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詩歌,大家都會想到李白、杜甫,或者《詩經》、《楚辭》。詩歌在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學中着實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代的歐洲也有很多偉大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對社會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比如荷馬、但丁、歌德。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這些詩人,而是poem這個單詞。
Poem源自拉丁語poema,是詩歌的意思。詩歌并不是一個近代産生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期,歐洲就出現了不少詩人。但是在當時,"詩歌"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東西。希臘文明畢竟是歐洲文明的開端,在希臘文明之前,歐洲還是一片完全野蠻的土地,人們還在茹毛飲血,怎麼可能出現文學?
後來到了希臘文明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希臘海島衆多,航海業、商業的發展以及殖民地的擴張,造就了希臘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也正是在此時,古希臘的文學藝術蓬勃發展,達到了歐洲文藝史上第一個頂峰。"詩歌"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産生的。
說到詩歌的本質,是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可反應社會文化。與普通文學形式不同的是,它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常常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簡而言之,它是對語言的一種深度加工和創造。在古希臘語中,創造一詞是poeín ,它的變形póēma就是古希臘語中的詩歌,後傳入拉丁語,演變至現代英語時變成poem。同樣的,詩人poet一詞也源自于古希臘語中的poetes,意為創造者。
在漢語中,有一個同義詞"詩"。《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是一個人(戰士)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就是詩。
而對于古希臘的詩人而言,作詩并不僅僅是文學創作,同時也是一種對于人性的煽動。這一點很像後來的"演說家"。詩人的作品往往營造出一個極其"感性"的氛圍,直接轟擊人内心中最脆弱的那個環節,将人類的"非理性"甚至心中"陰暗"的一面挖掘出來。
古希臘的詩歌就是擁有這樣的力量。但是,普通的語言想要變成"強大"的詩歌,就必須要經過"加工"。就像一塊生牛排,你得把它煎熟了,人們才能吃得下。而"煎"的方法,就是"修辭"。所謂修辭,就是我們總說的比喻、誇張這些東西。我們在做語文考卷的時候,總會說某句話用了什麼樣的修辭,塑造了人物什麼樣的特點,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在古希臘詩人的眼裡,修辭就是生命。
古希臘人有多重視修辭?就連"圓錐曲線"這東西都是用修辭來命名的。
①抛物線parabola(比喻parabole)
②橢圓ellipse(省略ellipsis)
③雙曲線hyperbola(誇張hyperbole)
你可能會有疑問,怎麼數學的概念,就能硬生生地往修辭上套呢?仔細一想其實是很有道理的。"省略"、"比喻"和"誇張",在語言的分量上,分别是減弱、相當和增強。而三種圓錐曲線,無非就是與"無限圓錐面"相切的那個平面角度的改變而已。
"平面"與"圓錐面"相切割,能創造出不同類型的曲線。"修辭"的運用,能創造(poein)出情感豐富、節奏鮮明、富于感染力的詩歌(poem)。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