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哎,你說加什麼東西能讓坍落度80mm 的混凝土在1h 裡坍損不到10mm?
季:在聚羧酸以及氨基磺酸鹽兩個高效減水劑系列裡,合成工藝産品就能達到。複配技術通過雙摻緩凝劑也能達到。你還記得不?過去咱倆的‘對話’裡,有一篇‘混凝土吃了豆腐渣’,還有幾篇‘先化驗後确診’,都談了這方面技術。
仝:你的談話裡喜歡用葡萄糖酸鈉,可因它有二次塑化作用的特點,等保坍作用夠了、混凝土坍落度又早超過80mm 範圍了,想控制坍落度不超過,這保坍又達不到。
季:嗯,保坍型羧酸可以達到。
仝:咱換個題目談。我特喜歡你把複配技術比作足球比賽中的‘臨門一腳’。你在‘複配技術有絕竅’的系列談話中,說了好些‘臨門一腳’技術。有沒有新近總結出來的思路?今兒個給我說說。
季:算你問着了,我還真有點兒新體會,說實在還不太成熟,換句話說不知道有沒有普遍性。
仝:我是‘老虎不嫌黃羊瘦一一沾葷就行’,不管成熟不,有新意就行。在下洗耳恭…
季:甭弓(恭)着聽,你就坐下聽吧。
仝:你貧不貧哪?快點說吧。
季:有時候我們覺得某物質保坍效果差些,其實可能是沒加(減)到足夠量,什麼量是‘夠’?你先試、多試,幾次嘛,混凝土是一鍋八寶粥,成分的物理性質千差萬别,你隻能通過試驗。當然别忘了留試塊,這齡期強度可永遠是線。比如焦亞硫酸鈉和葡萄糖酸鈉、白糖等共用時,焦亞加到40kg 還沒明顯提高保坍性,别急,接着往下試,60kg 時你再看,效果就來了(當然并非所有水泥都這樣)。再比如食用堿碳酸鈉,業内人都知道那是速凝劑的主要成分,可你減小用量到1M3混凝土中不過加十幾二十克時,它就有保坍作用了。加到了位,自然就會該保的保,該坍的坍。
仝:量變到一定程度就發生質變,真是妙極了。這食用堿作用變化就象坐過山車一樣,從一個極端瞬間到另一極端。
季:也沒質變,隻是換了作用方式。這幾年的探索發現,總算是解開困惑了我30 多年的一個疑問。
仝:哦,其中有故事呀,快道來聽聽。
季:唉,清明時節憶故人呀。想當年中國建材院的摯友,忘了是胡秀春還是吳兆其,告訴我,他們花不少美元從奧地利買來的流動混凝土外加劑配方專利中,有極微量的堿,我還依稀記得其數量是水泥用量的十萬分之幾。無獨有偶,幾年後,河南滑縣外加劑合成廠的朋友告訴我,他在德國讀博的夥伴,偷偷地從生産外加劑的化工公司中揣回來的‘神奇白粉末’,經過破析,不過就是普通的碳酸鈉。20 年前我在巴彥淖爾趙廠長試驗室中用一點點小蘇打粉,解決了她為之苦惱的‘混凝土怎麼也打不開’,使成坨的拌合物變成擴展度500 多的一灘。但當她告訴了佛山的朋友後,得到的反饋卻是‘坍損太快’。話再說回來,我在建工院材料所供職時,簽發的外加劑配方中就用了很少量碳酸鈉,卻被年輕氣盛的領導給否了,‘這麼小量有什麼用’,我無語,因為我也說不清1 噸泵送劑幹粉中加那麼點有什麼用,況且能不能混勻也是問題。今天我全明白了。
仝:你明白什麼了?
季:道理說穿了極簡單,歐美人家全用水劑,再小的量也能混勻;而我們當年全用幹粉,何況充填劑還是粉煤灰!忽略了這個基本細節,忽悠了自己30 年。
仝:那坍損大是怎麼回事?
季:差異就在那個‘小’字上。
仝:啊?!
季:小蘇打入水就反應,成了變為無數氣泡的二氧化碳和水,趙廠長複配的萘系泵送劑幹粉正好用。而佛山的朋友做成水劑,就隻能用蘇打。況且水泥不一樣,蘇打用量也不同啊。忽一日将所有遭遇經曆串起來,好象黃梁一夢,清晨醒來大徹大悟。
仝:好長的故事,卻也滿含科學道理。你現在用的就是當年奧地利……?
季:是啊,我确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不過如果沒有一點發展改進,不是成了‘騎在巨人脖子上’了嗎?
仝:嗯,我已經猜出個七八分是發展在哪兒了。
季:嘿,我的發展就是那堿量不能固定,得根據所用水泥和摻合料的不同而變化,而且最好是在液體裡。可是數量級大緻還是奧地利人當年确定的那樣!
仝:好!好!這麼說合适的堿量也能成為混凝土的保坍劑。
季:隻能說适當量的可溶堿,可以使混凝土在當下的高效減水劑摻量時、流動性最好而且保持時間相對最長,不管那堿是碳酸鹽還是硫酸鹽,或者别的什麼。
仝:哦,相對保坍效果最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