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禀精于天意思

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禀精于天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01:30:27

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

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禀精于天意思(聖人之所以為聖)1

王陽明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在十五、十六世紀初的中國,似乎有點振聾發聩。其實,他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南昌回餘姚,舟至廣信(今江西上饒),谒大儒婁諒,在說到宋儒格物之學時,婁氏就說過:“聖人必可學而至”;因此,王陽明直接以堯舜指代聖人,隻是更加具體化了而已。

不過,讀書細心的人,會發現王陽明心裡的“聖人”,與古儒口中的聖人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和我們現在俗常理解的聖人也有差别。

一次在老家,學生蔡宗兖問王陽明:“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

王陽明的回答是:“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镒,文王、孔子猶九千镒,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聖人。”

聖人猶如金子,看成色不看分兩(重量)。成色足,不雜銅、鉛的是精金,一兩是精金,萬镒(二十四兩為一镒)也是精金;純乎天理不雜人欲的是聖人,不關乎知識多少、能力大小;知識多、能力大的是聖人,知識少、能力小的也是聖人。

王陽明接着說:“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镒,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

其實,王陽明的哲學,隻有價值理性,沒有工具理性。這似乎也是他重“質”不重“量”的一個特點。

隻是王陽明在強調個體人的修練難易程度時,也會考慮到先天“成色”的差異,對最後成聖之快慢,甚至能否成聖,會有影響;但“質”仍然是根本性、方向性的。

譬如,他說:“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猶煉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差别)不多,則鍛煉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則鍛煉愈難。人之氣質清濁粹駁,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其下者必須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則一。後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欲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以為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将聖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镒精金,不務鍛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镒,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複有金矣。”(以上見于《傳習錄》上卷)

不得不提醒注意的是,上段引文中,細讀還延展出王陽明的另外兩個觀點:一、聖人并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二、隻守本本、教條容易去聖愈遠,乃至知識越多越反動。在王陽明的心裡,天理,也隻有天理,才是判定是否聖人的标志和識金石。

如果是熟谙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一定知道,中國古代所謂“聖人”,必須是道德高尚、通達事理的人。而且,在通達事理這個層面,“聖人”幾乎和“先知”就是一個意思。

聖字繁體作“聖”。甲骨文聖字就有“耳”有“口”,“乃以耳形著于人首部位強調耳之功用;從口者,口有言詠,耳得感知者為聲;以耳知聲則為聽;耳具敏銳之聽聞之功效是為聖。聲、聽、聖三字同源,其始本為一字,後世分化其形音義乃有别,然典籍中此三字亦互相通用。(甲骨文聖)之會意為聖,既言其聽覺功能之精通,又謂其效果之明确。故其引伸義亦訓通、訓明、訓賢,乃至以精通者為聖。”(見《甲骨文字典》)

人之耳目,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功能器官。通情達理的人,才能臻于高尚之道德。如果說聖人而才力不逮,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但王陽明倡言“人皆可以為堯舜”,有另外的意義在,這也是應該值得我們琢磨的事情。

(本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