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

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22:37:51

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作者 |溫才妃 孔子俊 法伊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你從哪裡來科學家揭示黃河)1

黃河距今有多少年的曆史

作者 |溫才妃 孔子俊 法伊莎

對中國人而言,黃河的起源與治理有着特殊的重要意義。

近日,在甯夏考察時特别指出,要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

在漫長的曆史中,九曲黃河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她的形成與當時的氣候環境有什麼關系?黃河中上遊的泥沙從哪裡來?蘭州大學教授潘保田帶領該校地貌與第四紀環境研究團隊,經過近30年的深入研究,回答了上述問題。

由潘保田領銜完成的“黃河中上遊水系發育與環境變化研究”也獲得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黃河中上遊如何形成

黃河的形成演化過程在學術界一直存在較大争議。研究者們多以宏觀地貌分析與定性沉積描述作為觀點支撐,而對黃河形成時間缺乏系統研究。

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的潘保田開始從事“黃河發育與青藏高原隆起問題”研究,也由此開啟了他近30年的“黃河夢”。

“要想知道黃河出現的時間,首先要找到‘河流階地’。”潘保田說,就像法醫破案一樣,需要從證據入手,河流階地是其中最為直接的證據。

“河流階地是過去的古河漫灘,隻要能測定最早的河流階地形成年代,就能大緻推斷出黃河各段的出現時間。”潘保田說。

就像動物用群居來維持自己的繁衍生存,小型的湖泊、河流也會進行組合連接,這一系列的合并連通就是黃河形成過程中的“襲奪重組”。

最終團隊發現,黃河的形成經曆了四個階段:在大約370萬年—180萬年前,伴随青藏高原東北緣平坦地形擡升和解體,河湖水系襲奪重組獲得強大能量,蘭州至河套段黃河最先出現。

黃土高原南部和崤山東麓的局地河流也開始分别向北和向西溯源,在120萬年前将河湖系統串聯,形成連接河套盆地、汾渭盆地和華北平原的現代黃河東流水系格局。

120萬年以來,黃河進一步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襲奪,中上遊水系格局逐漸形成。

至1萬多年前,若爾蓋以上河段被納入黃河,基本形成今天的樣子。

形成演化的驅動力從何而來

2000年前後,随着研究深入,潘保田對黃河的形成演化驅動力研究也從最初的構造運動擴展至構造—氣候耦合方面,聶軍勝、胡振波、胡小飛、高紅山、管清玉先後加入研究團隊。

他們發現,在約370萬年前地質構造擡升強烈,變濕的氣候環境對黃河形成有重要貢獻。

通過對比分析表土磁化率和現代氣候記錄,團隊構建了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标(即環境磁學參數)。

發現在460萬年—270萬年前,流域氣候整體上趨于冷濕,徑流量增加,再加上此時構造擡升加劇,在構造—氣候耦合作用下,河流的侵蝕能力得到提升,開始襲奪、重組,最終驅動了黃河水系發育。

北方氣候為何在460萬年—270萬年前變得冷濕?對此,團隊又潛心研究多年,提出了北半球冰蓋大幅度增長的新假說。

他們認為,南美闆塊向北漂移導緻巴拿馬地峽閉合,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不能相互流通、鹽度降低,北太平洋形成大規模海冰使其表面溫度下降,最終導緻北太平洋高壓增強和東亞夏季風強度增加。

在強大夏季風推動下,赤道太平洋的水汽持續向北輸送,從而增強了東亞季風降水,形成了一個海氣耦合的反饋系統。

因此北太平洋海水持續變淡,造成海水上下分層明顯,深層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在“封存”效應作用下難以進入大氣圈,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冷并誘發北半球冰蓋的快速發育。

黃河中上遊水系孕育重組的時代與全球氣候冷濕的時間吻合,這也讓團隊進一步認識了水系演化背後的氣候動力因素。

泥沙來自何方去向何處

近年來,在氣候變化、沙漠擴張、水庫調蓄和用水過度等影響下,黃河上遊的内蒙古段也迅速發展成“新懸河”,其潛在的洪淩災害已經成為國家的“心腹大患”。

“要想解決黃河泥沙淤積問題,關鍵在于搞清泥沙到底從哪裡來。”潘保田認為,黃河甯—内蒙古段河道泥沙的來源在不同時間尺度上呈現不同的格局。

聶軍勝在對黃河上、中、下遊河道泥沙的物源特征對比分析後發現,第四紀早期黃河從青藏高原搬運下來的物質主要沉積在銀川—河套盆地内。

在現代工程時間尺度下,高紅山和管清玉通過對地表物質大樣本、多指标的分析發現,黃河甯—内蒙古段現代河道淤積泥沙主要來自沿線各支流和沙漠。

其中在前套盆地,十大孔兌對河道淤積泥沙的平均貢獻率為35%,個别時期最高可達87%。

研究發現,前套盆地以南的10條黃河支流(孔兌)水量因季節不同發生着變化,在汛期成為河道,而在旱期成為裸露的河床。

周而複始,風、沙、水相互交織,構成了現代工程時間尺度下黃河甯—内蒙古段河道泥沙淤積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研究将整個黃河中上遊水系形成演化過程與流域環境變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可為國家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支撐。”潘保田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6-12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