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時鐘,悄然來到陰曆的五月份。正是豐收時節,小麥開始收割。桃子和杏也陸續上市。桃,杏,梨三大中國本土水果,桃和梨一直以來都在水果市場具有強大的競争力,唯獨“杏”這種原生水果一直不溫不火,逐漸沒落。杏為什麼會倍受冷落?原因何在?
首先我們就要說說“杏”的前世今生。杏子原産于我國,杏這個字早在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出現。在春秋時期,就有關于杏的文獻記載。在《莊子》中記載了孔子講學,書中這樣寫到:孔子遊淄帏之林,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這就是著名的“杏壇講學”。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儒家的鼻祖孔子,尚且對杏如此深愛,更何況後世的文人墨客了。所以後世文人筆下,描寫杏子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比如唐朝杜牧的《清明》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如宋朝旅遊的《臨安春雨初霁》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足見杏這種水果,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百姓家廣泛種植。
杏子這種水果,在中國古代中醫醫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杏口感酸甜爽口,适量食用能補充機體所需營養,具有生津止咳,潤肺定喘的作用。在一些藥堂或藥店的名字中經常出現“杏林”字樣。這其實是有關于“杏”的典故。
相傳,董奉是和張仲景,華佗齊名的,号稱“建安三神醫”。在《神仙傳》中這樣寫到: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君異是董奉的字号。董奉為人治病痊愈着隻要栽杏樹就可以,不收取錢财,等杏子成熟以後,又用杏來救急貧苦百姓。所以,杏林的典故對于中醫來說,其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既然杏遠古時代就在中國生根發芽,除了酸甜爽口以外,還兼具藥用價值,可它為什麼敵不過桃和梨?到今天,市場上的杏子隻是昙花一現,也不見杏樹的大面積種植,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
一,從食用價值方面考慮。
人們常說“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杏子這種水果,不宜多吃,杏吃得太多,對人的身體會有一定的影響。選不如桃和梨。杏的口感也如桃和梨那樣甜美多汁。古人有成語“望梅止渴”,可望杏同樣止渴,每當我們見到杏的時候,同樣是口水直流。足見杏子的酸澀感還是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
二,不便于儲藏。
杏子這種水果,在沒有成熟之前,是又酸又澀,一般人難于下咽。成熟以後就變得酸甜爽口。可杏子一旦成熟,就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不利于儲藏,由于杏子成熟季節正是高溫天氣,成熟的杏,用不了幾天就發黴變質。
三,一些歧義的影響。
宋朝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中這樣寫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直紅杏出牆來。本意是寫春天的到來,滿院春色,一片春意盎然。可“紅杏出牆”這個詞彙,後來被引申為女性的出軌行為。這也就導緻,在一些地方比較忌諱在院子裡栽種杏樹。寓意不是很吉祥。
四,杏的品類相對單一,新品種乏力。
現如今,市場上關于桃和梨的品種繁多,無論是高溫時節,還是寒冷時分,桃和梨都有相應的品種上市銷售。反觀杏就不同了,一直以來就是那幾個品種,隻要過了杏的上市季節,市場上就很難再見到杏的身影了。桃和梨一直在進步,可杏卻一直在原地踏步。沒有推陳出新。這也間接的影響到杏的市場。現如今,交通的便利,南北方的水果,甚至國内外的水果,可以做到互通有無,百姓的可選擇性也在增加,一般人都會選擇性價比更高更好的水果,可對于杏來說,一般都是稍微買點兒,嘗嘗鮮就歐剋了。或許就是市場主導着産量,主導着種植面積。
這或許就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說的一樣,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有其存在的環境,就有其生存的市場。當大環境不利于其發展時,它就将沒落。就目前而言,雖然杏被市場上看做是小衆水果,但依然還有一定喜愛它的消費者,隻是它在市場上占的份額比較小而已,遠不至于消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