

這就是齊、魯乾時之戰的起因!

關于這場戰争,令魯莊公惱羞成怒的原因在于,就在這年春天,魯莊公為了保險起見,也為了今後更好地敲詐或控制齊國,魯莊公作為國君,親自找來幾位齊國大夫,在魯國“既”地進行了會盟。正常的邏輯,這次會盟的目的,一定是要按照魯莊公的意思,鎖定公子糾在未來齊國的國君大位,并答應魯國的其他要求。

但這對于齊國而言,當然是政治勒索。這樣的勒索,不但是失“德”行為,更是不義之舉。看透魯莊公心思的齊國大夫,就有可能采用欺騙的方法,以答應會盟的方式麻痹魯國。從事後情況看,齊國大夫回到臨淄之後,不但魯莊公願望落空,而且事态向着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如同‬“煮熟的鴨子飛了”,魯莊公怎‬能不惱羞成怒!

根據魯史《春秋》記載,“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這段話雖然僅僅有13個漢字,卻内容豐富,意味深長。首先,由這段話可以判斷,一定是“齊小白入于齊”在前,而“公伐齊納子糾”在後。也就是說,齊國大夫回去不久,公子小白就被迎回了臨淄,并順利繼位成了齊國國君。由于魯莊公發現自己被齊國人耍了,所以才會氣急敗壞,出兵讨伐!這就是一個“伐”字的來由。其二,“齊小白入于齊”所指出的“入”字大有深意!按照古人用字,從國外回來做國君,大概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國人迎接回來做國君,這種屬于民心所向,稱之為“入”。其二是國君出逃,回國後由國人重新擁立,這種稱之為“複歸”。第三種是諸侯以武力強行扶植回國再次出任國君,稱之為“歸”。

齊桓公即位齊國國君,就是第一種模式,這是魯史《春秋》做出的政治定性!基于這樣的政治定性,可以确認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是在齊國期盼下,被主動迎接并順利繼承齊國國君之位的。如果這是事實,那麼魯莊公肯定是被齊國大夫們耍了!至于後世有注釋者認為齊國大夫分屬不同陣營,而其中一部分支持公子糾并配合魯國的說法,可能更多是出于對魯莊公的同情,而非事實!

正是由于魯莊公所謂的“奇貨”公子糾被自己砸在自己手裡,才會導緻魯莊公憤怒于自己被欺騙,懊惱于自己失于算計,焦慮于公子糾如何處置。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魯莊公才會做出“伐齊”的非理智舉動!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解析齊魯乾時之戰)2

二、乾時之戰的地點

乾時,這個地方在臨淄附近,因時水而得名。所謂時水,也就是季節性河流,即今天流經臨淄附近,發源于臨淄之南黃山之陰的烏河,是一條由南向北并不太大的河流,此河古代也稱耏(ér)水 、溡水、時水、幹時等。而處于臨淄區辛店街道的矮槐樹村,據說就是齊、魯發生乾時之戰的古戰場。這個地方,僅僅距離臨淄古城11公裡,完全是臨淄近郊。由此可知,魯莊公長驅将近200公裡發起的這場戰争,其冒險性有多大!而冒險性背後,又是何等的憤怒、焦慮與志在必得!

乾時之戰發生地矮槐樹村,作為臨淄近郊,也是剛剛由山區進入平原的分界線,這樣的地方能作為齊、魯戰場,其實已經深入齊地。考慮到這場由魯莊公發起的戰争已經由夏至秋,時間過去至少70天以上,說明伐齊之舉或者中途變卦,或者一路行軍不易。或者沿途遭遇抵抗,或者被其它變故耽擱。否則,這麼長的時間才到臨淄城下,僅從軍事上看,魯莊公已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解析齊魯乾時之戰)3

齊長城青石關

因為,可以肯定的是,魯軍遠離曲阜,補給困難,加之經由萊蕪,穿越山區,尤其要過齊屬青石關,在翻山越嶺之下,其戰鬥力一定會出現嚴重損失。而“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的形容,大約十分恰當。

三、乾時之戰發生時間之疑

根據《春秋》記載,“夏,公伐齊納子糾。”說明乾時之戰由魯國發起,開始于夏天。但是,這場戰争卻真正爆發于秋天,即《春秋》“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按照《春秋長曆》推算,八月庚申是八月十八日。這說明,從公子小白入齊到魯莊公來到乾時之地,期間過去了數月,保守估計,至少過去了70天!

這麼長的時間,魯莊公在幹什麼?這完全不符合納公子糾于齊的急迫心情,更不符合軍事上速戰速決的基本要求。尤其令人費解的是,齊強魯弱、齊大魯小這是定論,而魯莊公單憑一國之力,敢于長驅直入齊境,如果僅僅用魯莊公惱羞成怒,且利令智昏來解釋,是無法令人信服的!難道魯國的大夫們真就是酒囊飯袋?難道以管仲之智也看不破其中勝負之分?

抛開軍事上的的困難,魯莊公一定是遇到了其他方面的幹擾因素,才會導緻行軍遲緩,師老兵疲。如果結合齊襄公下葬的日期,也許會明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據《春秋》記載,“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這說明在七月二十四日,齊襄公正式下葬,距其死亡已經過去了近八個月。

古代齊魯之戰以弱勝強(解析齊魯乾時之戰)4

坐落于山東省濰坊市境内的齊襄公墓

在春秋時期,國君被弑殺,死亡國君的葬期就無法保證,與齊襄公之死情形大緻相同的如衛桓公,魯隐公四年被其弟衛州籲所殺,而衛州籲又被大臣石碏設計殺死,因此,衛桓公從死到下葬,時間長達十四個月。衛宣公繼位後,又過了四個多月,衛桓公方才下葬。由此觀之,齊襄公喪禮準備時間也會在三、四個月之間。如果按照三個月時間,開始準備時間也在四月二十四日之前,甚至更早。據此推算,公子小白入齊時間應該是夏天的第一個月,即四月份。

公子小白入齊做了國君後,會有什麼樣的事情導緻魯莊公伐齊的步伐變慢?大概推論,隻有葬禮這一件事情會妨礙魯莊公立即出兵。也就是說,如果齊桓公即位後立即着手舉辦齊襄公葬禮,并向魯國發出參加葬禮的邀請,魯莊公就必然會面臨兩個方面的壓力。第一,齊襄公作為魯莊公的舅父,在其母親健在的情況下,依禮,應該給齊襄公的葬禮準備豐厚的“賵”,也就是随葬用品如車馬之類。在這種情況下,魯莊公礙于母親的壓力,也不得不放慢伐齊的步伐。其二,諸侯葬禮,非常重要,周邊各國,乃至周天子,都會派人參加并随上豐厚之禮。如果魯莊公膽敢在此期間舉兵入齊,不但不義,也會被國際社會唾棄。所以,正是礙于齊襄公葬禮所形成的道義壓力,魯莊公才會停下伐齊的步伐,甚至還必須派人參加齊襄公的葬禮。

由此可知,魯莊公在夏天開始啟動的伐齊之戰,很有可能是激憤之下的沖動決策,但很快會被齊襄公的葬禮因素,尤其其母文姜的阻撓所擱置。

但是擱置并不等于放棄!齊襄公下葬于七月二十四日,距離乾時之戰發生的八月十八日還有二十四五天,這個時間符合魯國軍隊從曲阜到達齊國臨淄周邊的時間要求!因此,有一種可能性,即夏天伐齊之舉被擱置之後,魯莊公本人或者其他人會建議魯莊公,屯兵魯、齊邊境,在齊襄公葬禮之後出兵伐齊,伺機再送公子糾入齊。這樣,伐齊之舉真正被落實就會又晚了三個多月。也隻有這樣,才能解釋魯莊公何以花費這麼長的時間伐齊。除非,曲阜到臨淄之間的軍事行動遇上了節節阻擊的遭遇戰,魯莊公是一路打到齊國臨淄城下的。但這樣的假設,完全不符合古代軍事常識,也不符合情理,是不可能的!

四、魯莊公為什麼一定要送公子糾入齊?

按照以上分析,魯莊公送公子糾入齊,不但機會喪失,還面臨着重重障礙與重大風險,但為什麼魯莊公會如此“頑強”地要堅持送回公子糾?

如果四五月份,公子小白剛剛入齊之時,魯莊公做出伐齊舉動是出于激憤,是沖動之下的決策,但在三四個月過去之後,在齊襄公下葬之後,在齊國内政趨于穩定之下,魯莊公仍然出兵伐齊,在明顯喪失戰機的情況下,是很難再用憤怒和沖動來解釋的。尤其是,魯莊公以國君之尊,勞師遠征,兵臨臨淄城下,在軍事上是明擺的冒險,但為什麼魯莊公會這樣執拗下去?

除了魯莊公繼續會以公子糾為“奇貨可居”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在于公子糾的身份,以及公子糾身份所起到的忽悠作用!

按照《公羊傳》所說,公子糾是“宜為君者”,也就是擁有嫡長子的身份,甚至有太子的正式身份。這樣的身份,讓魯莊公感到送公子糾入齊,名正言順。而公子糾一行,也會以此身份忽悠魯莊公,一旦魯國軍隊入齊,在公子糾的号召下,一定會有人看在“故主”的面子上獻城歸降,并把公子小白趕下齊君寶座!否則,魯莊公難道不去想一想,曾經區區一個衛國,齊襄公為了送回衛惠公重新回到衛國,不但花了八年時間,而且動用了魯國在内的多國力量,尤其最後一次動員五國伐衛才把衛惠公送上衛君寶座。那是費了多大的勁啊!何況現在面臨的是強大的齊國!

五、乾時之戰的結局

齊、魯乾時之戰,魯國慘敗!這場戰争,魯莊公差點做了俘虜!據《左傳》記載,“ 秋,師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從這個記載可知,魯莊公所乘的戰車成了齊國人的戰利品,也就是“公喪戎路”。戎路就是戰車,是比一般普通戰車較大的戰車,國君專車稱之為“路”。“公喪戎路”四字活脫脫刻畫出了青年魯莊公戰敗時的狼狽樣!

尤其“傳乘而歸”四字,會讓我們體會到魯莊公是如何撇下師衆不顧,拼命奔逃于山野之間,甚至一口氣跑到了魯國境内的狼狽樣。一口氣跑到魯國境内的魯莊公來到魯國驿站,駕上驿站的車馬,自個兒逃回了曲阜。

魯莊公能夠避禍于戰亂之中,逃亡于追殺之下,要感謝他的兩個随從“秦子、梁子”!在魯莊公逃離戰車之後,并消失于走卒之間時,正是這二人舉着魯莊公的旗幟,駕着魯莊公的“戎路”,“避于下道”以迷惑齊人,才使得魯莊公順利逃脫。“下道”可以理解為下坡之道,其它之道,大概是與魯莊公逃離方向不一緻的方向。而秦子、梁子,一個是戎右,一個是禦手,這兩個人自然都被俘虜了。即所謂的“是以皆止”,止者獲也。秦、梁二字,有可能是其母親之姓,稱呼如骓甥、養生一般。

可以想像,魯莊公棄師而逃,“傳乘而歸”,魯國的這次失敗會有多嚴重!回到魯國的魯莊公會有多麼懊惱!多麼羞辱!相應魯國的損失會有多大!

這次失敗,應該是魯莊公沒齒難忘的記憶!也是對魯國“缺德”的一次嚴重教訓!更是曹刿敢于鄙視魯莊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也是後來長勺之戰中魯國能夠取勝之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