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五一小長假了,聽說還有小夥伴沒有買到回家的火車票?嗯,說的就是我了……
據平台統計,今年五一出行人數将突破2億,截至17日下午6點,共發售5月1日車票315萬張,是2019年同期的3倍以上。
哎,火車票都是秒光,各路大神是如何搶到的?
說起“搶票”,英語難道是rob tickets嗎?小心警察叔叔把你帶走!
“搶票”的正确表達可以用snap up tickets,snap up意為“把…趕快買到手;争購”“抓住(機會)”。
此外,你還可以用ticket-grabbing來表達“搶票”這件事。
沒搶到票的阿研,一邊候補,一邊讀起了莎士比亞,試圖以莎翁深邃的思想來掩蓋搶不到票的悲傷。(别問為啥,問就手動[doge])
恍惚間,眼前乍現trains of fire,頓時驚醒。難道莎士比亞也有搶火車票的故事?
但回過頭來一想,火車直到19世紀才出現,而莎士比亞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紀(1564-1616年),那這裡的train是從何而來?
阿研迅速翻閱手邊的各種詞典,才發現,此train非彼train~
train這個單詞來自拉丁語中的一個動詞trahere,意思是“拖”“拉”,而後的詞義也都是由這兩個詞義引申而來的,比如 “拖裙”“隊列”“一連串”“随從”等。
trains of fire出自《哈姆萊特》,這裡的train自然不是指火車,而是類似于裙擺一樣的東西。
而将train作為“随從”意思來解,在現代英語中已經不多見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中,有這樣的用法。
train的這些意義在現代英語中仍有這樣的用法:
一開始,英國人将火車稱為“train of carriages”,即一長列連接的車廂,後來又嫌這個名字太長,1835年直接将它簡化為train。
除了火車,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是怎麼命名的嗎?
car來自于拉丁語carra和carrus,後來在1300年左右被簡化為car,指的是運貨馬車或大車。直到十九世紀中期,car還經常被用作chariot(兩輪戰車)的同義詞。
所以跟着馬車一起走的就是cargo(貨物),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用馬車運貨了,但這個說法就此流傳了下來。
而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不同的人要乘坐不同的馬車,所以馬車也就成了人們職業的象征,後來career逐漸演變為職業。
而後汽車發明後,人們根據其發明原理,将汽車稱為motorcar,但很快這個名字就遭遇了和“train of carriages”一樣的命運,被嫌棄叫起來太麻煩,直接被簡化為car。
我們現在熟知的自行車bike其實是美式英語對英式英語bicycle的簡化。bi-意思是“兩個”,而“-cycle”則是“圓圈、車輪”,合起來是“兩個車輪”,也就不難理解自行車的英文命名。
關于bicycle的漢譯就精彩多了。
最初自行車從西方傳到中國,十分昂貴。那時,萬物被冠以“洋”字,似乎就顯得十分金貴。自行車也不例外,和汽車、摩托車一樣,被稱為“洋車”。不僅如此,與各種洋物一起傳入中國的還有西方平等自由的思想,所以也有人稱bicycle為“自由車”,表明自己的西化思想。
而也有人根據bicycle的核心技術——腳踩踏闆,将其翻譯為“腳踏車”。但最常見的叫法“自行車”,其實是指“車主自己騎行的車子”,因為引入中國的首批自行車隻能一個人行駛,故此得名。
飛機的學名是aeroplane,這個用法是英式英語,後來美式英語簡化為airplane,用的人反而更多了。
詞根aero-來自希臘語,相當于“air”,而plane則來自拉丁語planum(平面),所以aeroplane就是“可以在空中平面運動的物體”的意思。
在現代英語中,plane也有作為“平面”的用法,如: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啦~
接下來的五一假期,你打算用什麼方式出行?
更重要的是,你搶到票了嗎?
聽說給阿研點贊的人都能搶到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