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周博文
“皮影女團”、茶百戲、骨木鑲嵌、樹皮畫……這些琳琅滿目,兼具古韻和潮範兒的獨特物品,是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奉給大衆的聲色盛宴。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平
自2014年永久落戶濟南至今,非遺博覽會已在泉城連續舉辦了五屆,本次展會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不僅讓人觸摸到傳統文化的鮮活脈搏,也讓人們體會到古老非遺與現代生活結合的多種可能。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泉城非遺娃”IP首次亮相,動感十足的頭發和腳下的波紋寓意黃河的浪花和不斷創新的力量,“泉城非遺娃”有中英文版平面标識,也有陶塑版立體形象。其背後的理念,則是“青少年當為非遺文化活态傳承的領跑者”,也寄予着設計者和主辦方對非遺傳承的期許。
火爆的“天地人和”非遺展
從山東濟南刻瓷到江蘇徐州香包,從廣東潮繡到陝西綏德石雕,從曲山藝海、華服之美,到大運河美食……第七屆非遺博覽會以圖片、文字、影像和現場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将祖國各地的非遺項目鮮活生動的展示在人們面前。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邵凱、周博文
本屆博覽會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在策展設計上,以“天、地、人、和”為脈絡,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等4個版塊,共有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邵凱
展覽會現場,觀者如雲,摩肩接踵。對于喜愛的非遺物品,人們可觀賞、可品嘗、可學習、可購買,行走其間,猶如進入一座非遺物品點綴而成的大觀園,也如行走在流動的曆史文化長河中,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展會上,濟南的非遺項目十分亮眼,共展示出詩畫泉城、精緻泉城和錦繡泉城三部分。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詩畫泉城主要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趵突泉、大明湖、濟南的冬天等泉城風景,以及二安文化、濟南非遺、民間故事等濟南曆史人文。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錦繡泉城”以魯繡、王輕靈旗袍、東大服飾、拼布布藝等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讓參觀者體會到泉城的魅力和風采。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頭發絲上刻字的巧奪天工,讓人驚歎微雕的硬實力,商河老粗布和馬友誼葫蘆雕刻則讓參觀者看到了非遺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的巨大潛力。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平
展會上,運河沿線8個省市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實踐成果,如同一幅運河文化長卷在眼前徐徐鋪開,穿梭其間,盡覽燕趙京津、齊風魯韻、詩畫江南的獨特魅力;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邵凱
在“浙江非遺GO”數字專題體驗區,觀衆戴上VR眼鏡即可深度觀摩桐廬剪紙非遺技藝,親身體驗數字技術賦能讓非遺“活”起來;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封晖
在山東展區,觀衆可以購買兼具傳承溫度和時尚熱度的草編包等非遺産品,其中費縣手繡出品的一頂小小虎頭帽,要兩萬多針,耗時十多天才能完工,充分體現了齊魯大地的匠心與創新。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邵凱
此外,太極拳、茶百戲、汝瓷燒制技藝、樹皮畫、四大名錦之首的“雲錦”等琳琅滿目的非遺項目,應有盡有,使觀衆充分體會到非遺之美、非遺之樂。
“活起來”的非遺最動人
非遺常常關聯着一段漫長的曆史、一種特殊的技藝,這是非遺的寶貴之處,也是傳承困難所在。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周博文、邵凱
相當長時間以來,大衆缺少了解、後繼無人等困境,阻礙着非遺的代際傳遞,有些非遺項目甚至面臨着徹底消失的危險。而對非遺的保護,僅靠傳承人自身的匠心匠行,遠遠不夠,隻有全體社會的關注和參與,才能使非遺真正煥發活力,傳承下去。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保護、弘揚非遺,必須創新傳播手段,讓大衆走近非遺。近年來,“非遺 文創”、“非遺 遊戲”等新穎的融合形式,豐富了非遺的内涵、擴展了非遺的形式,使非遺成為文創、遊戲等領域的創作資源,更深層次的融入創意産業,使非遺真正融入當下生活。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平
通過研學、沉浸式體驗的形式,讓非遺走進“00後”的視野,也讓年輕人走近非遺、愛上非遺,從而擴大非遺受衆面,從源頭上解決後繼無人的窘境。
保護非遺,傳承非遺,還要讓非遺與生産力有機結合,這方面,最生動的案例當屬非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本次展會期間,徐州香包傳承人王秀英,帶來了造型淳樸、圖案精美的香包。
據悉,徐州香包的曆史至少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徐州正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在傳承人王秀英的帶領下,她所在的馬莊村有400多位女士跟着她學習香包制作手藝,并帶動周邊村女性就業達3000多人,2021年,馬莊村香包産值達800多萬元。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封晖、王琴
本次非遺展覽會,還通過“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闆塊,将中西部省(自治區)成果顯著、帶動作用強的46家非遺工坊“搬進”非遺博覽會,立體展示了以非遺為切入點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呈現了非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成果。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平
其中,湘西七秀坊非遺工坊的“讓媽媽回家”計劃,累計培訓繡娘1200餘人,簽約帶動4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2人,累計使繡娘增收600餘萬元,發放貧困戶分紅30餘萬元,實現了“帶着娃繡着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行動目标。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以山上的枯木、倒木為主要原料,“變廢為寶”的白狼林俗樹皮畫,也讓一方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帶動人數從幾個人到200人以上,将收入從幾百元提升至幾千元,讓更多的居民、貧困戶掌握非遺技藝和脫貧本領。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邵凱
此外,山西霍州花馍、羌族草竹編、潮繡等非遺項目,也有力得帶動了留守女性和殘疾人就業,吸引不同社會力量深入鄉村,大大增加了鄉村振興未來建設者的基數。
“非遺之城”在路上
中國非遺博覽會是非遺領域的全國性重要品牌活動,已成為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宣傳非遺保護理念、引領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平台。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王琴
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濟南非遺資源燦若星河,非遺保護與傳承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系統性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同時,非遺亦成為泉城的一張文化名片。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濟南舉辦,并從第四屆起永久落戶濟南。在此過程中,濟南與非遺博覽會相互見證、共同成長,濟南也在謀求“非遺名城”發展之路。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多年來,濟南對非遺博覽會的積極争取和精心籌備,體現了這座城市對非遺保護、對文化建設的重視。
與此同時,非遺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亦不斷賦能濟南的城市軟實力建設,提升濟南的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加碼泉城市民的幸福感。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為了對非遺資源進行活化,濟南建立市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庫并給予資金扶持、拍攝濟南民間傳說動畫片、創建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
為了拓寬非遺傳承渠道,濟南開展知名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開設公益培訓班;推動非遺的傳承弘揚,實施“泉潤非遺 文傳校園”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在2021年全國非遺傳播活力值TOP100名單中,濟南市13個縣區入選。
未來,濟南将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運用更多創新手段和工具,讓越來越多的非遺,真正走出去、走下去,連接現代生活,賦能精彩未來。
第七屆非遺博覽會 攝影:芳子
為非遺傳承凝心聚力,讓中國非遺名揚世界。濟南,一座“非遺名城”的身影,正日漸明晰。
來源:濟南市文旅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