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為了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長戰戰兢兢,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害怕孩子輸在半路上;不惜在孩子身上花費大量金錢,可教育的效果卻是事倍功半、甚至越努力越糟糕。家長們迷惑了,甚至怨天尤人,豈不知孩子的現狀跟父母和家庭環境有着唇齒相依的關系。“孩子的現狀就是家長教育的結果!”
可能很多父母聽到上面這句話覺得不服氣,不認可;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孝”很看重,甚至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大家都忘了另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家長曾經都是孩子,都會犯錯,為什麼一當上家長就有了如此大的特權了呢?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顯然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我倒想反過來說另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人們都會感到那是墜入人間的天使,她(他)純潔無邪地展示着人性善和惡的全部特質,所有人都那麼愛她(他)。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為什麼漸漸就會變得不可愛、變得讓家長惱火生氣呢?這是值得每個家長反思的事情。
家庭教育中父母容易犯的錯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一列舉。
1、錯誤的誇獎,孩子越誇越笨。
賞識教育越來越被家長們認可,更多地誇獎孩子是很多家長正在做的事,但是筆者發現了中國家長很常見的錯誤誇獎方式,這樣的誇獎很有可能弊大于利。例如:當孩子成功地做了一件事後,家長誇獎:“**寶貝,你真聰明!” 。
聰明是先天的特質,是孩子沒辦法控制的東西。被誇獎孩子當然高興,甚至會洋洋自得、唯我獨尊,但同時也覺得這種高興是脆弱的,是沒辦法經由自己的努力而達到的。開心的同時也會有一絲惆怅:“如果遇到更聰明的孩子,自己隻能失去寵愛!”為了保持住“聰明”的稱号,孩子可能會減少嘗試有可能失敗的事情,因為失敗就意味着“不聰明”。聰明與否是天賦使然,是孩子無力改變的事,于是失敗隻能帶來深深的無力感和自責。漸漸孩子就會逃避新事物,畏首畏尾,以至于降低自信心,變得不那麼聰明了。
家長要問了,那該怎樣表揚孩子呢?有一個原則,遵守就好:誇後天的行為和努力,而不誇先天的禀賦。例如可以誇:“你是個很善于思考的孩子”、“是個很用心、很努力、很細心的孩子”、“是個很體貼、很照顧别人感受的孩子”、“是個很勇敢、很堅持的孩子”,總之都是我們希望孩子具有的優良品德。
2、遭遇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你可淡定?
家長内心都希望自己是個合格的好家長,而孩子的健康快樂仿佛就是衡量父母的标尺。天有不測風雲,當家長遭遇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比如哭泣、煩惱、傷心、憤怒,家長一般的反應是淡定還是焦急?是陪伴傾聽還是粗暴打斷?是理解認可還是否認批評?
場景一:孩子與同學發生糾紛,獨自哭泣。家長為了安慰孩子會說:“這有啥可煩的,沒多大個事!”。看孩子情緒沒有改變,家長更焦急會說:“别哭了,你就是心眼小,膽子小,有啥可哭的?!”
家長第一句話是否認孩子的情緒,孩子會覺得懷疑“為什麼家長認為沒多大個事,而自己卻很傷心?”難道自己不應該傷心?傷心是錯的?
家長第二句話是指責,“心眼小,膽子小”給孩子貼上了一個标簽,孩子可能會接受這個标簽或者跟家長一起否認自己的情緒,最後的結論“傷心是錯的”“哭泣是錯的”。“而自己控制不了去做錯的事,自己也是不好的。”
孩子在原來波動的情緒上又添加了對自己否定性的評價,局面已經從“帶來煩惱的事情”升級為“自我的貶損和否定”。
再進一步發展,孩子會産生内心的矛盾、沖突、糾結,繼而自我打壓、自我控制,最後有可能發展成強迫性症狀。
家長正确的做法應該是耐心傾聽孩子,理解他的情緒,說:“哦,你很傷心”,“哦,這件事中你覺得害怕了”。“需要媽媽做些什麼呢?”等等。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也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甚至父母不用給出方法,孩子就已經情緒平複,找到解決的辦法了。
3、父母說錯話,孩子可能會厭學!
學習是一件自覺自願的事情,學習中有辛苦也有快樂。想要孩子學業優秀,需要激發出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陪孩子去發現學習中的快樂。有這兩條就不用發愁孩子的學業了,而更多的家長是怎麼做的呢?
a.“你給我好好學習,成績好了有獎勵!”
b.“好好學習,将來考個好大學。”
c.“你父母這輩子就這了,全靠你好好學習出人頭地。”
d.“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e.“你其它啥也不用操心,隻管好自己的學業就行。”
這些話乍一聽起來沒錯,但細細一品它并不能給孩子良性的激勵,反而會有破壞學習動力、引起孩子厭煩和排斥的情緒。
A句:“你給我好好學習,成績好了有獎勵!”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是給父母學的,這麼勞心勞力的事是替别人做的,自然沒多大的動力。獎勵是外在的,相比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成就感,獎勵的力量微不足道,甚至還會破壞真正的學習動力。家長可以把這句話換成:“你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會在未來回報你自己的。”“你未來的成功,藏在你今天的汗水裡。”
B句:“好好學習,将來考個好大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的目的隻是為了考大學。這種過于功利的表達,容易破壞學習知識、探索未知本身的樂趣和動力。而且考大學這個目标過于遙遠,難以産生及時反饋,孩子就會懈怠停滞。家長可以把這句話換成:“知識就是力量,學習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好好努力,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C句:“你父母這輩子就這了,全靠你好好學習出人頭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自己不想努力,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定倍感沉重也許會悄悄反抗:“憑什麼自己要努力,去替不願努力的父母完成目标?”
家長最好能以身作則,自己有所追求,可以這樣鼓勵孩子:“努力是會上瘾的,特别是嘗到甜頭之後。”
家長若是後悔自己年輕時努力不夠,希望孩子引以為鑒時可以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D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強調了學習中的苦,用功利的目标來激勵學生。仿佛隻有苦,才能帶來幸福。但人性天生就是避苦趨樂的,這樣說隻能讓學生厭惡學習,産生逆反情緒。雖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可糖衣片的發明就實現了不苦也可治病的效果。
家長一邊要引導孩子敢于吃苦,家長可以這樣說:“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當你努力堅持做一件事的時候,滿天星光都因你而閃爍。”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引導孩子找到熱愛和興趣,為辛苦添上些甜蜜的佐料。家長可以這樣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E句:“你其它啥也不用操心,隻管好自己的學業就行。”
這句話中看到一個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勇于犧牲的父母,可有這樣父母的孩子會有難以言說的不舒服。
孩子不舒服的原因是:
一、父母站在道德的高位,讓孩子壓力山大。父母這麼勇于犧牲,自己不好好學習怎能回報?
二、這句話暗含着學習是件又苦又累的事,所以孩子才擁有這些特權。
三、這句話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遊戲、玩耍。在放松和遊戲中孩子會感到自責和愧疚感;但完全舍棄遊戲、玩耍,生活又會變得難以忍受。
家長想要引導孩子專心、專注時,可以這樣說:“你要暗自努力,然後驚豔所有人。”“他們都假裝頹廢,你别上當!”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願每位家長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優化自己的理念,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更順暢更有效的地進行親子溝通和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父母學堂系列:家庭教育中父母容易犯的錯(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