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

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8 05:13:00

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60分媽媽,有着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孩子在她面前也可以做真實的自己,60分媽媽,是孩子的最佳起飛平台-------《曾奇峰的心理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媽媽隻配吃芒果核)1

媽媽吃芒果核孩子吃芒果肉

60分媽媽,有着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孩子在她面前也可以做真實的自己,60分媽媽,是孩子的最佳起飛平台-------《曾奇峰的心理課》

前兩天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媽媽發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盤切成小方塊的芒果,以及三個被啃得幹幹淨淨的芒果核,配文是“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隻配吃芒果核了”。

媽媽原本是想調侃一下自己現在的地位有些卑微,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彰顯母愛的無私和偉大,沒想到評論區卻翻車了,網友們說這是自我感動的愛而已,買4個芒果不行麼?有必要這樣偉大麼?

我能理解媽媽的做法,因為“媽媽”這個角色好像是刻在基因裡一樣,從當媽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不由自主地“犧牲起來”,好的都留給孩子,慢慢的,在圍着孩子轉的日複一日中習慣性委屈自己。

網友們說這種愛隻是感動了自己而已,對于孩子來說,無限犧牲、自我感動式的母愛并非好事,也不是必須的。

孩子需要母愛,但自我感動式的母愛就大可不必了

母愛是無私偉大的,毋庸置疑,但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體現無私偉大的,比如,家境尚可,不是大富大貴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有實力能買4個芒果的那種。

這樣的家境之下,下面這些愛,媽媽其實不用額外提供給孩子:

  • 吃飯的時候,其餘人吃的都是剛做出來的香噴噴的新飯,媽媽卻端着昨天或者早上的剩飯,熱一熱吃了。

  • 貴的水果全部留給孩子吃,媽媽要麼不吃,要麼隻能吃便宜的,或者同類型的水果(比如車厘子),孩子吃等級好的,其餘人吃等級一般的。

  • 每次都讓孩子優先挑選大的、甜的、好吃的,然後媽媽吃孩子挑選剩下的。

  • 給孩子買東西不怕花錢,啥貴買啥,要啥買啥,給自己買東西卻摳摳搜搜,能湊活就湊活,比如有的媽媽一兩年都不舍得給自己添置新衣服新鞋,并不是買不起,而是覺得這些錢應該花在孩子身上。

    類似的做法還有很多,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資源、财富允許雨露均沾的情況下,媽媽依然無條件地把屬于自己的那部分,以愛的名義,讓給孩子。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媽媽覺得“母親”就應該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樣才配得上“母親”這個稱号。

    在生活條件不富裕的年代,比如60、70年代,這樣的奉獻是偉大的,也是有回報的,孩子們會感恩,會明白父母吃苦是為了讓自己長大以後不用再吃同樣的苦,然後努力盡孝。

    但是在如今這個年代,媽媽這樣的奉獻依然偉大,但卻不必要,可能還會給自己和孩子都帶來負面的影響:

    1、媽媽容易失去自我價值,變成廉價勞動力

    如今的媽媽越來越難做,既要工作掙錢,又要幹家務活,還要教育孩子,一個人硬生生地活成了一個軍隊,在這樣重擔之下,媽媽的自我空間不斷被擠壓,時間長了,都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

    如果連吃穿用度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也要不斷被打壓,屬于自我的權利真的就一點一點喪失了。

    有多少媽媽總是随便湊合,還得大度地勸說自己,這個年齡還講究啥, 娃最重要,好不容易添置了一件貴點的衣服,卻心生慚愧,覺得浪費錢。

    更重要的是,媽媽從自己身上摳下來的愛,可能并不會被老公和孩子看到,老公依然會調侃你“咋越來越胖”,孩子充滿疑惑的問“媽媽,為什麼你不用上班”。

    2、孩子容易變得自私,不懂得理解别人

    雖然幼兒階段孩子的認知發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辦法站在别人的角度來理解問題,但是我們依然要幫助孩子發展共情能力,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包括媽媽。

    比如好吃的,孩子可以吃,媽媽也可以吃,媽媽也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也需要獨立的時間幹自己的事情。

    如果處處為孩子着想,事事給孩子讓路,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就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得遷就自己的需求。

    假如文章開頭那個媽媽的孩子問她:媽媽,你為什麼吃芒果核不吃芒果肉?媽媽該如何回答?

    如果媽媽說自己不愛吃芒果(但實際上媽媽明顯是愛吃的),這不就違背了自己真實的内心,或許以後為了圓這個善意的謊言,每次都得說不愛吃芒果。

    孩子不會明白大人的話裡有話,感動他的也隻有芒果的美味而已。

    給孩子60分,給自己40分,愛孩子也愛自己,這樣的母愛才有彈性

    讓自己活得快樂、輕松,是所有父母能夠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因為這樣的父母能使孩子敢于遠走高飛-----《你不知道的自己》

    在重視家庭教育的今天,媽媽們會通過各種渠道學習育兒技巧和方法,卻忽視了最簡單的一條教育法則:那就是活出最真實、最精彩的自己,媽媽先是自己,後是媽媽。

    愛孩子,也要愛自己:

    1、認可自己的勞動價值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全職媽媽的勞動價值是不被認可的,帶孩子意味着“在家享福”,不外出工作掙錢就是沒有貢獻。

    更可怕的是,媽媽自己也這麼認為,卑微地承擔起所有的家庭責任。

    既然是家庭責任,那就應該人人有責,隻要付出了勞動,就是有價值的,媽媽作為勞動者,要先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家人的尊重。

    2、主張自己的權利

    無私的母愛,讓家人忽略了那個手裡總是幹着活的媽媽,也是一個有需求的獨立個體。

    媽媽的義務是照顧好一家人,媽媽的權利又在哪裡呢?權利是需要自己站出來捍衛的,比如:

  • 每周給自己放一天假,必須要放假!跟姐們出去約個火鍋喝個小酒,喝咖啡吃甜點買衣服,把孩子扔給爸爸帶(對爸爸帶娃這件事,媽媽要求别太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 逢年過節給自己買個禮物,禮物不需要有多貴重,在預算範圍之内,盡量滿足自己,這是自己對自己的嘉獎

  • 家務活别自己全扛了,分配一些給爸爸和孩子,維護家庭幹淨整潔,人人有責

  • 累了、病了的時候,會要求家人提供幫助,而不是忍着不說,帶病上崗

    3、别放棄對自己的投資

    在《爸爸當家》節目中,一個媽媽說:自己不帶孩子的時候,不知道幹什麼,有點找不到自己的感覺,看到爸爸帶孩子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又怪父子兩不理她。

    整天圍着孩子轉,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孩子服務,一旦脫離孩子,媽媽就迷茫了。

    可是,總有一天,孩子是要離開的,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需要完成與父母的分離。

    那個時候,媽媽豈不是失業了?

    所以,不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自己的投資,這種投資不一定非得是工作掙錢,也可以是看書、畫畫、鍛煉身體等等。

    隻要能讓自己脫離媽媽這個角色的工作内容,專注于自己,都是投資。

    最後引用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的一段話,送給所有的媽媽: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現的是一個飽滿的生命狀态,也就是不需要通過對孩子做出很多犧牲來證明自己存在的狀态,我們雖然是你的父母,我們也是人,我們需要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完全是為了你活着,這種姿态本身就在告訴孩子,你也可以過自己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