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溝通與技巧的書

關于溝通與技巧的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3:16:57

#非哥2022年薦書#第169本,天天都讀書,一天讀一本。

摘要其要點,讓您十餘分鐘即可覽其概貌,高效掌握一書大意。

書名:《1小時就懂的溝通課》

作者:李尚龍(百萬銷量作家、青年導演、編劇)

點評:溝通的目的是達到自己預設的要求。溝通的目的,是讓雙方同頻共振,産生加法效應。可是,往往無效溝通,就是做減法,越溝通,越無法溝通,甚至不斷制造新的裂痕,産生更嚴重的矛盾。溝通其實是講究方法的。同樣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将有不同的溝通效果。

關于溝通與技巧的書(這樣溝通就對了)1

◆ 語言決定我們的思維

>> 有位心理學家說: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我們的思維,最後決定我們的文化。這個假說,就是心理語言學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甚至還提出,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于語言。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有兩個主要觀點:第一,語言決定論。語言決定論的核心思想是:語言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控制語言來控制思維,而通過控制思維,你就可以控制行動。第二,語言相對論。語言相對論指的是:不同的語言不能表示同一個社會的現實。比如中國古代的青樓、镖局和科舉就很難翻譯成英語,而西方的美式咖啡、拿鐵、卡布奇諾、菲力牛排我們也隻能強行翻譯成中文。一種語言背後是一種文化,你的英語再好,也沒辦法翻譯出中國文化。

>>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殖民者占領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要從教育上磨滅被殖民者原有的語言,讓他們學習新的語言。因為通過語言的殖民,就自然實現了思想的殖民、文化的殖民,最後徹底消滅了殖民地的傳承。如果你看過電影《賽德克·巴萊》,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就算拼了命,也要保住自己民族的語言。因為語言,也是這個族群文化的依托。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在提出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語言的确會影響我們的思維,但是它不能完全地決定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維也可能受到除語言之外的事情影響。至于是什麼,可能是環境,可能是時代,也可能是基因……所以我認為,語言、思維兩者是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共同成長的。

>> 對我們來說,努力用一些正能量的話去溝通、去闡述,并養成習慣,也是改變思維的一種方式。

◆ 不要用暴力溝通彼此傷害

>> 老公對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點啊?”老婆對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老師對學生:“這道題都能錯,你怎麼這麼笨呢?”上級對下級:“你一天到晚遲到,你是懶癌嗎?”這些其實都屬于暴力溝通。但凡是暴力溝通都會傷人,甚至會引起肢體沖突。更加遺憾的是,這種暴力溝通傷害的最多的往往是我們自己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最愛我們的人,卻被我們傷害得最深。

>> 1984年,《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專門指導别人進行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稱作“愛的語言”,

>> 最開始的暴力,基本都是語言的暴力。為什麼好好的語言會演變成暴力行為呢?主要有四個原因: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 一、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的表現就是喜歡給别人貼标簽。有些人非常喜歡給别人貼标簽,因為這樣很簡單地就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其實亂給别人貼标簽恰恰是對人最大的不尊敬。

>>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衣服髒了,你說他是個不愛幹淨的人;你看到别人考研失利了,你說他是個失敗者。

>> 一貼标簽就成了道德評判,這些話隻要說出來,就一定會造成暴力攻擊。這一刻,你的偏見也就産生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隻說事兒,不要貼标簽。

>> 人是極其複雜的,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怎麼能被幾個标簽束縛呢?但标簽就是這麼殘忍,它強行把人塞進了各種各樣的套子裡。所以,人要多去描述事實,不要總是亂貼标簽。看到别人衣服髒了,你的表達就隻是:你看你的衣服髒了;看到别人考研失敗了,你應該說:你上次考試落榜了,咱們總結一下原因吧。

>> 對于我們來說,平時交流就要養成一個習慣:不要總是評價别人,知人識人不評人,是個好習慣。

>> 二、進行比較

>> 我們的話語裡,很容易找出攀比的痕迹,比如我們誇别人的時候會說,他真棒,我都沒做到;我們批評别人的時候會說,他怎麼能這樣呢,我都不會這麼做。如果我們始終不能平心靜氣地看待别人,也就不能和别人處于一個平等的關系。如果關系不平等,交流時一定是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兩個人就處于相互攀比的狀态。

>> 比較可以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較,不應該是自己和别人的攀比。

>>三、回避責任

>> 所謂主動,就是要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推給别人。比如有些老師發現自己不得不評級,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不得不考研,有些女士發現自己不得不做飯,這樣的“不得不”的本質就是逃脫責任。

>> 所以,正确的語言表達應該是這樣的:“我選擇××,是因為我想……”老師說,我選擇評級,是因為我想保住工作。學生說,我選擇考研,是因為我想有更好的發展。女士說,我選擇做飯,是因為我希望孩子們吃上我做的飯。這樣,暴力溝通就會減少很多。

>>四、強人所難

>> 強人所難是如何讓交流變成暴力的呢?有些句式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你應該,你不應該,你必須……這些話一旦說出口,暴力就出現了。

>> 溝通隻是一種表達的方式,當一個人總是陷入暴力沖突當中,問題的關鍵有可能不在于他說話的方式,而在于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看法。

>> 有時候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引起暴力沖突。比如,你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工作比較細緻的人,忽然有一天做錯了一件事,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會非常自責,對自己産生暴力:“我真是個廢物,我真傻,我怎麼連這個事兒都做不好?”

>> 很多對自己要求特别嚴格的人,往往容易造成兩個結果,要麼把自己逼瘋,要麼把别人逼瘋。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終生要學習的事情。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 1.觀察。首先,我們一定要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就是觀察,從客觀的角度。評論不一樣,評論是從自己的角度,而且評論多半包含着批評。

>> 如果将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别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态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 《非暴力溝通》裡的幾個經典例子:

>> (1)“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無緣無故”是評論,此外,我認為說哥哥發脾氣了也是評論。他也可能隻是感到害怕、悲傷或别的。(2)“昨晚妹妹在看電視時啃指甲。”觀察。(3)“開會時,經理沒有問我的意見。”觀察。(4)“我父親是個好人。”我認為“好人”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在過去的25年中,父親将他工資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了慈善機構。”(5)“邁克的工作時間太長了。”我認為“太長了”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本周邁克在辦公室工作了60小時以上。”(6)“亨利很霸道。”我認為“很霸道”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亨利在他姐姐換電視節目頻道時,撞了她一下。”(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觀察。(8)“我兒子經常不刷牙。”“經常”又是評論,應該這樣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含任何評論:“本周我兒子有兩次沒刷牙就上床睡覺了。”

>> 2.感受。請把感受和想法區分開: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對某事情的評價。

>> (1)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在這個句子中,我隻評價了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2)感受。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為吉他手,我很郁悶。作為吉他手,我煩透了。

>> 有機會,要多去建立與自己感受有關的詞彙表,比如開心、沮喪、悲傷、難過……而且要多去使用這些詞,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老公總是回家很晚,你别總是罵他,應該表達你的感受:你總是12點才到家,我感覺自己很沒有安全感、很孤獨。

>> 3.需要。所謂需要,就是先分辨出我需要的具體東西是什麼。當我們向别人提出需求時,請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希望他們做什麼——具體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所以要明确說明,希望他們做什麼。

>> 曾經有一位女士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後,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因為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麼——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她竟然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

>> 其實她可以這麼說: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在12點前回來。

>>4.請求。

>> 簡單來說,請求就是要請求反饋,這樣才能确保對方準确理解我們的意思。有時,問一句“我的意思您清楚了嗎”,然後,對方表個态就足夠了。我們上課的時候特别喜歡問學生,你懂了嗎?這樣的請求反饋不好,應該問:“我講清楚了嗎?”這樣更親切一些。有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說:“托尼,今天批改作業時沒有看到你的作業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業。放學時,來我辦公室一下好嗎?”托尼咕哝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後,他就轉過身去,準備離開了。這個時候,反饋很重要,老師叫住他:“麻煩你說一遍我剛才請你做的事情好嗎?”托尼回答說:“放學後,我沒法看足球賽了,因為你要把我留下來做作業。”當對方給予反饋,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我們也應該去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因為托尼很坦率地做出了反饋,這位老師先向托尼表達了她的謝意。她說:“謝謝你給我反饋。我想我說得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學後,我給你講講我上次布置的作業。”

>> 我們可以簡單練習一下,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同事把一份商業機密文件随手放在了會議室,你應該怎麼說?你肯定十分生氣,但請記住不要發火。很多同事和領導特别喜歡發火:你長不長記性?你這是要做什麼?這樣說沒用,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正确的非暴力溝通應該是這樣的:“剛才給你的重要文件我發現你沒收起來,放在公共會議室了(觀察),我擔心不太安全(擔心不安全——感受),還是請你注意妥善保存(需要),我的意思清楚了嗎(請求)?”這一套下來,人和人的關系就平等了很多。

>> 魯思·貝本梅爾的一首詩。

>>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我使勁看了又看,但從未看到廚師;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爐子——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告訴我,當你看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饪?我們說有的人懶惰,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争,我們說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不一樣。因此,我得出結論,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将不再困惑。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這隻是我的意見。

◆ 夫妻間如何減少矛盾有效溝通

>> 一、激活你的贊美系統

>> 根據約翰·戈特曼的理論,檢驗一對夫妻的贊美系統是否在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觀察他們如何看待他們的過去,通過回想、談論過去,讓那些被長期埋藏的積極情感浮出水面,喚醒逝去的愛情。

>> 蓋瑞·查普曼,美國著名的婚姻輔導專家,《愛的五種語言》的作者。他告訴我們,有一種溝通方式叫愛語,也就是用愛表達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如果長期存在于婚姻中,婚姻就是健康的。怎樣找到自己的主要愛語?有三種方式:首先,想一想你的另一半做過什麼事或者不做什麼事傷害你最深,跟這件事相反的,就可能隐藏着你的愛語;其次,回顧一下你最常請求你的另一半做什麼,你最常請求的事,可能就是最能使你感覺到愛的事;最後,回憶下你通常以什麼方式向你的另一半表示愛,你示愛的方式,也許顯示了它會使你感覺到愛。

>>親愛的,你說了算。不要小瞧這句話。這句話的含義很容易被隐藏,當這句話被說出口時,才表明是夫妻雙方正在進行着有效的溝通:一方同意另一方的觀點,一方在給另一方分享權力,一方在影響另一方。

>> 在吵架前,女性一定先停頓兩秒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在跟他吵架,還是在跟我自己的情緒吵架?”想明白再溝通。

>> 當兩個人把“我們”淩駕在“我”之上,對話就能順暢很多。平等的對話不僅包括重要談話,還有平時你一言我一語的閑話,同樣能起到減壓的作用。比如:你愛我嗎?你不愛我打你哦。就是這些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對話,才能讓兩個人的感情更好。有一種談話的方式很有趣,叫作“減壓談話”。比如,下班後和家人聚在一起,談談這一天是怎麼過的,可以是雞毛蒜皮,也可以是平平淡淡,隻要開始談論,壓力就減少了,壓力減少,感情也就自然鞏固了。婚姻的長遠健康一定是基于放松的家庭環境。

>> 這裡有個方法很管用,推薦給你。第一步,夫妻兩人輪流說。夫妻兩人都是傾訴者,每個人都可以說,不限制,你一言我一語,積極聽對方傾訴。第二步,不要主動提供意見。當你幫助對方減壓時,不需要提出解決辦法,你隻要做一個傾聽者就行。這一點很重要,也是減壓最有效的環節: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傾訴完,壓力也就消失了。第三步,要聽得專注認真。認真聽,不要心不在焉,更不要打斷對方。第四步,适當表達你的理解。讓對方知道你同情他,比如:“我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第五步,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即使你認為對方的觀點不太合理,你也要支持對方。第六步,表達一緻對外的态度。如果對方感覺自己是在獨立面對一些困難,就會感到孤立無援,從而啟動自我保護模式,變得渾身緊張。你要堅定地告訴他,你們是一起的,要讓對方知道你們是在共同面對這個問題。

>> 舉個例子:妻子說,今天我們開了一個糟糕的會,我們組長總是懷疑我的能力,我恨死她啦。丈夫說,我認為是你反應過度了,我見過你們組長,她很通情達理。妻子說,這女人就是和我過不去。丈夫說,都是你自己瞎想出來的,你真得改改這個壞毛病了。妻子說,算了,我幹嗎要跟你說這些。丈夫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定義,在給妻子解決方案,但其實,妻子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她需要的是,共情。許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回到家跟爸媽說老師不好,也并不是需要我們去評判,而是需要我們理解他們。許多時候妻子提出的問題,也并不期待有個解決方案,隻是希望你聽着,不發表觀點,如果一定要說,這樣就很好:妻子說,今天我們開了一個糟糕的會,我們組長總是懷疑我的能力,我恨死她啦。丈夫說,你最近總是說你們組長,這人很煩吧。妻子說,這女人就是和我過不去。丈夫說,膽子真大,這兩天忙完,我直接找她去!妻子說,算了,不理她就是了。這個對話之所以能好一些,是因為妻子總喜歡聊“關系”,妻子講的所有的話,歸根結底隻有一句話:你愛我嗎?而丈夫講的所有的話,都是在解決問題。但妻子需要的往往不是解決問題,就好比妻子說:“那件衣服真好看!”她并不是想讓你買下來,她隻是表達而已。

>> 矛盾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怎麼解決?

>> 1.用溫和的方式提出問題。

>> 在生活裡可以抱怨,但不能責備。如果可能,抱怨也要少一些。

>> 說話時建議經常用“我”而不是以“你”開頭,比如可以說:“這些家務活都是我幹,真累呀!”不能說:“你真懶,從來都不幹家務活。”說的時候,可以隻描述事實,不要做評價和判斷,比如可以說“我覺得我被忽視了”,而不是“你從來不關心我”。聊自己的感受,不做評判。

>> 2.妥協。

>> 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求妥協。隻要跟人過日子,妥協就是必然的事情。

>> 3.停止惡化。

>> 有矛盾、争吵都很正常,但要有底線,比如不能動手。雙方可以商量好什麼時候要給對方一個台階。我聽過一個案例,夫妻雙方隻要吵架了,先睡覺的就要給後睡覺的人擠牙膏。仔細想想,如果都擠了牙膏,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 還有些小竅門,當你發現吵架不可避免。可以适當打斷自己和對方:“你慢點說,我沒聽明白。”“這對我很重要,請聽我說。”“等一等好嗎,我要冷靜一下。”“也許你是對的,讓我想想。”請記住,聰明人是不會允許事态惡化的。

>> 請記住:夫妻永遠要把對方放在第一位。第一位不能是孩子,不能是父母,也不能是任何事情和人,夫妻彼此才是第一位。這是一個家庭最基本的法則。

◆ 異性間的溝通法則

>> 我有個發小,今年已經32歲了,很優秀,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三萬,一年下來加上獎金和補助也能有五十萬的年薪。但直到今天,一直沒有女朋友,理由隻有一個,他完全不會跟異性溝通。有一次喝多後,我幾乎是逼着他拿着手機發信息給一個女孩子:“明天晚上一起吃飯吧!”女孩子的回答是這樣的:“晚上我減肥,不吃飯。”他回:“哦,好的。”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其實,這句話完全可以這麼回答:“真的嗎?我也減肥,我們一起減肥吧。”也可以這麼說:“我知道有一家很棒的素食菜館,要不要一起?”還可以這麼說:“要不要一起跑步啊?”這三種接話的方式都指向了關系。而不應該像他那樣,隻關注自己。

>> 男生喜歡講目的,而女生喜歡講關系,男生開口總喜歡說“我”,而女孩子開口總愛問“我們”。

>> 我在阮琦的書裡找到一個案例,和他竟然很像:男:晚上一起吃飯吧!女:晚上減肥,不吃飯。男:那晚上我陪你一起減肥。女:哎呀,你真讨厭!女孩子說“你真讨厭”時,其實是個表達好感的信号,男生如果能清晰體會,一定會再接再厲。比如可以說“為啥隻有你這麼了解我呢?”或者“要是能幫你減肥那我就再讨厭點兒吧”,這才能把氣氛進一步引向關系。這樣兩個人就會很快進入一個對話的氛圍。但很多男生因為“直男癌”爆發,竟然回答:“我不讨厭。”還解釋自己為什麼不讨厭,列出理由并總結。這都是因為不了解和異性溝通的法則。很多男生都可以口若懸河聊到古今中外,但卻忘記了一件事,和異性溝通,尤其是自己喜歡的異性,需要表達的并不是這世界多大,而是這世界有沒有她,在男生的話語裡,她才應該是古今中外的一切。

>> 阮琦的《魔鬼約會學》裡說了關于男性思維跟女性思維的不同:男性思維是目的優先、結果導向,注重的是未來時;女性思維則是過程優先、感受導向,注重的是當下與過去。所以當男人覺得他對一個女人“有意思”的時候,言下之意就是他希望跟那個女人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發生确定的某件事情,而當女人覺得她對一個男人“有意思”的時候,往往表達的是眼下她願意跟那個男人把關系往前再推進一步,至于以後怎樣,要根據這一步走完的結果而定。

>> 女生和男生的思維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女生更在乎情感的表達,男生更在乎事實的闡述。這就是女生和男生吵架的時候,女生就算沒有道理,也還有一招“撒手锏”:你為什麼吼我啊?所以聰明的男生不要跟女生講道理,同理,聰明的女生也不要專注于情緒,被情緒帶着跑。有時候我會覺得這個世界的高手都具備一點點雌雄同體的思維,這是個好事,說明男性思維和女性思維正在逐漸混合。

>> 對于男生來說,你的心裡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還是要說她是對的,等她理性恢複時再和她好好談。女生也一樣,準備發怒前,一定問問自己,是情緒在操控我嗎?

>> 男生和女生對話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男生總是過度地使用理性,女生總是過于依賴情緒。以下是我總結的“聊天四大常見錯誤”:1.連續提問。男:你現在畢業了吧?女:對。男:你是10級的嗎?女:我是11級的。男:現在在哪兒上班?女:……這就是典型的直男思維了,再問下去人家能瘋。2.不說自己。女:你是做什麼的?男:我們公司是世界五百強。女:那你工作很累吧?男:我們有個同事都猝死了。女:……所謂的對話,應該是你一言我一語,而男女的溝通,更是彼此的闡述,别說到别人。3.情感過度。比過度理性更過分的,應該是情感過度。在還沒有确定關系時,許多過度的情感表達,比如深夜對别人哭泣,比如上來就講自己過去的前女友,都是沒必要的。4.随意評價。這點我們之前說過,準确來說,跟任何人講話都不要随意評價。

>>其實跟自己喜歡的男生或者女生溝通,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快速變換的時代裡,不僅可以男生追女生,女生為了幸福,也可以主動跟男生建立聯系。那應該怎樣跟異性說話呢,我有這麼幾個建議:

>> 一、表達“你在我心裡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會對喜歡的人産生好感。但很多人說不出來,其實有一個萬能句“你是我見過的最特别的人”。這句話不是假話,更不是胡說,你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是最特别的人。

>>二、多聽對方過去的故事。在聽對方故事的時候,仔細聽就好,别發表太多評論。但在你講自己的故事時,也要注意對方隐形的語言,比如她的面部表情,她的肢體語言,一般情況,她開始看手機或者手表時,或者身體靠後雙臂緊鎖時,都在表示着:你該換個話題了。

>>三、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不難找,從對方的語言中、朋友圈中,還有衣着上,都能找到。順藤摸瓜,好感是可以遷移的,由對話題的好感,轉變成對人的好感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其實跟任何人講話,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都是情商高的表現。

>>四、多說“我們”少說“我”。我們指的是關系,隻有很親密的關系才能經常說到我們。比如“今天天氣很好,我們一起上自習吧”,比如“我給你推薦個電影,我覺得我們這種比較善良的人可能都會被感動”,這表達的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自己。

>>五、分享私人秘密。“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别跟别人說啊”,這就是一句非常拉關系的話了。誰才能聽秘密呢?當然是最親密的人。那麼,我也告訴你一個秘密:除了分享秘密,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缺點,比如你愛咬指甲;你愛睡懶覺;你不愛洗頭。

>>六、參加一些容易引發情緒波動的活動。研究表明,兩人同時經曆一件有危險傾向的事情,會令雙方的感情加深。就好比如果你在一座晃動的大橋上要一個女孩子的微信,要到的概率會增大不少,因為晃動的大橋,造成了心跳的加速。所以,約會的時候,騎馬、騎摩托車、沖浪、看恐怖片、鬼屋、密室逃脫、找一群人撕名牌都是不錯的選擇。

>>七、複制對方的語言體系。實在不會說什麼,複制對方的語言體系,學習對方的口頭禅,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一個人大概率不會讨厭自己,更不會讨厭自己的話。不僅可以模仿對方的語言,還可以模仿對方的舉止和行為。人和人之所以能聊到一起,是因為人們有相似的品質。相似分為三種:第一,是興趣愛好的相似;第二,是價值觀的相似;在男女溝通的領域裡,還有第三點:對愛情的理解。你要去問對方對愛情的理解是什麼,聽對方的故事和理解對方的情感,從而發現相似性。

>>八、讓她感到自信和被尊重。最後一種溝通,無論放在哪裡,都屢試不爽,就是我們之前聊過的話題:贊美。除了真實的表揚,在男女溝通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贊揚,叫無聲的贊美。比如對女孩子來說,用眼神來誇她,簡直是無敵的。她說什麼,你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她:“真的嗎?你好厲害。”她遇到什麼麻煩,你都用共情的感受陪在身邊,用堅定的眼神看着她,給她力量。贊美也有技巧,比如從小處贊美,不要誇得太宏觀,誇得具體一些,我想起曾經在一次約會裡,一個女孩對我說:“尚龍,你真是不容易,你的同齡人在這個時候還在花家裡錢,你已經開始自己賺錢了。”那時我非常感動,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應該是我最窘迫的日子,所以我很感謝那位姑娘,她一定是個溝通高手,雖然沒和她走在一起,但那些片段真的很美好。當然,還有一條最重要的,就算聊得再好,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好的感情,就是給對方和自己一個機會,讓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 朋友間該怎樣對話

>> 如果遇到尴尬的話題,記得切換到安全話題。切換話題其實很簡單,你隻要記住這個技巧就好:“哦,對了……”順着别人的話頭,委婉地打斷别人的話,同時引出自己的話題。

>> 這裡還有個建議很重要,在社交場合,我們遇到的人可能來自各行各業,這個時候,要想讓大家都能有一段比較輕松愉快的談話,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向專業人士咨詢某一專業的問題。比如不要在社交場合問你遇見的醫生某個病的治療方案,不要問律師怎樣處理你遇到的法律糾紛,也不要問投資人你現在的投資計劃是不是合适。最可怕的,就是不要問一個英語老師應該怎麼學英語。是不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請聽我慢慢道來:第一,每個人來社交場合其實都想有一段輕松的時光,你一問他的工作,他馬上就容易緊張起來。第二,工作是要收費的。你是朋友,又不能收費。

>>話題轉移。

>>其實尴尬的局面也不是無法化解的,有兩個方法:第一,轉移話題,把談話引導到一個不同的方向上去。比如,“對了,說到學習,最近你家孩子上學的事情怎麼樣了?”“對了,說到學英語,你記得有部英文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嗎?”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很難轉移話題,你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萬能的答案,比如“這事說來話長,咱們說說你吧”“這個話題我們還有一晚上的時間,要不……”通過含糊其詞來讓自己避開尴尬的局面。第二,你可以先沉默一會兒,讓大家明白你不想談論這個話題。不要怕尴尬,一定會有人比你更怕,他們會抛出新的話題,這時你馬上去接新的話題,以此表明自己雖然尴尬,但沒有生氣,希望趕緊忘掉。

>> 話題選擇,同樣是重要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有些人總能找到有趣的話題,有些人卻總能把有趣的話題變得冰冷無比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也很殘酷:要想讓談話變得溫暖有趣,還需要你本身是一個有趣的人,隻有自己先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才能讓别人被你的談話所吸引。

>> (1)在别人身上找話題。比如從對方的語言、外貌、興趣愛好中尋找話題。(2)談話之前儲備一些話題模闆。比如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笑話、去過的地方、曾經的一個朋友、自己的一件囧事、工作的煩惱……這些都可以。但請記住,不要誇大自己,更不要炫耀自己的成績,因為這樣會讓人不舒服。

>> 你強的信息會給人造成不悅,但你弱的故事卻能變成話題。

>>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答案,而是别人的共情和認可。

>> 身邊很多敏感又脆弱的人問我應該怎樣改變自己的性格。我想說,敏感沒問題,問題在于脆弱。和别人對話敏感,隻會得到對方的好感,但脆弱不會。别把什麼都往自己的身上和命運上硬套,受害者心理往往是毀掉我們的罪魁禍首。

>> 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要确定時間、場合是否合宜,更重要的是要去共情。尤其是和朋友交流,再好的朋友,也經不起你的過分直白,許多直白很容易傷害到别人,别怪别人玻璃心,其實就是你不會說話而已。如果你會說話,為什麼要傷害别人呢?

>> 在你還不是特别厲害的時候,社交幫不了你什麼忙,因為你跟别人就不是一個圈子的,不存在平等社交。充其量,是你給别人點贊。

◆ 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 孩子的成長,全部和出生後你的語言息息相關。達娜·薩斯金德,芝加哥大學的醫學教授。她長期緻力于聽力障礙學生的研究,她經過長時間的醫療實踐發現:聽力障礙兒童植入人工耳蝸之後,在學習成績上會有很大的差異,換句話說,當他們開始聽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時,思維也發生了變化。于是她開始探究語言和成績的深層關系。按薩斯金德教授的說法,在美國社會地位高、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會聽到2000個詞;中等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會聽到1200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時隻能聽到600個詞。他們在3歲以後,聽到的總詞彙量的差距就達到了3000萬個。3000萬個詞彙這個差距,毫無疑問,一定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發展。

>> 據統計,在有些國家,經濟和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的3歲孩子,累計聽到過4000多萬個單詞,能掌握1116個單詞;相比之下,貧困家庭的孩子隻聽過1000多萬個單詞,掌握525個單詞,相差591個單詞,差不多一倍了。

>> 除了使用單詞,回應孩子也很重要。當年做這些研究的人,還注意到一個數字:高收入家庭,每小時對孩子的平均回應是250次,也就是孩子說什麼,家長是有回應的,而低收入家庭,每小時對孩子做出的回應不到50次,孩子大多都在和電視、iPad交流。也就是說,從這個實驗來看,在部分國家,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有耐心,時時都在回應孩子,而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回應就少了許多。

>> 所以,我們大體上可以說,高收入、高知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話語密度就是比較頻繁,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好處。而低收入家庭,父母經常和孩子沉默以對,這樣的成長顯然冷清了不少。

>> 于是薩斯金德認為,好的嬰幼兒早期語言環境應該是聽到更多的詞彙,得到更積極的回應,聽到更多正面、積極、肯定的詞。這也是做家長的一定要注意的事。

>> 薩斯金德教授在《父母的語言》裡建議跟嬰幼兒說話要注意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所謂共情關注,是指你和孩子要處在同一個語境中。共情,我們多次聊過,但什麼是共情關注呢?簡單來說,他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比如母親給孩子洗澡時,可以和他談談沐浴液的氣味;一起玩積木的時候,說說積木的形狀,甚至等孩子再大一些,還可以在洗澡的時候跟孩子聊到性教育,比如這些地方陌生人碰了要及時跟媽媽說。其實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五分鐘就會轉移,你也要跟着他轉移注意力,始終跟孩子在同一個語境下。共情應該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所以手機是共情的天敵,父母陪伴孩子時最好放下手機,不要處理工作,更别玩手機遊戲。

>> 第二個原則,充分交流,它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掌握詞彙。大人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念叨手上幹的活兒,我在做飯,我用平底鍋來做飯,我放上油,打一個雞蛋;舅舅在躺着,他躺在哪裡啊?沙發上。沙發什麼顔色的啊?白色的。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在用嘴重複,這對孩子的理解力十分有幫助,小孩子會把你的動作、你拿到的東西、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與你嘴巴裡的詞彙一一對應起來,接着,他會慢慢學習到語言,直到他把聽到的一個詞,對應起什麼東西、什麼事。在這個過程中,要少用代詞,舅舅就是舅舅,不是那個人;我很喜歡你的畫,就是我很喜歡你的畫,而不是我喜歡它。甚至可以在這個時候,順便教他幾句外語,這個時候孩子學習外語的能力,可比成人要強太多。等孩子們會說話之後,有一段時間他們也會這樣自言自語,一邊玩耍一邊說自己在玩什麼。比如我的外甥,每次來到我家,都說:飯團兒進門了,飯團兒消毒了,飯團兒吃飯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回應他:“真棒!”等到三五歲的時候,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到的事物,會在回家的時候告訴你幼兒園裡都發生了什麼,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這時他們的語言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過了3歲了,也沒關系,史蒂芬·平克在《語言本能》裡做過研究:嬰兒大腦的代謝能力,在4歲左右達到峰值。6歲之前是學習語言最佳的年齡。

>> 第三個原則,輪流談話,其實就是聊天,聊天不僅是你說話,還要和孩子溝通。你可以向孩子發起和展開一個話題,請注意要聊開放式的話題。如果你隻問一些簡單的封閉的問題,孩子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回答,這對詞彙量的積累是沒什麼用的。開放式的交流會讓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比如你問他,你來說說舅舅好不好?你來跟我聊聊小豬佩奇好不好?那麼又來了一個問題,我們和孩子聊天時,要不要用兒向語言呢?所謂兒向語言,就是學孩子講話,奶聲奶氣地溝通。答案是:要。雖然委屈大人了,但是要。有一項研究說,如果11個月到14個月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那麼到2歲的時候,比起那些一直接受成人語言的孩子,要多兩倍的詞彙量。因為你用兒向語言時,孩子能感受到你的親密。

>> 兒向語言的作用是能讓親子關系更緊密,因為語氣積極、措辭簡練、溫柔可愛還有韻律的語言,更能吸引孩子的關注,他們會覺得這是我自己的話,眼前這個人跟自己一樣。一位專家在日本做過研究,孩子7個月大的時候還是“世界公民”,能毫不費力地分出英語中常見的“r”音和“I”音,但到11個月大的時候,日本孩子的這項能力就消失了,隻會更關注日語中常見的語音。不僅建議使用兒向語言,還建議提高聲調、表情誇張,這對幫助嬰兒大腦更好地提取語音是很有幫助的,但等孩子大了,正常說話就好,都是成人了,沒必要裝嫩。

>> 多說一句看似題外的話,對于寫小說的作家來說,當你試着用兒向語言去寫作,這個故事一定會更溫暖可愛一些。比如杜魯門·卡波特的《一個聖誕節的回憶》,比如麥家的《人生海海》,都透着孩子的稚氣,讀這樣的故事,也能讓你以孩子的視角再活一遍。我一直很希望自己能用兒向語言再寫本小說,但我還在努力中。

>>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和爸爸越活越單純的原因了。因為他們在孩子2歲前長期用兒向語言跟孩子交流。

>>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語言學習的能力是超強的,越長大越發現學習語言的痛苦,因為大腦很多神經已經閉合,許多神經元的移動方向已經固定。所以接下來這個問題很重要:孩子要不要學外語,或者直白地說,孩子應該什麼時候學外語。我的建議是,越早越好,越早孩子的痛苦越少,不一定是英語,也可以選擇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日語。學兩種語言的孩子,在最開始掌握的詞彙量較少,但長大後,詞彙量會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對這門語言更親切,學習起來也更容易。使用雙語的孩子相比隻用一種語言的孩子,在語言和非語言方面都有優勢,比如他們會具有較高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執行力,更能以不同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我們觀察孩子時會發現,有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很難進行自我調控,語言技能越好的孩子,越容易進行自我調控。除此之外,還鼓勵大人多使用數字。

>> 芝加哥大學一位教授對44個14個月到30個月大的幼兒進行了追蹤研究。在一些長達90分鐘的家庭對話中,有些孩子聽到了4個跟數學有關的詞彙,有些孩子聽到了250個跟數學有關的詞彙。一周時間,有些孩子一共才聽到8個數學詞彙,有些孩子聽到了1799個數學詞彙。也就是說,一年之内,有些孩子隻聽到1500個跟數學有關的詞彙,有些孩子聽到了10萬個。研究發現,到4歲的時候,這些孩子在數學能力上就有差異了,最可怕的是,對他們的語言、邏輯、思維在日後都構成了影響。

>> 小孩子對數字、形狀、空間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是老天賦予的才華。所以應該早點讓孩子接觸有關數字、形狀、空間的詞彙。孩子通過這些詞彙,認識大小、長短、高低、前後……其實,數學概念、空間概念,都是語言質量的一個表現。同樣提高語言質量的還有誇孩子,多誇孩子,誇到點上。科學家發現,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能夠提高孩子遵守規則的内在動力,增加孩子發生良好行為的頻率。同時,相比于懲罰來說,表揚所帶來的副作用小,更能夠産生良好的效果。

>> 那麼,問題來了,當孩子滿足了父母的期望、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應該表揚他們努力,還是表揚他們聰明呢?請記住,一定要表揚他們的努力。因為在孩子的眼中,你所表揚的内容就是他們應該繼續努力的方向。很多爸媽都喜歡這樣表揚孩子:“你太聰明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有害的,因為這種表揚容易讓孩子将獲得的成績與天生聰明聯系在一起,讓他更在乎自己看起來是不是聰明,而不是能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他甚至會覺得自己就是天造英才,更加忽略了後天努力的用途。

>> 除了誇獎,父母要做到的第二個方面,是“及時懲罰”。注意,懲罰不是上手去打,因為打孩子容易增強孩子的攻擊性,長期打孩子的家長,也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思維模式:孩子會在很小的時候明白一個道理:打人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校園暴力就是這麼産生的。不過,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對他進行懲罰。比如告訴他你要這樣,就不能獲得那個玩具,你要不好好吃飯我就把飯端走。需要提醒的是,在進行懲罰的時候,父母一定要保證孩子擁有安全感,要給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協助孩子糾正錯誤,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還是愛自己的,是跟自己在一起的。孩子很容易感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尤其是在被懲罰的時候,如果在懲罰孩子的過程中,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中,這樣的懲罰甚至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很多孩子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如果可以,千萬不要打孩子,甚至不要吼叫。吼叫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

>> 可是當很多家長想要孩子們聽他說話時,就會很自然地大聲吼叫。而且一般當聲調足夠高的時候,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聽話,這種反應更鼓勵了家長繼續大聲吼叫,從而惡性循環。所以最後家長們會發現,吼叫很可能會成為他們管教孩子的默認方式,同時孩子也就有了一個充滿恐懼的童年。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孩子的成長一點也不好。

>> 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有着超過50年的家庭育兒工作經驗,她的著作《不吼不叫》裡介紹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在發火之前緩解情緒。第一步Ask,也就是自問。要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負面想法是什麼,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第二步Breath,也就是呼吸。在問自己那些問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有意識地做3到5次緩慢輕松的呼吸,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第三步Calm yourself,也就是平靜自我。用呼吸來平靜自己的内心,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極負面的想法,讓自己變得平靜後再和孩子溝通。第四步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反思一下對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還是鼓勵,再想想他的行為能告訴自己什麼。第五步Empathize,也就是同理心。這要求父母換位思考,去盡量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 另外有個問題很有趣:其實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為什麼有些人當得很好,有些人卻完全不會溝通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有些人知道就算當了父母,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情,而有些人當了父母,不僅自己不學習了,還在教孩子怎麼學。久而久之,兩者的差距就來了,這差距,跨代傳播。

◆ 内向者如何溝通

>> 内向和外向是有一種科學方法區分的: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是内向型還是外向型的人,就隻看在你和别人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你覺得有壓力還是有動力。如果你需要時間來恢複精力,感覺自己被掏空,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個内向者。而隻要你和别人在一起,就能獲得能量,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洩氣了,那麼你可能是個“人來瘋”的外向者。

>> 這套理論在生理學上也有解釋,我們大腦裡有種東西叫神經遞質,在大腦中的神經通路上跑來跑去,它們負責一件事:傳遞信息,引導大腦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量,血液流到哪兒,大腦的哪個部位就會受到刺激,從而發出信号指揮身體的行動。神經遞質又包含不同分類,其中有兩種物質比較特殊,一種叫作多巴胺;另一種叫作乙酰膽堿……它們本來在不同的道路上跑着,我們在很多興奮的情況下,比如喝酒、跑步、戀愛的時候都在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來得快,去得也快。但乙酰膽堿的分泌不一樣,它傳遞的是思考和長時記憶,總之,它們需要時間,走的神經通路也很曲折,途經的是大腦感受自身信息的區域。這兩種物質在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有,但不同的人,對它們的反應就不一樣了,有些人對多巴胺反應不敏感,所以他們就必須通過分泌腎上腺素,來召喚更多的多巴胺,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他們更活躍更好動,在得到了充足的多巴胺供應後,他們感覺很爽。這就是外向的人。相反,另外一部分人卻對多巴胺高度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刺激,他們更傾向于使用乙酰膽堿,它也能讓人增加幸福感,讓人掃除焦慮,感覺平靜。這就是内向的人。所以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人,會傾向于使用不同的神經遞質,來讓自己達到所謂内心的平衡。看,人和人就是這麼不一樣,從基因層面和身體層面都不一樣。

>> 美國當前研究内向性格的權威專家馬蒂·蘭尼在自己的著作《内向者心理學》中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作者蘭尼和丈夫邁克差點遭遇車禍,兩個人的反應完全不同,性格外向的邁克第一反應是下車觀察有沒有人受傷,因為外向的他,第一反應是輸出式表達,于是他趕緊下車,主動接受發生的一切。而性格内向的蘭尼沒有動,她的身體好像定住了,她想留在車裡考慮一下周圍的情況,看看是不是還有危險,然後再決定要不要下車,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于是她呼吸放慢,身體麻木,一動不動。我想起有一次開會時,房間裡的空調特别冷,我就習慣性地把衣服披上,而我外向的同事,站起來就把空調關了。《内向者心理學》一書裡做了個總結:外向的人渴望得到外部刺激,他們比較短的多巴胺神經傳導通路占優勢,擅長短時記憶,張嘴就來,滔滔不絕,受到刺激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多巴胺釋放出快樂的感覺,讓他們想停也停不下來。内向的人需要回到長時記憶中尋找信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思考,需要深思熟慮才能講話,乙酰膽堿讓他們的身體慢下來,這樣能儲存精力,讓他們在平靜的狀态而不是興奮的狀态中,才會感覺到幸福。

>> 内向者建立優勢的4P法則

>> Preparation準備:内向者在很多公開場合壓力都比較大,無論是公開發言,還是在會議上的讨論,但請記住,準備越充分,越不容易緊張。我認識一位很内向的演說家,他曾在家裡把自己的演講稿對着牆背誦了一百遍才上的台,那年他拿了全校第一。

>>Presence展示:内向的人常常覺得,隻要自己努力工作,認真做好,别人就會知道的。可是事實上是你不向别人展示出來,别人很難知道你真正的成就。因此,展示自己很重要。在工作中多表現,在領導面前多出現,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是你做的,你就要說出來,也沒有什麼不妥。

>>Push推動:強迫自己走出舒适區。珍妮弗·康維勒在《内向者溝通聖經》裡講了個故事:有一個非常内向的朋友,他很不喜歡參加聚會,可是他卻推動自己一定要走出舒适區,而且每次參加聚會都給自己提出兩個要求:1.至少待夠30分鐘;2.收集20張名片。一開始很難,但當他長期強迫自己這麼做,久而久之,從量變到質變,後來他成了公司裡有名的社交專家。強迫自己這件事很重要。我剛進入影視圈的時候,他們總是參加一些酒會,我有些受不了那種每個人拿着一杯酒喝一晚上講些有的沒的的場合,但有時候也沒辦法,要認識人,才能有更多的資源。于是我逼着自己每次要認識5個人以上再走。久而久之就适應了,直到今天,我至少不會那麼尴尬了。推動自己可以放在任何領域,無論是社交,還是工作和學習。如果你每天都在很舒服的狀态下生活,那麼,你很可能在原地不動或者還在退步。

>>Practice練習:前面提到的幾個步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成功。我想說,你一定不要相信有什麼靈丹妙藥,吃完就能起死回生。你需要不斷地練習、刻意練習。每一個高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練習,而内向者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要做的也是練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熟練,才能發現自己竟然也可以成為社交達人。你可以每次嘗試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交往方式表達觀點,在不同的場合講相同的故事,看看他們不同的反應。你也可以嘗試在不同的會議中用不同的策略來驗證它們的效果。練習是讓自己準備技能、演示技巧和推出自己走出舒适區,走向更高層級的重要環節。你練習得越多,能力提高得就越快,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很多人還不如你。

>> 内向者在溝通中最難的應該就是破冰。所謂破冰,就是兩個人從0到1的溝通。我有一個建議分享給你。第一步,不要着急去說什麼,而是提問。比如你可以問問對方是做什麼工作的,工作中有什麼難忘的事情嗎,這件難忘的事情對他有什麼影響。問得越細,對方就越能感到你的關心。第二步,介紹自己,介紹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這兩個步驟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尋找和别人的共同話題,這樣才能進入第三步,聊你們的共同話題。

>> 内向者找到和别人的共同話題之後,才能逐漸走出尴尬的狀态。我的建議可以從明星、天氣、旅行這些大多數人都不拒絕的話題說起。

>>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1.觀察: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不要去評論和下結論。2.感受:請把感受和想法區分開——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對某事情的評價。3.需要:請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希望他們做什麼——具體做什麼。4.請求:請求對方反饋,确保對方準确理解我們的意思。如果對方不願反饋,我們也應該去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 溝通錦囊:内向者溝通4P法則:1.Preparation準備:準備越充分,越不容易緊張。2.Presence展示:是你做的,你就要說出來。3.Push推動:強迫自己走出舒适區。4.Practice練習:不斷地練習、刻意練習。

◆ 如何跟同事有效交流

>>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跟公司的同事說:“去把垃圾扔了。”同事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憑啥?你咋不去?或者他咬着後槽牙去了,也是一肚子抱怨。但如果跟他說:“扔垃圾和遞交文件給領導,你選哪個?”這樣對方往往就會從中選擇一種,而一般人自然會選擇更輕松的扔垃圾。因為見領導的壓力都很大。邀請意中人約會時,很多人會這樣說:“你這周六有空嗎?”這樣說的結果很難預料,若是兩情相悅,人家剛好也喜歡你,那自然沒什麼問題,但大多數情況都是你喜歡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歡你。所以要換種說法:“那家很有名的意大利餐廳,現在隻能訂到這周五或周六的位子,你哪天有空?”這樣一說,對方就會從中選擇一天,例如,“嗯,周六有空”。不管選哪一天,隻要對方做出了選擇,約會就成功了。再比如約會當天,忽然對方打電話說:“對不起,我突然有工作要做。今天的約會取消吧。”這基本會讓人感到絕望。如果換一個說法呢:“對不起,我突然有工作要做,但我更想見你。”隻是換了一種措辭,對方的心情立刻就會變得不一樣,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通過“更想見你”,表達了愛意。第二個原因是:通過這樣的表達,使本來很簡單的“取消約會”,變成了“加深二人感情,把障礙歸因于工作”。告知對方自己真的無能為力,工作太無奈了。

>> 一、投其所好

>> 想要說服别人,就要去思考對方想要什麼,然後把話往那個方向引。比如在飛機上,空姐在分配餐食的時候,經常由于乘客大多優先選擇牛肉,所以導緻魚大量剩餘。新人空姐往往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在新人空姐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前輩說道:“看我的!”于是她說了這麼一句話:“機内供應有優質香草、富含礦物質的天然岩鹽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魚,以及牛肉。”這樣的表達就是先站在你的角度思考你想要的是什麼,再用我的語言去思考怎麼到達你的内心深處。

>> 我曾經問一個要離職的員工離職的原因,她說,自己不适合。後來我這麼跟她說:“我知道公司有很多問題,有時候我也很難受。”剛說完,她眼睛突然紅了,跟我講了很多真心話。直到今天,我都很感動,雖然她已經離職,我們也一直在聯系。

>> 二、儆其所惡

>> 大家應該都見過這樣的警示語:“請勿觸碰展品。”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觸摸展品。但總有人手欠,一定要碰一下。為什麼呢?因為人總是有逆反心理,你不讓我碰,我偏要碰。如果像下面這樣寫呢?“塗有藥品,請勿觸碰。”效果就能好很多。當你不想讓别人做什麼的時候,要把壞處說出來,這就是“儆其所惡”。明确警示對方,千萬不要這麼做。

>> 一個結婚已有二十五年的安藤由衣(化名)的故事,她這些年一直在獨自生悶氣,因為丈夫上完廁所總是不合上馬桶蓋。如果馬桶蓋開着,由衣擔心家裡養的貓會去馬桶裡喝水,所以她每次都得提醒:“合上馬桶蓋。”丈夫會聽嗎,絕對不聽。由衣也曾想過放手不管,但後來她學聰明了,用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去溝通:“聽說不合上馬桶蓋會失去财運哦。”第二天丈夫就主動把馬桶蓋合上了。

>> 還有一個故事。在一個餐廳裡,有一群帶着孩子的媽媽以及很多工薪族就餐。店員很頭疼,因為孩子們不光吵鬧,甚至還離開座位,在地上跑來跑去。店長齊藤來到媽媽們桌前,向正在愉快交談的媽媽們提出請求:“為了避免打擾其他客人,可否請你們讓孩子坐在座位上?”可是媽媽們隻提醒了兩句就不管了。姜還是老的辣,齊藤講完情況,又說:“剛做好的菜很燙,如果端出來的時候被撞灑了,會給孩子造成很嚴重的燙傷。可否請你們讓孩子回到座位上?”果然,媽媽們立刻讓孩子都回到了座位上。

>>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把對方讨厭的後果說出來,效果會好很多。比如一家書店的老闆為了防止别人偷書,寫了個标語:“偷竊是犯罪!”沒用,後來他咨詢了作者,把新公告改了:“多虧大家的協助,我們捉到了盜竊犯。謝謝!”結果,偷書行為急劇減少。因為這樣說能造成極大的威懾力。

>> 三、選擇的自由

>>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單獨發問一定沒有給予選擇後再發問好。比如你問同事:“要不要來份甜點?”多半人是不會要的,尤其是不喜歡甜食的人。但如果你這麼問:“甜點有杧果布丁和抹茶冰激淩,您要哪種?”同事多半會下意識做出選擇。當然也會有人說,我都不要,但沒關系,你多給他幾個選擇,白開水、白酒、紅酒你選一個?歸根結底,這種“選擇的自由”是由對方決定如何選擇,如果對方能産生“自主選擇”的意識,被迫的感覺就會減少。人的大腦很喜歡偷懶,所以要讓他們少做決定,多做選擇。

>> 四、被認可欲。

>>這一點在職場裡,格外重要,尤其是對老闆。我們一直以為被認可這種感覺應該是下屬更需要一些,其實不是,老闆比下屬更需要。女孩子請注意,如果老闆排第二,老公應該是第一,因為老公比老闆還需要被認可。

>> 比如妻子經常會請丈夫幫忙做家務:“你把窗戶擦擦!我忙不過來。”丈夫會來嗎?可能不會,因為很多男人從來不做家務,所以我們需要換一個方法。“咱們家就你能夠到那麼高的地方,隻有你能把窗戶擦得更亮。快來幫我!”這樣一說,丈夫至少會躍躍欲試,當利用了“被認可欲”,雖然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丈夫會擦窗戶,但至少不會令他感到不快。這就是心理學中稱為的尊重需求。我們做老師的也經常用這招,不要總跟學生說,你這都不會,可怎麼辦啊?要說,你肯定能做到,我們期待着。在工作中,如果請同事幫忙,可以試試這樣:“這事兒就你能做,看能不能幫幫忙啊?”“我也是沒辦法了,才請你這位大神出山的。”“我是找了很多人,他們都推薦你。”這就是人的被認可欲,我覺得被認可欲是天生的。

>> 有一次,我2歲的外甥來我家,我正在廚房裡做飯,看着我端菜出來,我姐姐說:“飯團兒,去親親舅舅好不好?”飯團不理我,繼續玩着小豬佩奇。我姐姐繼續說:“看舅舅多辛苦,隻有你可以給他力量哦,快去親親舅舅。”結果他奇迹般地跑來,我蹲在了地上,他的頭碰到了我的臉。

>> 五、非你不可

>> 所謂非你不可,在愛情中就是一句話:隻有你是最特别的。别小看這套交流的策略,它在職場裡也屢試不爽。比如你約一個同事下班喝酒,你簡單地說:“去喝酒吧!”對方多半會反問:“為什麼要去喝酒?”或者他不說話,但态度很明确,直接拒絕了。但如果說:“尹延,你不來不熱鬧,你務必得出席啊。你不來這局不成立!”然後再給石雷鵬發信息:“石雷鵬,你不來不熱鬧,你務必得出席啊。你不來這局不成立!”其實這是把一條信息發給了所有同事,隻不過改了個名字而已,結果,當天全員到齊。這就是利用了“非你不可”這種心理學,希望尹延和石雷鵬老師看到這兒不要打我,我隻是舉個例子。所以,組局時千萬不能群發,要一個個邀請。一般人都喜歡“非你不可”的特殊感,聽到這樣的話,就會感到一種僅限自己的優越感,從而樂于回應對方。

>> 六、團隊化。

>>什麼叫團隊,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人。

>> 曾有個女孩勸從不愛運動的父親:“多運動運動吧。”因為父親體檢後發現身體有問題。父親就是不動如山,女兒很聰明,她這麼說:“我想夜跑,但自己一個人害怕,你能不能陪我一起跑?”果然,爸爸開始陪着女兒一起跑步了。利用“團隊化”,能使對方産生夥伴意識,即使是麻煩的請求,也會樂于接受。

>> 七、學會說感謝。

>>不要小瞧這簡單的兩個字。其實在你說的話裡僅加一句“謝謝”,就能瞬間拉近自己與對方的距離。

>> 比如你跟同事說“把桌子搬走”,效果往往不好。你隻需要改成:“把桌子搬走。謝謝!”就能好很多。還是不夠,就再加一句:“謝謝啊!”“謝謝”兩個字的威力很大,尤其是對于陌生人,“謝謝”兩個字一出口,首先潛意識讓人感覺,這都感謝我了,舉手之勞我要幫;其次讓人産生信賴意識,從而難以拒絕。

>> 一個人習慣不說“謝謝”,人家一定會覺得“是不是覺得我幫你是應該的”。禮貌點總是沒錯的,尤其是在職場,在一個成人的世界裡,再好的關系也要謹慎維護。

◆ 向上管理與溝通

>>一、有什麼我能幫你的嗎

>> 号稱史上最強硬CEO的傑克·韋爾奇有一個助理,跟随他15年,在韋爾奇退休後又成為他私人公司的合夥人和副總裁,被《紐約時報》稱為傑克·韋爾奇的“秘密武器”——她就是羅塞娜。她寫過一本書,叫作《支撐》。書裡核心思想隻有一個:向上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支撐。支撐就是幫。

>>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支撐自己的領導呢?請記住,因為無論你是否承認:他成功的概率比你大。他的資源比你豐富,經驗比你多,信息比你廣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是你的成功。

>>二、及時回微信

>> 領導交給你的任務,你都要有回應。比如他讓你幫他寄個快遞,你寄完後至少應該告訴他:“我寄完了。”如果再細點,可以把單号發給他。

>> 如果你希望上司提供建議,你最好的溝通方式應該是這樣:有件事需要馬上做出決定,我想請您指點一下。這種“隻有您可以做決定”的話外音,也是我們向上管理的關鍵。

>>三、公開支持,私下批評

>> 這簡單的8個字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做起來很難。我們多數人都做反了:私下支持,公開場合批評。

>> 四、定期溝通

>> 溝通不是一次的事情,要定期,比如一周一次,哪怕一個月一次。溝通前可以寫個大綱。

>> 适當地讓上司了解你的工作進程,不要事無巨細地彙報,但對重要工作可以定時征求上司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你調整工作重點和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上司了解你的想法和成績,為今後升職加薪做打算。

>>五、發郵件預定他的時間

>> 領導最寶貴的不是他的衣服,而是他的時間。發個郵件預約一下,表達這次溝通的重要性。儀式感很重要。現在有了釘釘,可能更方便了。

>> 六、要在玩的時候,跟他溝通

>> 有朋友問:我和領導打麻将(打籃球、踢足球),應不應該赢?答案就藏在了開頭,還記得那句話嗎?和上司的關系,本質是和他的交流。換句話說,赢不赢都不重要,要在玩的時候,跟他交流。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何和下屬溝通

>> 和下屬溝通也稱和下屬談心,它的核心隻有兩個:一、我和公司(部門)現在是什麼狀态;二、你現在是什麼狀态。

>> 一、和下屬溝通的技巧。跟下屬溝通歸根結底要講究技巧,你可以用這麼幾個問題概括:1.發生了什麼?和下屬談心往往都是因為有事,可以先直奔主題。2.你怎麼看?請他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你傾聽就好。3.你都試了哪些辦法?不要光聽他的抱怨,還要看他和他的團隊用了什麼辦法。4.有什麼我可以幫助的嗎?一般和下屬談心,往往都會聊到一些事情,有時候他不好意思找你求助,你應該主動去問。5.還有嗎?一定确保他把自己的話說完,你再讓他走。每次交流,都應該至少解決他的問題。

>> 二、溝通的三個步驟1.“是什麼”,是指我接下來要你做的是什麼事,越具體越好。2.“為什麼”,是指這件事對公司或對你個人的意義,說明重要性。3.“怎麼做”,是指我建議你怎麼做。注意,是建議,不要規定他怎麼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你隻需要管結果,過程最好别參與,除非他的過程産生了其他的惡果。必要的時候,還要請他重複一下。在布置任務的時候,别怕重複,日本便利店7-11的創始人鈴木敏文,甚至提出他和下屬布置工作,要說三遍。他說一遍,下屬複述一遍,下屬剛轉身要走,他又把人家叫回來,再聽下屬說一遍。作為領導,很忌諱這句話:“不要讓我說第二遍。”這樣你和下屬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 如果下屬不找你談話,你也要主動去找下屬聊。如果你覺得太正式,就找個地方請他吃飯喝酒喝茶,放松點兒,别高高在上,你會聽不到大家的聲音;别顯得内向。你主動點,下屬就不會太被動。

>> 談心的時間不能太長。如果有看過心理咨詢的人就會知道,咨詢師隻會給你50分鐘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1小時,美國很多心理醫生就給你10分鐘到20分鐘的時間。太長反而沒有什麼用處,适得其反,人精神高度集中能保持的最長時間大約就是1小時。談心最好也以這個時間長度作為上限。到時間就主動結束溝通,下屬不敢結束,你要及時結束。

◆ 怎樣要求升職加薪和辭職

>> 老闆給你加薪隻有一個理由:你值這麼多,而不是你需要這麼多。職場裡,沒人管你需要什麼,隻看你值多少。

>> 作家丹尼爾·平克綜合了心理學、生物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在新書《時機管理》中說:如果你要去醫院的話,不要下午去;如果你想談加薪或面試,最好上午去,因為老闆在上午時精神好、心态比較開放。所以,時間很重要,再補充一下,不要在周一、周五和大清早去談加薪。周一上午是開會的時段,一般大家都比較忙,而周五是人們準備松懈的時間,你去談,往往效果不好。最好的時間是周三和周四的上午。另外,你最好事先預約一下,不要對老闆突然襲擊,讓老闆有時間做一些準備。

◆ 用幽默化解你的煩惱

>> 幽默公式幽默=悲劇×時間。

>> 喜劇就是遠遠地看着悲劇,悲劇就是把喜劇揉碎了看。

>>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慘事、倒黴事得經過時間發酵,你才能用一種抽離的、戲谑的、自嘲的眼光來看待它,它才有可能成為笑料。所以不要開那些傷痛者的玩笑,他們隻有悲劇,但還沒有經曆療愈的時間。所以人到中年,一群人聊天的時候,總會聊到自己的前女友和前男友,一聊都是段子,但如果你才20多歲,剛分了個手,這時恐怕就開不起這樣的玩笑了。

>> 所以,一個敢于開玩笑的人,往往要麼是一個傷痛已過的人,要麼是一個堅強的人。僅此而已。

>> 笑點=鋪墊 抖包袱。

>> 抖包袱,并不是說突然把笑料抛出來,這樣并不會好笑,而是要突然戳中聽衆的笑點,想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你擊碎有意構建起來的興趣和期待。這樣,就得先讓觀衆産生興趣和期待,方法就是鋪墊。鋪墊不好笑,但鋪墊可以把人們的思路引向一邊,然後忽然把包袱抖出來,摔在地上。

◆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 一、自我介紹第一種類型的故事,是要告訴别人“我是誰”。在一個場合,你如果需要介紹自己,隻需要介紹三點:我叫什麼,我為什麼來這裡,我想要幹什麼。

>> 二、說出自己的目的

>> 剛見到人家時,有時候你直接說出自己的目的,反而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來這兒就是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找人合作。”“我來這兒就是希望能賺到錢。”“我今天見到您就是想跟您聊聊怎麼共赢。”把目的放在故事裡,更容易讓人接受。

>>三、講一個有願景和智慧的故事

>> 有願景的故事很好講,你隻需要在故事結尾指向未來就好。“我希望……”“我相信未來會更好……”

>> 四、講一個有價值觀的故事

>> 五、适當地停頓和抓住細節

>> 其實在聽故事的時候,聽衆大約隻能聽到15%的詞彙,許多内容他們是不會記住的。他們評價一個故事是好還是不好,主要是依靠講述者的表情、姿勢、着裝等等。所以,你的故事不僅要有好的内容,還要用真實表情傳達情感。

>> 還有一個更令人喜歡的細節,就是他講的每一句話,都在說自己。所以,這就是講故事的最重要的事情,記住:說自己。

◆ 如何解決正面沖突

>> 羅傑·古爾德,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他在《意願的沖撞》裡說:沖突是人們界定彼此支配關系的一種手段。在建立支配的标準清晰而且無可争議的情況下,沖突不容易發生。當糾紛雙方不清楚各自的地位高低和權力邊界時,才容易發生暴力沖突。

>> 另外,樹立自己的邊界,還要多次強調它。比如我就喜歡強調我不愛接電話,我不愛參加無效社交,我不喜歡早上跟人談事,當你充分向别人表達自己的邊界,沖突就不容易找到你,因為大家已經提前了解了,也會尊重你。隻要樹立了自己的邊界,就不要怕沖突。

◆ 怎樣處理關鍵對話

>> 觀點不同、高風險和情緒激動,被稱為關鍵對話的三要素。

>> 有四個方法,分别是:明确對話的目的、營造安全的對話氛圍、從事實入手以及了解對方的真實動機。

>> 在正式溝通前,應該明确自己的溝通目的是什麼。在聽别人說話時,也要思考對方的目的是什麼。

>> 我們在對話中,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對話的氛圍,其次才是對話的内容。因為隻有在安全的對話氛圍中,人們才可以暢所欲言,達成共識。所謂安全的對話氛圍,就是讓對方感受到這次對話你們是有共同目标的,是要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你輸我赢的辯論。

>> 關鍵對話更需要一個安全環境。你先确保對方的溝通環境安全,對方才能盡可能給你提供更多的信息。我經常會在關鍵對話前開一個玩笑:“咱們先商量好啊,無論我今天說什麼都不能打我啊。”大家一笑,我就開始說話了。

>> 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忘記要用事實跟人交流了,相反,我們總是在表達情緒。

>> 而在我們情緒化的時候,不管别人說什麼,都會被我們過度解讀,覺得對方在針對我們,挖苦我們。久而久之,我們的對話會離真相越來越遠。

>> 情緒來源于我們的主觀判斷,而不是事實本身。所以,當我們進行關鍵對話時,最重要的是聽對方情緒中夾雜的事實。

>> 比如你想學英語專業,你爸爸想讓你報其他的專業。你不應該指責:你真是個控制狂。而應該說:你說的那個專業就業率不高,其實我就喜歡英語專業。請注意,這兩句話都是事實。


一本書,看完後,是根本記不住的,因此,需要進行摘錄做筆記。一本書,看完後,成果就是幾條或幾十條摘要。将書看完,就是所謂的讀薄的過程,就是抓重點的過程,看後的摘要成果,再行反複記憶和實踐。

所以,我看書,求速度,快速看完。看快看慢,其實最終的收獲都差不多。看書,就是按己所需,抓取書中重點。記憶本就是靠不住的,看得慢,也并不代表就記得多,第二天仍然是一半多都要忘記的。何況,記憶本就不屬于看書這一步驟。

這種快速摘取要點的讀書法,我稱之為“淘金讀書法”。

關于溝通與技巧的書(這樣溝通就對了)2

天天都讀書,一天看一本。

摘錄書籍之精華,讓您花更短的時間,即可掌握各種資訊。

請關注下《非哥筆記》,以便及時接收最新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