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資源庫”項目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策劃,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具體實施。邀請百餘位權威學者和藝術家,創新融合誦讀、講解、書寫三種形式,用影像精品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千兩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有個名叫張繼的詩人夜宿舟中,船就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夜深人靜之時,他拿起手機(不是)毛筆,記錄當下的所見所聞。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首短短四句的小詩,能讓他和一座寺廟一起,名垂千古、蜚聲海内外……
經典一起讀: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經典一起賞:
今天和我們一起品讀這首詩的,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郦波教授。
清秋氣象
烏鴉、寒霜,蕭索秋天裡的典型意象。
烏鴉喜歡在秋冬季節聚集成群,故又稱寒鴉,叫聲凄厲,如泣如訴。更深露重、寒霜漫天,再加上烏啼聲聲,凄冷之意更添一層。
一抹暖色
在“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冷色調中,第二句的“江楓漁火”給這幅“秋夜泊舟圖”增添了一抹暖色。
“江楓”,有人說是江邊紅葉,也有人說是兩座橋;“漁火”,有人說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人說是打漁的夥伴;“愁眠”,可以是帶着愁緒入眠,也可以是愁得難以入眠。諸多争論,莫衷一是,但無論它們究竟指代什麼,在一個“對”字的連接下,主客雙方就有了交流。
Part 2 鐘聲到客船
在這姑蘇城外的寂寞夜裡,不遠處的寒山寺傳來了悠遠的鐘聲,穿過秋水,穿過紅塵紛擾,聲聲入耳,聲聲入心。而詩人的種種愁緒,仿佛也被鐘聲激蕩,彌散在朦胧的夜色裡。
雖有靜美清冷的江上秋景相對,有寒山寺的鐘聲相伴,詩人卻靜坐舟中,更顯寂寥。至于他為何而愁,愁的程度如何,詩中都沒有細說。後人對半夜是否會有鐘聲也曾提出質疑,但這首詩的魅力就在于,它脫離了具體的一人一事,而将複雜又飽滿、細膩卻不壓抑的愁緒淡淡寫來,撥人心弦,引人共鳴。
Part 3 千年絕響
詩歌的前兩句,沒有一個形容詞,卻用落月、啼烏、寒霜、江楓、漁火等意象,烘托出了一個充滿秋色秋意和羁旅客愁的氛圍。
後兩句單寫鐘聲,疏朗的節奏與前兩句意象的密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清人王堯衢說這種寫法是“似連而斷,似斷仍連”,在斷與連的暧昧之中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楓橋夜泊》這首詩,不僅讓張繼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還成功帶火了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楓橋和寒山寺。關于詩與寺的故事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呢?
查閱更多精彩,關注同名平台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