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的生平及詩句

杜甫的生平及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4:59:36

杜甫的生平及詩句?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歲,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經過肅宗,到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去世,終年59歲,比李白晚死8年,可見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時期渡過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時期及下台以後,從曆史看就是安史之亂期間與亂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杜甫的生平及詩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的生平及詩句(詩聖杜甫生平簡介)1

杜甫的生平及詩句

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歲,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經過肅宗,到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去世,終年59歲,比李白晚死8年,可見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時期渡過。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時期及下台以後,從曆史看就是安史之亂期間與亂後。

我們把杜甫的生平分四個階段來講

(1)讀書遊曆時期(712——746),35歲以前。

出生于河南鞏縣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著名詩人。杜甫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歲即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為他以後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二十歲(開元十九年,731)他離開書齋,開始了壯遊。前後凡三次,時間在十年以上,第一次遊吳越,開元二十三年,詩人24歲,為了參加進士考試,才由江南回到洛陽,沒有考中,開元二十四年又開始第二次遊曆,地區在齊趙(河南山東河北一帶),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射獵,“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呼鷹皁枥林,逐獸雲雪岡”(《壯遊》)。這一點與“十五好釰術”的李白頗為相似。開元二十九年,杜甫30歲,回到洛陽,33歲時在洛陽遇李白,李白從長安被逐,要遊梁宋杜甫又開始第三次遊曆,同遊的還有高适。這一時期的詩人是熱情,充滿理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勃勃朝氣,與其他盛唐詩人并無二緻,如《望嶽》:“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房兵曹胡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如果說這一時期的詩人是現實主義詩人,母甯認為是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

(2)長安困守時期(746——755),35—44歲。

公元746年(天寶五載)詩人來到長安,為了作官。儒家講的是積極用世,杜甫的理想是“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贈韋左丞》)。杜甫第二年參加進士考試,還是未取。這時期他生活逐漸貧困:“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灸,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甚至開始挨餓受凍。正是這種生活使他開始深入現實,接近人民,認識到當時政治的罪惡本質,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反映現實的作品,奠定了他的創作方向。一直到755年才得到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掌管兵中器仗和門禁鎖鑰的正八品下的小官。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歲—48歲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經過一度逃難,他把家小從奉先轉移到鄜州羌村,隻身赴靈武投奔肅宗,中途被叛軍所俘,押解到長安。他嘗到了國破家殘的痛苦,寫了有名的《春望》、《哀江頭》詩。天寶十六載(757年)他冒險從小路逃出長安,回到政府所在地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這是一個赴國難的忠臣形象。肅宗任他為左拾遺。就在那一個月(五月),他又上疏營救宰相房琯,觸怒肅宗,虧得張鎬說好話,方免一死。肅宗讨厭杜甫,這年閏八月特許他回鄜州探親,杜甫當時很留戀,實際倒給了他一個深入民間的機會,有名的《北征》、《羌村三首》寫于此時。九月長安收複,杜甫又回到長安,任左拾遺,這一時期詩作雍容典雅,沒什麼名詩。以後肅宗繼續處理與房琯有聯系的人,杜在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使杜甫又得到一次深入民間的機會,有名的《三吏》、《三别》就是759年春他由洛陽回華州一路所見廣大人民慘痛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一年是杜甫一生最艱難的一年,七月他棄官不做,到秦州(甘肅天水),十月又奔同谷(也在甘肅),生活很苦,全家陷入絕境,十二月又由同谷往成都。這一時期雖隻有四年,卻經曆豐富,大起大落,生活充實,佳作也最多。詩體方面則多用五、七言古體。

(4)漂泊西南時期(760——770),48—59歲。

這一時期是杜甫一生的最後十一年,也是唐帝國繼續衰落時期。杜甫49歲到成都,依嚴武,在西郊浣花溪建一草堂,開始了他的從事體力勞動的“為農”生活。762年七月,因避徐知道之亂,杜甫漂泊到梓州(三台)和阆州,直到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時,才回到成都草堂,嚴武保薦杜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人稱杜工部)并拉他作節度使署中參謀,但不到半年又辭職。765年五月,杜甫大概因嚴武去世而離開成都漂泊各地,最後在766年4月到夔州(奉節),住了兩年,寫了437首,占現存詩總數30%,平均每月約寫20首,可以說是創作豐收時期,體裁上多為律詩,如《秋興》八首、《諸将》五首、《詠懷古迹》五首,都充滿愛國憂民的熱情,而七律這種形式也在杜甫手中成熟,他說“晚節漸于詩律細”。

768年正月,杜甫想回故鄉,乘着自備的一條船飄到湖北江陵,又到公安,湖南嶽陽,從此又過着“饑借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秋日荊南述懷》)的生活,《登嶽陽樓》詩雲:“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再到潭州(長沙),大曆五年(770年)四月,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逃往衡州,原想投靠郴州的舅父崔偉,但遇大水,停泊“方田驿”,五天沒有東西吃,縣令送來酒肉,算是沒有餓死。杜甫改變主意,又回潭州,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嶽陽的途中,他自己的一條破船上。生前落寞,身後蕭條。棺木也無法運回家鄉,兒子宗文、宗武把靈柩暫寄在嶽州昌江縣(現為平江縣)的小田村。一直到中唐憲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宗武子)把他的遺體歸葬偃師,并請詩人元稹作墓志銘。距他的死已經四十三年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