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喝茶是自古就流傳下來的習慣,伴随着茶葉所誕生的茶具,也是數不勝數。
有茶必有器。自喝茶起,茶與器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說有一種東西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的話,那陶瓷必定是其一。
泱泱吾國,喝茶文化博大精深。已有2400多年曆史的江蘇宜興紫砂壺,一直被很多老茶客認為是理想的泡茶工具。
但江蘇人要說宜興紫砂壺泡茶最好,雲南人肯定不會同意!
在雲南的建水縣,有一種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中國除了宜興紫砂,建水紫陶,還有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都是四大名陶。
我也是去了次建水旅行,才知道建水紫陶在當地是如此龐大的一個産業。但出了雲南,其實很少有人知道,江湖地位遠不如宜興紫砂那般有名。
建水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位于雲南昆明之南220公裡處,交通便利,從昆明坐高鐵不到一個半小時。
這是一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曆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去建水旅行,除了閑逛建水古城,還有朱家花園、團山民居、燕子洞、朝陽樓、文廟、雙龍橋等數不勝數的曆史名勝。
當然,還要去一次建水紫陶街。
位于廣慈湖畔的建水紫陶街,主街道全長400米,它的前身是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很多在建水從事紫陶藝術的人稱這個廠為建水紫陶的根和靈魂。
建水紫陶街從2015年9月開業,是建水第一條以紫陶文化為主題的商業街,到了晚上尤其熱鬧。
去了才知道,建水紫陶其實并不是紫色,這裡的陶土都來自建水碗窯村以西五公裡的五彩山。
據說叫做紫陶,因為成品呈赤紫色而得名。但無論陶土還是成品,我都看不出一絲的紫色。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瓊玉,雲南省建水縣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
在曆經無數的雨雪風雲之後,依然鮮活地走進人們的日常,常見的有壺、杯、盆、碗、碟、缸、汽鍋、煙鬥、文房四寶等産品。
在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也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美譽。
那次有幸跟着當地的朋友,去了建水紫陶街的一家紫陶作坊,我就不寫名字了,免得像廣告。
這裡的紫陶作坊,大多是前店後廠,集銷售、制作、燒制于一體。
建水紫陶與宜興紫砂所不同的是,陶器上的裝飾更為豐富。
以書畫镂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镌刻、鑲嵌、等裝飾藝術于一身,表現中國文化的神韻,色澤更加古拙多變,内外不挂釉。
看了制作過程才了解到,那些圖案居然不是畫上去的,而是先陰刻後填泥,填泥有單色填泥和多色填泥。
手工間裡很安靜,幾個工人各自忙着自己手上的活。我們還去看了燒制的窯爐,居然還用的是木材燒。
細細看着這些成品的建水紫陶,感歎着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看得上的手工茶壺,都要二三千一個。這建水紫陶的價格,其實和宜興紫砂一樣,出自哪個工藝大師之手,決定了一把壺的價格。
相對來說,建水紫陶比宜興紫砂更貴些。據說在建水,千元以下買不到手工壺,不過我們外行,也不知真假。也有二三百的,據說都不是手工的。
紫陶店的老闆娘介紹說:建水紫陶的成品率低,燒成器硬度較高,密封性好,更适合泡香氣比較清揚的茶;
而江蘇宜興紫砂壺,相對密度低,适合泡香氣相對低沉一些的茶。要說哪個好,看你自己的選擇。
一把好壺的密封性,拎起壺蓋,壺身都不會掉,她還親自給我們演示了下。
一起去的小夥伴,都買了一把建水紫陶壺,作為旅行紀念。
建水紫陶,九百多年的勤勞與智慧,時光與空間延續。喜歡喝茶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去建水,可以去了解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