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古詩兩首教案?文本的分析1.關于單元的編排,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蘇教版三年級上古詩兩首教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文本的分析
1.關于單元的編排
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什麼樣的文章需要學生結合資料呢,我想往往是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和閱讀的經驗難以理解,或理解的不夠深刻的文本。本單元所選擇的文章也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特點,《古詩三首》和《少年中國說》作為古詩文,年代久遠,不結合特定曆史資料,難以理解。《圓明園的毀滅》中的圓明園早已消失,學生就算見過毀滅的後的慘狀,也必須結合資料才能了解當初的美麗,從而體會情感,至于《小島》雖然是發生在當代的故事,但是軍隊,守島人的經曆也不是學生所能理解的,要理解課文中愛過情感,非結合資料不可。
2.關于結合資料的思考
那麼如何結合資料呢?學生在百度上搜索圓明園,搜索梁啟超,就叫做搜集資料嗎?顯然不是,這樣的資料是瑣碎的,與文本關聯度不高的,對于體會作者的情感甚至會造成幹擾因素,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陸遊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故事,如果學生僅僅搜集這個資料,來讀《示兒》,恐怕體會到愛國情感反而弱了。因此結合資料不僅僅是尋找資料,它還包括對于資料到選擇,和選擇後的使用。
3.關于學生起點的預判
在寫《示兒》教學設計前,我看了一些教案,有些教案認為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生已經接觸過“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因此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如何收集整理資料可以簡化,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研讀四年級的收集資料要求,會發現它在詩歌單元中所提到的根據需要與文本結合并不密切,如《短詩三首》課後按需要收集不過是收集自己喜歡的現代詩,與課文關聯不大。同時語文要素的中的”初步“二字似乎也暗含着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有收集資料這種學習方法,因此我認為,教材在五上再次提出結合資料,事實上在學生了解可以收集資料的前提是,給予方法性的指導。
教學的設計:
教學目标:
1.正确,流利,有節奏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2.結合注釋,讀懂古詩,能說出詩歌的大緻意思
3.收集并根據本文删選資料,結合資料,讀出詩人對國土淪陷的悲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結合資料,理解詩人的悲痛之情,通過吟誦,讀出悲憤之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詩人陸遊的生平資料。
2.學生收集南宋時期金兵侵略中原,國土淪陷的曆史背景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入,關注注釋,讀懂詩題
闆書示兒,通過預習,你知道了示兒的意思就是?(給兒子看)表揚學生關注注釋,讀懂了題目,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詩人臨終前,留了一首怎樣的詩給兒子看。
二,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學生展示讀,師生合作讀的方式(學生讀一句詩歌前4個字,學生讀後3個字),讀出節奏,強化朗讀的效果
三,再讀詩歌,利用注釋,讀懂古詩。
1.結合注釋,突破重點詞語。
(1)古詩能夠讀正确,讀出節奏,相信讀懂意思,一定難不倒你?我們通過注釋知道了示兒的意思,你還知道了哪些詞的意思。(相機教學生字“乃”引導學生關注作為一個古今異義詞的意思)
(2)學生自主交流,交流完後嘗試着完整解釋一句話,解釋兩句話,再到完整的解釋整首詩。
2.同桌交流,互說詩歌意思,
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理解詩歌意思,讓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
3.了解意思後,再讀故事,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的意思。
四,學習删選,結合資料,品味詩情
1.結合詩人陸遊的資料,學會處理資料,初步了解詩人情感
(1)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和陸遊有關的資料(可能涉及陸遊的籍貫, 創作風格,作品,仕途官職乃至和表妹唐婉的愛情故事)
(2)指導學生對資料做出選擇,提問:你覺得這些資料的哪些部分對你理解這首詩歌是有幫助的,畫出相關内容。
(3)總結,我們對資料要進行合理的選擇,要删選出對自己理解有幫助的資料。
(4)結合資料,以表演的方式,想象說話的方式,化身為旅遊,讀出自己濃厚的愛國情懷。
2.結合南宋曆史背景,自主結合資料,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1)出示三則資料
a.關于南宋和金國作戰,節節敗退,國破山河的資料
b.老百姓在金人統治下民不聊生的資料
c.南宋統治者腐敗無能的資料。
(2)要求,先對這些資料進行合理選擇,畫出對你理解有幫助的内容,再說說看你會懷着怎樣的感情來讀這首詩。
(3)展示朗讀,結合資料說說自己讀出怎麼樣的感情
(4)将學生通過三種資料的感受的情感融為一處,結合陸遊生平。再次朗讀古詩,加深對于國家淪陷,不見收複,收複故國希望渺茫的悲憤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