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一個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詞,但是如果單獨拿出來談論就會非常複雜。“數學邏輯”,“語言邏輯”,“計算機邏輯”......聽到就是一陣頭疼。可是這些所謂的“邏輯”又有多少運用于生活中呢?日常“邏輯” 是否需要達到數學标準級的精确度?
首先,從個人對日常生活的經驗總結而言,很明确了:日常占絕大部分的是“語言邏輯”,其次是“數學邏輯”。之所以有這個結論,是因為個人就喜歡挑别人邏輯上的錯誤,從而完善個人的邏輯嚴密性。從中我發現隻要出現邏輯錯誤,“語言邏輯”就必定包含其中,這其實并不難發現。那麼“數學邏輯”為什麼會是出現頻率第二的邏輯?
“數學邏輯”,一個幾乎隻在課本出現的詞,并且即使在課本上也幾乎見不到幾次的“奇葩”,卻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科每個角落。但是這和日常生活又有什麼關系?舉個常見的例子: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想到了什麼?沒錯,就是價格。但凡涉及到購買的事情,就不得不考慮價格,而價格就是買什麼東西的關鍵。從價格這個點出發,就自然出現了如需求性,性價比,需求量等一系列的在購買時必要關心的問題。這一切就是基于“數學邏輯”出發的,或者換一種說法:圍繞着購買的各種考量必須以“數學邏輯”為基礎。(以上僅為了證明“數學邏輯”的确在日常中有一定的地位)
折磨人的“數學邏輯”
到現在,第一個問題已經很明顯了。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很嚴謹的邏輯去處理日常的事務?我的答案是:完全不需要,也不建議“語言嚴謹化交流”。原因在于我們日常交流說的話是一種“重點式"語句。意思就是,當主體确立以後,其他襯托的詞或句子對其闡述的目的不作重點影響(語氣除外),隻是為了主體能更好地被理解,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語句出現順序錯誤時也有人能還原出陳述者的目的。而且日常交流頻率極高,當陳述者的語句快速略過大腦時,第一時間就會解讀出主體内容,然後才會考慮次要的内容。此時由于交流頻率高,大腦就會選擇跳過次要内容,因為如果思考的是次要内容,就會出現聆聽者思維上跟不上陳述者的情況。就像上課時一晃神,導緻後面的内容跟不上老師的上課節奏一樣。當然,如果你硬要用嚴謹的邏輯去交流,那必然會被挂上“杠精”之名,這也是我不推薦“嚴謹化交流”的原因,畢竟沒有人想被挂上這種名号,并且這樣可能會讓人厭惡和自己交流,那就十分麻煩了。
那麼以上是否意味着日常交流不需要嚴謹邏輯了?不,實際上如果你讀懂了前面的論述,就知道了答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而是分情況讨論的。那不就意味着那些論述就是在浪費時間嗎?實際上,這些論述并不是為了得出“是”或“否”,而是為了提供一種交流的方案。這個方案總結成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若其錯誤不對其闡述目的有決定性影響,那麼就無須修正其邏輯漏洞。反過來,這也可以鑒别出對方是不是“杠精”的方法之一,這點在偏專業性的讨論中比較重要。
如果作一個總結來回答标題的答案,很簡單,答案是:盡量不要去較真,除非陳述者的錯誤影響到了自己理解他(她)的觀點。這也恰恰說明了“較真”不一定就是“杠精”行為,因為有可能是陳述者自己的表述問題,導緻了主體模糊,影響聆聽者的理解,這時恰恰是陳述者的失誤。所以建議大家平常讨論的時候要冷靜看待他人提出的異議,以免出現争吵!(本人在QQ群中深有體會[我想靜靜])
以上就是針對開頭兩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完全基于個人長時間的經驗判斷和個 人經曆得出的想法。如有不同意見者,歡迎提出新的想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