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5 05:20:37

最早聽楊照在看理想他經「百家通讀經典」,男性台灣腔的慢言絲語,對現代信息求速求hight點的音視效果是一個靜思的沖擊,帶有治愈的效果。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1

有一些深沉的東西,并不适合高效的符号,譬如文學經典需要讀者慢火細熬,中華曆史需要華人靜心深思。

如果家有初高中生,強烈推薦中信出版這套《講給大家的中國曆史》系列,一套13本,楊照寫的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幹巴巴的曆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掘中國曆史背後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曆史的認知方法。全景呈現“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2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3

重新認識,重新思考為什麼學曆史?

我們大部分人學曆史都是從初中曆史課本上開始,按照朝代順序了解中國五千年的史變,初中隻有六個個學期,寫在六本教科書裡,隻好壓縮成及簡易的文字簡史。

而從簡單的課文上出現大量的辨思問答題,就促就了大量的标準答案,時間、地名、年代、措施,以及産生因素、對後世影響、成與敗的原因,固定的模闆答案,造成了刻闆印象。

我們中很多人不喜歡讀史,就是有過年少時死記硬背,機械無趣的背史方式。現在已經有很多家長和孩子,利用課外讀物是補充科教書以外的,曆史觀點轉換,有趣有料的,都會使得每段曆史事件和人物豐富有骨感,激起發掘曆史的欲望。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4

楊照的這一套書“通史”很大意義上更适合初高中生作為補充教材的讀物,如講宋代這本,他挑選的110個小課題,都是與一般常識和刻闆印象有一些出入的主題,他在以史料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趣有突破性的曆史知識和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重新認識,既然是“重新”,就是有針對性地颠覆。譬如大多數人對宋朝“重文輕武”有一種鄙視,恨鐵不成高的藐視宋朝皇帝,尤其針對漢朝和唐朝的強兵強将對比,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憎恨懦弱的宋朝?

不平等條約、守勢納獻,追其情緒根源,恐怕是清朝後期的受到西方勢力侵略,讓我們感受到對外關系上有受辱的自卑感投射。

如果客觀地回到宋朝所處的曆史環境中,宋太祖取代後周當上皇帝,他的目的就是想颠覆他們暫短的統治,如何使得朝代長命?他唯有嘗試新的做法,才有可能颠覆短命的悲哀。

這個角度才客觀去理解“重文輕武”就會更好地接納這個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而不是一味地看到狄青的悲涼去影響對整個宋朝的政績。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5

曆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永遠沒有标準答案

打破曆史教育體制要求背誦和默寫的“标準答案”,重新點燃大家對曆史的好奇心。

可是這些有趣的看法卻遲遲沒有進入大衆的曆史常識當中,以至于現如今大多數人對中國曆史的認識,還是囿于帝王将相的故事、王朝更疊的講述,把故事當做事實,卻不知道這些事情如何發生以及為何發生,無助于從曆史當中理解人行為的多樣性以及個體和集體行為邏輯。

另一方面,人們還常常誤以為曆史有趣的地方不過就是古為今用,因此抱着一顆功利心學習曆史,卻錯過了其中的真正樂趣。

楊照不管是講經典文學,還是通史,他都一直強調,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思想應該被廣大讀者所認知,“通”在于一個有意義的觀點,幫助讀者從曆史中看出特殊的貫通變化,是一家之言,是衆多觀點中的一種,借以曆史的叙述與分析表達。

而曆史是不同的史學家研究出不同的角度和觀點,我們學曆史就該抱着多維了解,保持信息輸入,有獨立的思考空間,有思辨能力,這次才是學習曆史的樂趣。

如果曆史就是一套固定的東西,一個标準答案。 僅限于教育體制裡所學的曆史,根深蒂固地認為曆史就是過去發生的明确知道的事情,曆史品味完全被打壞了,甚至認為曆史很煩很讨厭,隻能背誦,怎麼會覺得有趣呢?

很喜歡楊照在開頭提出的學史立場:

“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曆史上發生了什麼,而是探究how和why—去了解這些事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6

就會發現發掘事實陳述背後的因由,就會發現曆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永遠沒有标準答案。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7

做個“中間讀者”,對曆史抱有好奇

除了青少年讀者,楊照提到了他的這一套書面向的主要群體是“中間讀者”。所謂“中間讀者”就是有一定知識基礎,并接受知識彈性度比較大,吸收史學家的知識成果,但能夠有主動閱讀能力與思考能力的讀者。

現代知識傳播正在壓縮追求高效,“三分鐘懂得宋朝曆史”,“十個答案讓你了解宋朝”等等類似的課程比比皆是,久而久之聽衆和讀者就養成了聽了什麼就相信什麼的懶惰習慣,看似高效而簡單。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8

但楊照的寫書方式,是讨論各種不同的說法,大部分人不習慣或者不享受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會說,你把發生什麼事情告訴我們,而且講得很有趣就好了,講那麼多問題幹什麼?

我做的事情也許不會讓大衆認為很有趣,但是社會上總會有一群“中間讀者”,我希望可以影響這群人。他們如何看待曆史和未來其實決定了中國能不能用更理性的方式形成我們自己國家的社會結構和未來文化走向,這是比較宏大的目标。

我們太習慣在過去兩千年中尋找類似的東西,忘掉了過程中有很多差異的部分。像宋朝部分,楊照更關注曆史事件發生的因由,特定環境,譬如“西昆體”為何盛行?為什麼宋代會出現第二次古文運動,甚至比唐朝更浩大?為什麼唐朝的“城”與宋朝“城”截然不同?

一次次問題探讨不是以事件的成敗而定,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背景探究細節,在頭腦中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對比升級,甚至是質疑,促進知識的吸收和思辨。

講史記的楊照是誰(學曆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9

楊照希望自己也能夠在接近無窮多的曆史材料當中,有意識、有原則地挑選出一部分,講好如何認識中國曆史的故事。

寫在最後

講述“中國通史”的經驗讓楊照在十年的時間裡寫成了13卷冊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曆史》。這套書并非是基礎的講義,因為大部分基礎曆史是通俗的嘗試,對“中間讀者”也就是有基礎的讀者,不需要和你講誰是王安石變法是什麼,而是說講解王安石變法這件事我們今天的認識和理解是什麼。

曆史和故事是有差别的,曆史有很多東西是推理,不适合當故事來講。有時候,答案本身沒有那麼重要,問問題、從問題出發尋找答案的過程更重要。

楊照的治學态度與文學輸出方式,恰巧符合了适合精神沉澱的背景。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系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